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印象里,替抗戰(zhàn)作出了重大貢獻的滇緬公路,又名史迪威公路,是以盟軍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兼中緬印戰(zhàn)區(qū)美軍司令、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的名字命名。不但網(wǎng)上一般資料如此,就算是書上也如此。 比如,我手頭美國作家多諾萬·韋伯斯特所著的《滇緬公路》里就寫到,這條道路曾被冠以諸多名稱——譬如多利公路、史迪威公路、匹克大道、“每英里亡一人”之路、山姆大叔高速路。但它最通行的名字,卻是頗為簡單的幾個字。(圖左為史迪威) 也就是緬甸公路。而本書的譯者則加了條注釋——中國一般稱之為滇緬公路。看起來,似乎是鐵板釘釘,實際上,卻是兩個經(jīng)常被混淆的概念。 因為滇緬公路乃是日本全面侵華之后,中國為防傳統(tǒng)交通線被切斷而修的道路。它在1937年12月開工,1938年8月通車,從云南昆明到緬甸臘戍,最終通過鐵路與仰光港相連。既能進口中國所需的武器彈藥,又可出口歐美急需的各種資源。 然而,這條大動脈卻因1942年5月日軍占領(lǐng)緬甸大部分地方而被切斷了。于是,才有了1942年開始修建的從印度東北部的利多,經(jīng)緬甸密支那再到昆明的新線路,此路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在1945年1月貫通,并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梢赃@樣講,先有滇緬公路,再有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有一段,與滇緬公路是重合的。但史迪威公路在二戰(zhàn)勝利后,很快被廢棄遺忘。(本圖遠景為怒江上的大橋,近景為運輸隊汽車殘?。?/span> 多諾萬·韋伯斯特所著的《滇緬公路》其實還有個副標題——二戰(zhàn)“中緬印戰(zhàn)場”的壯麗史詩。他為寫此書,2001年時徒步史迪威公路。在離印緬邊境18英里的印度檢查站被攔下了。因為再往前,是限制性地區(qū),沒有許可證,無法通過。他本是去辦過的,等了幾個月未辦成,印度使館人員說,你不如直接去檢查站碰碰運氣。但守衛(wèi)班長是個很有原則的人,于是,他只能止步了。 |
|
|
來自: 黑龍江波濤 > 《正面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