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有哪些版本? 金棟按:目前已知《傷寒論》之版本如下,即官定本是宋臣林億等校正之宋本、亦即今通行本之一《傷寒論》與《金匱玉函經(jīng)》,另一個今通行本即成無己注本《注解傷寒論》,還有唐本《傷寒論》(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敦煌殘卷《傷寒論》,高繼沖進獻本(見于《太平圣惠方·卷八》),康治本、康平本《傷寒論》,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及王叔和《脈經(jīng)》本——《卷七》之《傷寒論》內(nèi)容與《卷八》之《金匱要略》內(nèi)容等多達十余種。 今通行本《傷寒論》有兩個版本,即宋本與成(無己)注本。宋本原刻已無,傳世者乃明代趙開美復(fù)刻本,是后世《傷寒論》的標準版本。趙開美復(fù)刻本《傷寒論》這樣記述作者: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撰次,宋·林億校正,明·趙開美???。 在林億看來,張仲景是《傷寒論》的著述者,是主要文字的撰著者,同時肯定了王叔和作為整理者、編輯者、記述者,對文字、表達形式,乃至內(nèi)容所進行的加工……故從“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作為編輯者,王叔和如此忠實于仲景舊論,記載、抄錄他所見到的仲景原作,從中也可看出王叔和對仲景原著所持有的嚴謹態(tài)度。(李心機《趙刻宋本傷寒論疏證》) 實際上,所謂王叔和“撰次”,是指既有整理編排仲景《傷寒論》原文之義,又有叔和撰寫次入增益、闡釋《傷寒論》之文。 目前官定本(衛(wèi)生部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標準讀本是劉渡舟主編《傷寒論校注》,采用趙刻宋本而撰寫。 《注解傷寒論》是成無己以王叔和撰次之《傷寒論》為藍本,對該書進行逐條注釋,故名曰《注解傷寒論》,是注解《傷寒論》之第一家。其最大特點是成氏在闡述仲景之論時,皆引據(jù)《內(nèi)》《難》之理,并旁涉眾家之論,以闡發(fā)仲景原文之微言大義。此外,成氏對方劑之解釋,亦以《內(nèi)經(jīng)》中的四氣五味理論為依據(jù),對一些方劑進行注釋。 《金匱玉函經(jīng)》是《傷寒論》的另一種傳本,即“同體而別名”。據(jù)錢超塵先生考證,此書非叔和所撰次、搜集,而是由南朝秘管仲景醫(yī)方之醫(yī)師所集,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兩篇所批閱、轉(zhuǎn)載之本,主要是《玉函經(jīng)》。 古本康平《傷寒論》,是指在唐朝流傳到日本去的《傷寒論》??灯奖臼侨毡咎旎士灯饺晔提t(yī)丹波雅忠抄錄的《傷寒論》古傳本。 康平三年相當于公元1060年,即丹波雅忠抄寫的時間是1060年,宋臣孫奇、林億等校定的宋本《傷寒論》是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就是說丹波雅忠抄錄的時間比林億等校定的時間要早五、六年,康平本要早于宋本。康平本與宋本《傷寒論》的根本不同是:康平本的經(jīng)文有許多是低一格、低兩格排印的,且許多條文有小字旁注和小字夾注、嵌注等,而宋本把低一格、低兩格的條文一律上升一格、兩格刊刻,把小字旁注和小字夾注、嵌注一律作為正文刊刻,成為法定經(jīng)文??灯奖卷敻駥懙氖窃模啃惺遄郑?,低一格寫的是準原文(每行十四字),低兩格寫的是追文(每行十三字,王叔和及后人的闡釋發(fā)揮)。 據(jù)左盛德序,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系仲景后人四十六世孫張紹祖“所存者第十二稿”,而“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稿”。該書十六卷,內(nèi)容與今通行本有差異,多出三分之一。該書六氣主客、傷暑脈證并治、熱病脈證并治、濕病脈證并治、傷燥脈證并治、傷風(fēng)脈證并治、寒病脈證并治等篇,與今通行本不同。故有人認為該書是偽撰。據(jù)《張仲景及其著作考證》,文中有四篇文章,即 1.湖南新發(fā)現(xiàn)之《古本傷寒雜病論》批判(易萬育); 2.《古本傷寒雜病論》是否仲景秘本之商榷書(張春江); 3.論何刊《古本傷寒雜病論》之真?zhèn)危ㄠ囋蝗剩?br>4.羅哲初之《古本傷寒雜病論》評議(張拱端) 論述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是偽撰,然若名之“《增訂傷寒論》”,多無異議。感興趣者可參看原著。民國著名中醫(yī)黃竹齋先生,用功勤勉,采輯歷代注家之精要,致力于(偽撰)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之詮釋,名之曰“《傷寒雜病論會通》”,見解獨到,值得一讀! |
|
|
來自: 德壽堂圖書館 > 《經(jīng)方版本及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