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春華秋實”,適值眼下秋收季節(jié),瓜果梨桃隨處可見,人們在歡慶秋收豐潤之際,也開始瘋狂地攝食水果,難免會因為身體素質不同而出現各種病態(tài)反應。面對香甜可口的瓜果,到底可不可以饕餮而食呢?一些經常閱讀養(yǎng)生雜志的老人們看到很多文章建議人們食用水果來補充維生素,認為只有水果才富含豐富的維生素,補充維生素勢必要多吃水果,甚至要把水果當成主餐來吃,殊不知,我們進食的各類蔬菜都富含著各種維生素,并且維生素一般人都不缺乏;一些人看到進食香蕉、蘋果等可以促進排便,緩解便秘,就天天不斷地抱著香蕉吃,久而久之,不吃香蕉就沒法大便;有些人認為水果可以美容養(yǎng)顏,不是說“日啖荔枝三百顆”嘛,所以天天做水果沙拉,結果反而臉上不停地爆痘痘;有些人認為水果可以益智幫助提高記憶力,不但購買了各類維生素,還要孩子經常吃水果,結果就是天天吃水果也不一定會明顯改善智力?在看西醫(yī)的時候很多醫(yī)生會建議“多吃水果,補充維生素,提高抵抗力”,相反的,在看中醫(yī)的時候,很多中醫(yī)會一再提醒“不要進食過多的生冷,特別是水果”!很多人就會犯嘀咕了:“那么我們到底該不該多吃一點水果呢?” 作為中醫(yī),我們都知道《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明確告誡“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藏,病隨五味所宜也。”五谷能夠補養(yǎng)“五臟之真氣”,五果能夠佐助五谷,使營養(yǎng)平衡,“以養(yǎng)民生”,五畜能增進健康,彌補素食中蛋白和脂肪不足,“生鮮制美”,五菜能夠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而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夠“疏通壅滯”。言下之意,五谷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肉食等都是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不可以顛倒主次。此外《衛(wèi)生寶鑒》中告誡人們:“食物無貪于多,貴在有節(jié)。”中醫(yī)認為,膳食營養(yǎng)所用食材也多有藥用價值,譬如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云:“凡欲治療,施以食療,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生活中,諸多水果性味多數都屬于甘寒,容易助濕生寒,是以,日常生活中,不要刻意的去進食過多的水果,特別是對于脾胃虛寒或運化失健者,盡量不吃水果。我個人在門診經常會叮囑就診的朋友盡量不吃水果,相對健康來講,嘴巴委屈一點還是值得的!華夏民族屬于黃皮膚人種,而傳統中醫(y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在色為黃,臨床上脾胃病變凸顯在望色上會表現為黃色,是以華夏人多患脾胃病。近現代隨著交通的便利,使得商品交易變得更加快捷方便,人們攝食各種食物也變得便利,根本不會在意“不食不時”(《論語·鄉(xiāng)黨第十》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物,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食不時。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span>)之規(guī)則,甚至很多人不曾理解“不食不時”,只圖的一時口爽。 “不食不時”既包含“不在非吃飯的時間點進餐”,亦包含“不吃非當令食材”,現代還延伸為“在不同的季節(jié),應當進食其人所常在區(qū)域的當時令的食材”,即《陰符經》所云“食其時,百骸理”之意。不要因為現代化的營銷模式而進食一些自己不熟悉不耐受的食物,雖然人們都有獵奇心理,但是為了健康千萬不能不忌口!所謂“東南西北春夏秋冬,萬物適時而生;雞鴨魚肉蔬菜瓜果,攝取適可而止。” 中醫(yī)勸誡人們戒口水果,勸誡人們少吃水果,與中醫(yī)基礎理論密切相關?!饵S帝內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張仲景治療疾病時第一禁忌就是生冷,所謂生冷就是未加熱、性質寒涼之品,而水果就是生冷之品,其味多甘甜,容易損傷脾肺。肺傷則容易出現咳嗽、氣喘、喉痹(咽喉炎、扁桃體發(fā)炎、腺樣體肥大)、痤瘡、脫發(fā)、癮疹病(蕁麻疹)、變應性鼻炎、唇風等,脾傷則容易出現水谷精微運化失常,出現厭食、疳積病、便秘或腹瀉、腹痛、腹?jié)M脹、口舌生瘡、口臭、反酸噯氣、虛胖、水腫、倦怠、舌體胖大、舌苔厚膩等。臨床上,經常見到一些患者在遵守醫(yī)囑的時候忌食水果之后體質恢復迅速,一旦忍不住偷吃一次就會明顯感受到體內濕邪泛濫,最顯著的變現就是舌苔變化——進食水果后會出現厚膩舌苔。 日常生活中,正常人進食水果務必要準守以下原則:①當地產的水果。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②符合時令。③符合自身身體素質。④適可而止,不宜過度,盡量少吃或不吃。對于既往脾胃虛寒者盡量不食水果,以免水果進入胃腸不能及時排空,就會在胃腸內腐敗,酸腐之氣上則熏灼口、眼、鼻、舌等頭面諸竅,出現噯腐吞酸、喉痹(咽喉炎)、乳蛾(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口舌生瘡、舌苔腐膩、口氣腐臭、鼻淵、鼻鼽、鼻槁、麥粒腫、霰粒腫、針眼(結膜炎)等;腐熱中滯,則為胃脘脹滿、胃脘痛、燒心、胸脅苦滿、心胸憋悶、胃痞、嚙齒(睡中磨牙)、夢囈等;腐熱下注,則腸澼、洞泄、便秘、痔瘡、痔漏、便血、陰癢等。