| 想象與現(xiàn)實的重合 孩子由于年齡小,他們的思維常常在想象與現(xiàn)實中徘徊,有時候會把自己內(nèi)心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當成是真實的存在,并把這種“虛構(gòu)”告訴別人。在大人們看來,這無疑是謊言,但孩子卻總是信以為真。 6歲以下的孩子常常會說這樣的“謊言”,這種“謊言”與道德無涉,父母在處理時可不能“認真”。比如孩子對你說:“爸爸,昨天晚上圣誕老人到我房間里來了,還邀請我騎著他的雪橇一起出去玩?!睂τ谶@樣的無忌童言,家長要做出“信以為真”的樣子,并和他一起幻想。這些“謊言”體現(xiàn)了孩子美好愿望,是他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萌芽。父母應該懂得去鼓勵和培養(yǎng)。 但有時候,當孩子將他的愿望當作真實時,我們卻不一定能夠接受,并把他的舉動當作故意的欺騙來對待。比如有的孩子會將幼兒園里的玩具拿回家,還說玩具是他的,或者是老師送給他的。對于這樣的謊言家長往往會很生氣,有些父母不但會嚴厲地批評孩子,還會動手打他。 其實,孩子有時也并不是故意在說謊。他只是弄不清楚擁有一樣東西要具有什么條件,或者“自以為是”地認為玩過的玩具就是自己的了,或者幼兒園的老師逗他說“你喜歡這玩具,就送給你了”,于是就信以為真,真的將玩具帶回家來。 低年齡的孩子在想象與現(xiàn)實之間常?;煜磺?,當了解了孩子的這一心理特點后,對于一些非道德性的“說謊”行為應該一笑了之,不要大驚小怪。 人皆有之的“虛榮心” 為了在小伙伴中不丟面子,或者為了能引起別人對自己的注意,很多孩子常常將黑說成白,將無說成有。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樣的謊言并不是故意地要欺騙他人,掩蓋自己的錯誤,而只是出于一種心理補償,是孩子對愿望不能實現(xiàn)后的自我假想。 一個母親曾和我說,她的孩子和伙伴們一起玩,孩子們紛紛說自己家里有什么樣的玩具,怎么好玩,怎么好看。她的孩子并沒有什么玩具,但卻“信口雌黃”“妙語連珠”,把自己“擁有”的玩具說得天花亂墜。這讓他的小伙伴們羨慕不已,結(jié)果都吵著要去他家玩。這卻讓孩子大為苦惱,當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后,很是擔心,覺得孩子這么小就如此善于說謊,長大了可怎么得了? 其實,孩子之所以這么說,完全是出于“虛榮心”。人人都有“虛榮心”,孩子也不例外。但是,孩子和成年人不一樣,他們的“虛榮心”不會以貶低他人為發(fā)泄的方法。他們更多的是通過言語將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編織成故事,通過向人述說來尋求與他人的平等,或者滿足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 孩子說這種謊話,我們不必就事論事。作為家長一方面要教導他學會正視現(xiàn)實,正視自己,不要處處與人比較;另一方面,對于孩子提出合理的愿望,也要盡量給予滿足,不用拘泥于一些“教條”——故意讓孩子的愿望得不到實現(xiàn),以此來激發(fā)他“懂事”。實踐證明,父母常常讓孩子“事與愿違”,反而容易使他形成愛慕虛榮的心理。就以上面提到的那個孩子為例。他的母親為他說謊而擔擾,我卻對她說:“你的孩子說謊固然不對,但是他的謊言如此動聽,以至好多小伙伴都信以為真,由此可見他具有優(yōu)秀的口才和豐富的想象力。你應該懂得變害為利的道理,試著將他的這種能力向正確的方向引導,讓他在演講和創(chuàng)造上獲得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樣,他就不必再依賴'美麗的謊言’來得到別人的關(guān)注和重視了?!?/span> 不能承受的反差 孩子們都想看到父母的笑臉,都想讓父母為自己的進步而欣慰,都想得到父母的表揚和嘉獎。然而由于家長常常對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設立了太嚴的標準,使他一時無法做到。