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現(xiàn)在的清明節(jié)是每年的3月12日,然而在古代,清明節(jié)又被稱為植樹節(jié),而且很多地方清明植樹的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因為人們知道,清明節(jié)前后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后,樹木成活率高,生長快,一些種植后,當年就能結果的果樹,現(xiàn)在種植,興許到果實成熟季節(jié),就能吃到果子了。所以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就是在告訴人們,抓住農時,適時播種種植。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 清明的習俗有很多,如:祭祖、植樹、踏青這些都是很多地方共有的習俗,清明本來就氣候清潔明凈,萬事欣欣向榮,生機勃發(fā)的時期。人們也想通過一些方式方法,留住眼下這充滿生機的時間,植樹就是手段之一,所以就有了“插柳留春”的說法。 清明時節(jié)植樹的好處有很多,首先是氣候溫度適宜樹苗生長,這些就不用多說。其次就是清明節(jié)后雨水增加,剛種的樹苗因為雨水足,就不用刻意去灌溉澆水也能生長得很好。清明時節(jié)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jié)氣過后,溫度逐漸增加,尤其到端午前后,天氣就已經熱起來了,這時候再去種樹,樹苗生長就會慢很多,而且成活率也會低很多,“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大抵就是這樣來的。 其實清明節(jié)作為植樹節(jié)也只是部分地區(qū)的習俗,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氣候也有差異,尤其是南北溫差較大,清明植樹的習俗大多是在靠北方的一些地區(qū)。對于南方部分地區(qū)來說,到了清明節(jié)的時候,氣候溫度已經很高了,這個時候再去植樹,都已經錯過了最佳的種樹時間。當然,這也是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說的植樹節(jié)是在每年的3月12日,而不是清明節(jié)的原因。 清明植樹的起源 清明植樹還是跟祭祖有關,因為墳墓大都是在野外,每年只有祭祖的時候人們才會去,但是每到祭祖的時候,人們會發(fā)現(xiàn)墳墓往往會被雜草覆蓋,有時候去祭祖找墳墓都要花費好長時間。于是就有人在墳頭種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這樣子墳墓就會更加顯眼了。后來就逐漸被人們效仿,也變成了一種習俗。 還有一種說法是,清明植樹跟“插柳”有關,插柳的民俗傳說是為了紀念農事祖師神農氏的一種活動。柳樹的生命力旺盛,插到適宜的地方基本都能成活,慢慢地插柳也變成了植樹的習俗。 清明適合種植什么樹 既然清明是古時的植樹節(jié),那么可以在清明種植的樹有很多,至于你想選擇種什么樹,主要還是要看你種樹的用途了,不同的用途選擇也有不同。 如果想在祖上墳墓前種樹的話,松柏是最好的選擇了。當然松柏的種植的還有另外的講究,如“冷松熱柏”,也就是說松樹種植更適合在早春,柏樹則適合在晚春。 如果是為了美化自家庭院種樹的話,選擇就更多了,如香樟、桂花等一些花木,還可以選擇一些果樹,如葡萄樹、枇杷樹、金桔樹、杏樹等等。 你知道我們最早的植樹節(jié)不是在每年的3月12日嗎?關于清明植樹的說法你還有什么觀點?歡迎留言交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