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 名〕秦椒、蜀椒、南椒、巴椒、汗椒、陸撥、漢椒、川椒、紅椒、紅花椒、大紅袍。 〔來 源〕為蕓香科花椒屬植物花椒Z. bungeanum Maxim.及青椒Zanthoxylumschinifolium sieb et Zncc.的種皮。 〔成 分〕花椒果實含揮發(fā)油,油中的主要成分為牻牛兒醇、檸檬烯、枯醇等。果實尚含甾醇、不飽和有機酸等。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 1.溫中止痛:花椒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立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堅發(fā)齒、明目”。 《名醫(yī)別錄》: “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癖下痢……”?!度杖A子本草》: “破癥結,開胃,治天行時氣溫疾,產(chǎn)后宿血,治心腹氣,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 《本草綱目》:“散寒除濕,解郁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補右腎命門,殺蛔蟲,止泄瀉”。 2.除濕解毒:花椒有除濕通痹痛,殺蟲解毒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jié)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藥性論》: “治惡風,遍身四肢頑痹……”。 二、近代研究 1.局麻作用:花椒粉末及醇浸出液有局部麻醉作用,臨床單用治牙痛有效;用于復方中可以作麻醉拔牙。 2.止痛作用:臨床觀察花椒有止痛作用,可用于脘腹疼痛及牙痛。 3.抑菌作用:川椒在試管內(nèi)能抑制炭疽桿菌、α-溶血性鏈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假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對大腸桿菌、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等有完全抑制作用〔1~2〕。 4.抗真菌作用: 1:4的川椒水浸液對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3〕。 5.驅蟲作用:川椒揮發(fā)油有使豬蛔蟲中毒的作用〔4〕。臨床用花椒治療蛔蟲腹痛有效,也常用于驅蛔方中。 6.回乳作用:花椒有回乳作用,這一觀察與歷代文獻記載相反, 可能與用量有關〔5〕。 7.牻牛兒醇的作用〔6~8〕:花椒揮發(fā)油中分離出的牻牛兒醇有下列作用:①對腸的影響:小量能使兔離體腸管呈持續(xù)性蠕動加強,大量則使其抑制。②對排尿的影響:大白鼠口服小量時有輕度的利尿作用,大量則有抑尿作用。③對血壓及呼吸的影響:給家兔靜脈注射,可使血壓迅速下降,并反射性地引起吸呼興奮。 〔性 味〕辛、溫。歸脾、胃、腎經(jīng)。 〔功 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燥濕殺蟲。 〔主 治〕脘腹冷痛,嘔吐腹瀉,噫呃,咳逆上氣,風寒濕痹,下痢腹痛,疝氣,齒痛,蛔蟲病,絲蟲病;外治陰癢,瘡癬,并作局麻藥用。 〔臨床應用〕 1.寒證腹痛:多用于虛寒證脘腹疼痛,類似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及胃腸痙攣等所致的疼痛。常配伍干姜、吳茱萸、蓽澄茄、附子等。方例《大建中湯》 (方見干姜)、《蜀椒丸》、 《蜀椒湯》。此外,常用于蛔蟲所致的腹痛,多配伍細辛、黃連、附子、干姜等,方例《烏梅湯》 (方見烏梅) 、《椒梅湯》、 《花椒油》、 《花椒散膠囊》。還可用治血吸蟲病,蟯蟲病,絲蟲病等,單用有效。 2.寒證吐瀉:花椒又常用治胃寒嘔吐及中寒腹瀉及下痢等證,類似于慢性胃炎、幽門梗阻、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常配伍蒼術、厚樸、白豆蔻、茯苓、桂技等, 方例《椒術丸》、《椒蔻丸》、 《椒梅連理湯》。3.寒飲咳喘:類似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性支氣管炎等,常配伍細辛、五味子、半夏、干姜、桂技、杭芍等,方例《加味小青龍湯》 (方見麻黃)。 4.風濕痹痛:風濕性關節(jié)疼痛,重著不移、或走注疼痛、或皮膚如蟲行、或半身不遂等,類似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等,常配伍附子、干姜、細辛等散寒除濕止痛藥,方例《椒附散》、《神效膏》、 《神授丸》。 5.諸瘡癢疹:花椒有燥濕殺蟲止癢作用,常用治婦女外陰瘙癢不可忍,多配伍吳茱萸、蛇床子等,方例《椒茱湯》;與杏仁研膏外治陰囊濕疹;單用研細末調成油膏外搽治頭癬及手足皺裂、手腳心風毒腫有效,近用治油頭脫發(fā),類似于脂溢性皮炎有效。 6.表面麻醉:近代一般膿腫切開及拔牙可用花椒配伍蟾酥制成酊劑外涂,方例《椒酥酊》。 此外,單用花椒6~15克煎服可以回乳。古方認為可以強身,治療耳聾目暗等。 〔用 量〕 3~10克,丸散適量。 〔用 法〕生用或炒后用。 〔禁 忌〕陰虛火旺及實熱證忌用。 〔附 方〕 1.蜀椒丸(《外臺秘要》):蜀椒、制附片、半夏。 2.蜀椒湯(驗方):川椒、 干姜、 人參、附片、杭芍、甘草、大棗、飴糖。 3.椒梅湯(《溫病條辨》):川椒、烏梅、黃連、黃芩、干姜、白芍、人參、枳實、半夏。 4.花椒油(驗方):花椒10克,麻油120克,煎熬去渣。 5.花椒散膠囊(驗方):花椒,炒后研末,裝膠囊,每丸0.4克。成人每日12丸。 6.椒術丸(《普濟方》):川椒、蒼術。 7.椒蔻丸(《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花椒、肉豆蔻。 8.椒梅連理湯(經(jīng)驗方) : 花椒、 烏梅、黃連、黨參、白術、干姜、甘草。 9.椒附散(《本事方》): 川椒、 附片、干姜。 10.神效膏(《神效萬全方》) : 川椒、附片、蕓臺子(油菜子),研末,另以牛膝、安息香加酒熬膏調藥末。 11.神授丸(《三因方》):川椒。炒研末,老酒適量、浸出白膏、再與川椒末合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丸。 12.椒茱湯(《醫(yī)級》):花椒、吳茱萸、蛇床子、藜蘆、陳茶葉、青鹽。 13.椒酥酊(驗方):川椒30克,蟾酥0.0167克,75%乙醇100毫升,浸泡36小時后取上層棕紅色液用。 〔附:椒 目〕 即花椒的種子。含有豐富的脂肪油。性味:苦、寒;功效,利尿除濕。主治水腫,痔瘡腫痛,崩中帶下等,單用有效。也可配伍防己、葶藶子、黃芪等治療水腫。用量3~10克,虛寒證不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