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 名〕馬薊、虎薊、雞項(xiàng)草、雞腳刺、野紅花、雞母刺、惡雞婆、大刺幾菜、刺蘿卜。 〔來 源〕為菊科薊屬植物大薊Cirsumjaponicum DC.的根。 〔成 分〕全草含生物堿、揮發(fā)油。根含乙酸蒲公英甾醇、豆甾醇、α-香樹脂醇、β-香樹脂醇、β-谷甾醇。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yàn) 1.止血行瘀:大薊有涼血止血、活血行瘀作用。 《名醫(yī)別錄》: “根,主養(yǎng)精保血。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藥性論》: “主崩中下血”。 《滇南本草》: “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鼻血。治小兒尿血,婦人紅崩下血, 生補(bǔ)諸經(jīng)之血, ……”。 2.消癰腫:大薊有消癰腫、排膿生肌作用。 《唐本草》: “療癰腫”。 《玉楸藥解》: “治金瘡”。 《醫(yī)林纂要》: “堅(jiān)腎水,去血熱,泄逆氣。治腸風(fēng),腸癰”。 二、近代研究 1.對血壓的影響:大薊煎劑、乙醇-水浸劑和乙醇浸劑對狗及兔等麻醉動物有降低血壓作用〔1〕。 2.抑菌作用:大薊1:4000的煎液對人型有毒結(jié)核桿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酒精浸劑1:30000時對人型結(jié)核桿菌即有抑制作用。此外,對腦膜炎雙球菌也有抑制作用〔2~3〕。 臨床應(yīng)用觀察有止血、消炎、利尿作用。 〔性 味〕甘,涼。歸肝、心經(jīng)。 〔功、效〕涼血止血,散瘀消癰。 〔主 治〕吐血,衄血,咯血,尿血,血崩,產(chǎn)后出血,帶下,乳癰,腸癰,疔腫,癰腫瘡毒。 〔臨床應(yīng)用〕 1.諸腫出血:大薊可用于因熱所致的各種出血,如吐血,咳血,鼻出血等,如胃出血等可以單用根研細(xì)末服有效。也可配伍生地汁、生姜汁,方例《大薊飲》;肺結(jié)核咯血可配伍小薊、茜草根、大黃等,方例《十灰散》。配伍黃連、梔子等,方例《刺薊散》;崩漏下血、月經(jīng)過多者可配伍小薊、蒲黃、女貞子、旱蓮草等,方例《二薊飲》;產(chǎn)后出血不止者可用《大薊煎》。此外,尚可治外傷出血。 2.水腫黃疸:大薊可用治水腫,類似于慢性腎炎水腫,可配伍中華石薺苧、積雪草、兗州卷柏等,方例《大薊肉湯》。此外,尚可用治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單用或入復(fù)方中用。近年用治高血壓之頭昏、眩暈。方例《大薊降壓片》。 3.癰腫瘡毒:如乳痛,癰腫瘡毒等,單用大薊根搗敷,也用治腸癰、肺癰等。多入復(fù)方中用,近用治療帶狀皰疹。 〔用 量〕15~30克,鮮者加倍。 〔用 法〕生用。 〔禁 忌〕虛寒性出血及脾胃虛弱者忌用。 〔附 方〕 1.大薊飲(《濟(jì)生方》):鮮大薊、生地汁、白蜜、姜汁。 2.十灰散(《十藥神書》):大薊、小薊、荷葉、側(cè)柏炭、茜草根、白茅根、牡丹皮、山梔子、大黃、棕櫚。 3.刺薊散(《圣惠方》):大薊、側(cè)柏炭、竹茹、苦參、黃連、梔子炭、炒大黃、生地黃。 4.二薊飲(驗(yàn)方):大薊、小薊、茜草根、炒蒲黃、女貞子、旱蓮草、 地榆、丹參。 5.大薊煎(驗(yàn)方):大薊、百草霜、杉木炭。 6.大薊肉湯(驗(yàn)方):大薊根、中華石薺苧、兗洲卷柏、積雪草、車前草、 瘦豬肉。 7.大薊降壓片(《南京藥學(xué)院》):大薊根。煎取濃縮浸膏,加淀粉20~30%,制片,每片0.65克,每次6片,每日3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