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游,一腳天堂一腳地獄----第四站 ,泰姬陵第四站:阿格拉――美輪美奐的泰姬陵和美輪美奐的愛情 看著藍色的天空慢慢的變紅,一輪金色的太陽從泰姬陵的一角緩緩浮現(xiàn)。一群鳥兒悠然的飛過這本來靜止的畫面,讓一切變的仿佛迪斯尼夢工廠的動畫片頭。泰姬陵講述的會是個怎樣美麗的童話故事呢? 進入泰姬陵的檢查非常嚴格,比機場的安檢還要復(fù)雜。幾乎所有的電子物品都不能攜帶進入,所幸相機倒還是帶的進去的。但三腳架、快門線等都被拒絕在外,我是闖了3次安檢才盡量多的把攝影器材帶了進去。 阿格拉,落寞的街道,凌亂的市容,塵土飛揚,民居破敗不堪,難以尋覓到一代盛世古都的繁花似錦,穿越時空而來的,不過是美輪美奐的泰姬陵和美輪美奐的愛情,僅此而已。 他,是印度莫臥兒王朝鼎盛時期的著名皇帝,她,是一個波斯女子,美麗聰明,多才多藝,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只是一初見,便是換了人間,卻料不到偏偏是紅顏薄命,歲月無常,轉(zhuǎn)眼間,生死兩茫茫,慕瑪泰姬·瑪哈爾入宮19年后,于1630年逝于南征途中,沙·賈汗一夜白頭。發(fā)誓為慕瑪泰姬·瑪哈爾建造一座像她一樣美麗的、舉世無雙的巨大陵墓,是為泰姬陵。沙·賈汗傾舉國之力,從1631年始,歷時22年,每天動用2萬役工,匯集全印度最好的建筑師和工匠,還聘請了中東、伊期蘭地區(qū)的建筑師和工匠,更是耗竭了國庫,營建了這座晶瑩剔透的泰姬陵——就像一滴他為慕瑪泰姬·瑪哈爾珍藏的一滴晶瑩剔透的眼淚。 泰姬陵的建成,和莫臥兒王朝的衰落,相伴而生,正如泰姬陵本身的建筑,為紀念而建的陵墓,卻有永生的繁華和歡喜;前面那一條清澄水道,水道兩旁種植的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征生命和死亡。 這份極致的愛情,已經(jīng)凝固在這方土地上;泰姬曾經(jīng)的煙波流轉(zhuǎn),也隨著日出日落,蔓延在每一個有愛的人的心里,悼亡愛情,也許不該這般驚心動魄,哀是醞釀,疼是釋放,真正的愛情是平淡的,冷暖自知,由不得別人分說,只是因為是君主和美人,愛情為何變成了這樣的名垂千秋? 泰姬,是不寂寞的,身后的歲月,日夜的看著俗世間的喜悅和繁華,絡(luò)繹不絕的游人,或者虔誠的,或是幸福的,或者寂寞的,或者歡喜的,不曾間斷,在這小小方圓之地,將凡間的喜怒哀樂演繹得淋漓盡致。她,就這樣看著,不語,退盡繁華,盛世落幕,會不會也羨慕尋常人家的繁瑣和寧靜,畢竟現(xiàn)實安穩(wěn),就是歲月靜好。 泰姬陵邊上的阿格拉堡 阿格拉堡位于亞穆納河畔的小山丘上,距泰姬陵約15分鐘車程,全部采用紅砂巖建造而成,故又稱紅堡,與首都德里的紅堡齊名。這座方圓1.5平方公里的宮堡外形非常雄偉壯觀,城內(nèi)的宮殿雖經(jīng)歷漫長的歲月多已失修,但畫梁和墻壁上精巧的雕刻與設(shè)計仍隱約保存著昔日富麗堂皇的風(fēng)貌。
書中記錄了我從女兒3歲時起帶女兒一起旅游的見聞與所感。坐長途火車、游輪、飛機,對于3歲的孩子來說,可以說是一場自討苦吃的旅行。書中回顧了旅行中的見聞和孩子的成長,既是一本父女旅行日志,也是女兒從3歲到7歲的一部成長史。在旅途中,我和孩子一起去看世界,感受世界,體驗不同的風(fēng)景與人情,并在旅行中,讓孩子在旅行中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好的成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