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壕溝村因村南部有道溝而得名,據(jù)說古代有一位將軍帶兵打仗途經(jīng)此處,騎馬飛身越過這道溝后,連稱“好溝”,于是溝旁的這個小村莊便被叫做“好溝村”,后來被叫成了“壕溝村”。這道溝寬幾十米,深數(shù)米,北連水牛鋪一帶的山溝,山上流下的水順著它流向了嶧城大沙河。因為這道溝的及時泄洪,使壕溝村免受了洪澇災害之苦,但同時也給村民的出行帶來不便,往往為了到溝南的地里勞作,要多跑一大圈子的路。為了方便群眾和生產(chǎn),村里決定在這道溝上建橋。當時正趕上“文革”初期,為了盡快完工,同時也為了“破四舊”,村民們到村子周圍的墓地、寺院拉來了百余通石碑,建起了這座長幾十米,高七八米,寬四五米的“百碑橋”。 石橋建成后,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同時也留下了許多傳說:據(jù)說石橋因用石碑建成,陰氣太重,陰天下雨的夜晚沒人敢過橋;據(jù)說經(jīng)常有人和牲畜掉到橋下,但一般都不會受傷…… 這座石橋橋面上的石碑大部分有字面向下,碑上的字完好無損。橋上有兩通字面向上的石碑,其中一通是寺廟的捐贈題名碑,上書何紹基書體的“施主題名”四個大字和密密麻麻的人名,另一通是康熙年間的墓碑。橋柱上的殘缺石碑有不少字面向外,同樣字跡清晰,保存完好,書法水平較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