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在世人眼中是一個悲傷的季節(jié),大多數詩人在秋天寫的都是悲秋之作。比如李煜《相見歡》中“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孤寂,杜甫《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嘆。 自古以來,悲秋的詩句數不勝數,蕭瑟的秋天總會給情感豐富的詩人帶來一絲傷感的情緒。 但唐朝詩人劉禹錫卻在人生低谷,面對秋天的到來,寫下來兩首一反常態(tài)的詩作,而且最后都成了千古名作,流傳至今,也讓我們看到了秋天在詩句中的別樣面貌。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劉禹錫的《秋詞二首》。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就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情感。 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贊美秋天比春天更勝一籌,態(tài)度鮮明。第三句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 第四句緊接上句直接抒寫自己的感受,看到這一壯美的情境作者心中激蕩澎湃,內心的情感也像白鶴凌空一樣,直沖云霄了。字里行間作者那樂觀的情懷,昂揚的斗志呼之欲出。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了秋天的景色,沒有過多修飾,只是顯示其特色:山明水凈,夜晚已經有霜;樹葉由綠轉為淺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 最后兩句寫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心情肅然深沉,不像春天那繁華濃艷的景色,令人輕浮若狂。 公元805年,唐順宗繼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zhèn)、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唐順宗被逼退位,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被貶成朗州司馬。這首詩就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 這個時期稱得上是劉禹錫人生中的低谷,難得的是,他并沒有因此意志消沉。 而且,劉禹錫求異心理很強,做事不想人云亦云,這兩首詩也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的。 《秋詞二首》展現的不僅是秋天的生機和景色,也表現了作者奮發(fā)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劉禹錫這樣樂觀的精神也十分可貴,與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豁達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品讀詩人的作品,我們感受到的除了詩情畫意,還有人生啟示。 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也能帶給我們以啟發(fā),越是困境就越要積極面對,不要讓自己意志消沉。人生是一場修行,能夠樂觀面對生活也能讓自己活得輕松。 |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