出于不讓父母失望的心理,孩子往往會將真實的情況隱瞞起來,干脆來一個“報喜不報憂”。可以說,有些是為了“討父母的歡心”,忘記了真實的重要性。 當孩子考試不理想時,這種現(xiàn)象往往就跟著出現(xiàn)了。大多數(shù)父母普遍對于學習成績非常關(guān)心,無論大考小考,孩子取得的分數(shù)和名次在家長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分數(shù)高、名次優(yōu),父母就其樂融融,對孩子有說有笑;如果某次考試孩子的分數(shù)與名次都不理想,在那幾天里整個家就仿佛掉進了冰窟,浸透了寒意,父母的臉拉得老長,對于孩子橫挑鼻子豎挑眼,一些“陳年老賬”也會拿出來和孩子“清算”。雖然父母不一定會打罵孩子,但這種家庭氣氛卻讓孩子難過萬分。 于是,孩子為了取悅父母,為了“維護”家庭歡樂祥和的氣氛,只好劍走偏鋒,謊報軍情。有的孩子會故意將60分說成80分,當父母提出要看試卷,他或者說試卷還沒有發(fā)下來,或者說丟在學校忘記帶回來了。 在不理想的分數(shù)面前,有的孩子還會對父母說,這次考試題目出得太難太偏,大家都考得不好,自己的成績雖然不高,但是和別人相比已經(jīng)算是很優(yōu)秀的了;還有的孩子干脆就把卷子上的分數(shù)偷梁換柱,然后謊稱是老師圈改的。 為了考試,孩子編的謊言真是花樣繁多,但是在這些謊言背后卻往往是孩子的一片真心,即他不想因為考試成績的不理想而失去父母的關(guān)心、父母的疼愛,更不想讓家庭突然之間從“溫室”變成了“法庭”。對于孩子這樣的說謊行為,家長倒是要自己反省一下,是不是對于考試成績的高低過分看重了?在考試前后,家長在態(tài)度上巨大的反差給孩子帶來了沉重的心理包袱,這使他一時之間無法適應。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學會了用謊言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所以,要避免孩子說謊,拿出真實的學習情況與家長“坦誠相見”,父母本身改變對于成績的態(tài)度是最好的辦法。 為了逃避 當孩子看動畫片正看得入迷,你突然問“作業(yè)做完沒有?”并催促他趕快去做作業(yè)。這時候,你想孩子會怎么說?“媽媽,我的作業(yè)早就寫完了?!碑敽⒆咏Y(jié)束了一周的課程,想在周宋好好輕松一下,你卻說給他報了假期補習班,這時候,你想孩子會怎么說?“爸爸,我肚子好疼。我去不了補習班了”。 撒謊對于孩子來說,有時候是一種無奈之舉,他只是不想去做父母逼迫他做的事情。在許多缺乏民主的家庭中,孩子無法平等地和父母商量,只好現(xiàn)編一個謊話搪塞一下,希望能夠蒙混過關(guān),然而一旦被發(fā)現(xiàn),“懶惰”、“撒謊”、“小騙子”、“不學好”種種罪名將劈頭蓋臉地壓在孩子身上,讓他承受更多的壓力。 對于孩子逃避式的謊言,作為父母要分清楚孩子是因為真的偷懶而說謊,還是因為自己對他的要求不適當,從而引起孩子的畏懼心理,所以不得不說謊。如果是前者,自然應該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并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改變他懶惰的壞習慣。但如果是后者,父母就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不是過多地干涉了孩子的生活?是不是向孩子提出了他難以做到的要求?比如上面提到的在孩子玩得正起勁時要求他去做作業(yè),在孩子很疲勞的時候又要求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些違背兒童心理的做法和要求自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逃避,他用謊言對父母進行搪塞,雖理不可恕,但卻情有可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