對于既往肺氣不足,形寒體弱者,不宜食用過多水果,以免出現反復咳嗽、氣喘、畏寒、惡風以及過敏性疾患。對于腎陽虛者不宜過食水果,《彭祖攝生養(yǎng)性論》云“五味不得偏耽,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甘多傷腎,咸多傷心。”水果之甘甜容易引起脾氣偏旺,克伐腎臟(其本質是甘多助濕邪,加重腎臟主水液代謝功能負擔),從而加重腎虛,出現毛發(fā)失去光澤、脫發(fā)、齲齒、牙齒酸軟、腰膝酸軟、耳鳴耳聾、遺精滑精、失眠、盜汗、筋肉無力等。肝臟素虛之人,不宜過度食用水果,以免出現困倦乏力、黃疸、脅肋脹痛等。 對于老人及幼兒因為臟腑功能虛弱,脾胃運化功能低下,陰陽俱虛,應盡可能少吃或不吃水果,以免生冷礙胃,阻礙氣機,導致飲食積滯,出現便秘、腹脹、厭食、納呆,積食久則出現腐熱而見:口舌生瘡、咽喉炎癥、扁桃體發(fā)炎、鼻淵(鼻炎)、咳嗽、氣喘、噯腐吞酸等。有些老人聽聞進食水果可促進排便,實際上是因為水果進入腸胃腐變產生的腐爛物質推動大便下行,雖然能一時緩解便秘,但是本質上更損傷胃腸,故而不提倡食用水果通便。解饞可以在餐后稍稍進食些許酸果(山楂、酸梅、蘋果、橘子)促進消化,但是不宜太多,并且宜用溫水燙熱一下更佳,或者偶爾蒸煮蘋果、葡萄干、山楂糕、酸梅湯、藍莓汁等改善胃口。對于小兒,盡量少吃水果,因為一旦知道水果味美就難以節(jié)制,很容易過食傷脾出現厭食、便秘或腹瀉、疳積病等。我在臨床經??吹叫阂蜻M食水果而反復出現扁桃體腺發(fā)炎、鼻炎、鼻竇炎、咳嗽、厭食、便秘等疾患,每次都要再三叮囑“不要吃水果!”有些小兒身體有所好轉,家長看到孩子很久沒有吃水果,就沒一些水果給孩子吃,得了——,剛吃完不久就又帶過來調理,舊病復發(fā)了! 對于近代西方維生素營養(yǎng)養(yǎng)生模式,作為中醫(yī)應該用中醫(yī)的理念指導華夏名族百姓用中國的傳統醫(yī)學模式進行養(yǎng)生,而不要刻意照搬西方白皮膚人種的營養(yǎng)養(yǎng)生模式。雖然一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很顯著,但是從庚子年新冠疫情以來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傳統中醫(yī)藥文化在此次抗疫戰(zhàn)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比西醫(yī)更顯著的優(yōu)勢效果。中醫(yī)膳食養(yǎng)生自商朝伊尹始就明曉烹飪養(yǎng)生之理,著述《湯液本草》,其后《黃帝內經》、《山海經》、《神農本草經》、《食經》、《食方》、《備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飲膳正要》、《本草綱目》、《救荒本草》、《食物本草》、《食鑒本草》、《飲食須知 》、《隨息居飲食譜》、《粥譜》、《老老恒言》等都有關于膳食養(yǎng)生的論述,遠比西方維生素營養(yǎng)養(yǎng)生模式更悠久實用。我們都知道“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就應該運用好我們身處的這片沃土帶給我的食味,不能拋棄整體觀來探討?zhàn)B生,因為人身本就是一個整體,并要謹記“人與大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身小環(huán)境一定要融合于大自然的大環(huán)境,要維持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 丹桂飄香,碩果累累,柿子紅了,山楂紅了,杏兒黃了......果香四溢,滿眼美味的果蔬引人垂涎,然而一定要記住“飲食有節(jié)”,不要為了滿足口而禍害了身體的健康! 三分治七分養(yǎng),為了健康,一定要注意管住嘴巴!在這里再一次叮囑:生病、服藥期間一定要注意忌口!勿食水果!水果乃生冷之品,不利于藥物吸收利用! 擅長治療: 內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氣管炎、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腸胃疾?。ǜ雇?、腹瀉、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萎縮性胃炎、腸道息肉)、肝膽疾?。甭愿窝住⒛懩已?、膽道息肉、黃疸)、腎?。甭阅I炎、腎病綜合征、腎盂腎炎等)、頑固性失眠、頭痛(偏正頭痛、頭風、外傷性頭痛)、結石及各系統腫瘤調治等。 婦科: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妊娠病(妊娠惡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壓、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婦科炎癥、產后病、乳腺病、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多囊卵巢綜合癥、子宮腺肌癥及不孕癥等。 兒科:感冒(反復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腺樣體肥大、扁桃體腺炎、腹瀉、蟲癥、小兒厭食癥、遺尿、多汗癥、濕疹、水痘、小兒多動癥等。 男科:遺精、陽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陰囊濕疹、生殖器皰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結膜炎、飛蚊癥、中耳炎、耳鳴耳聾等。 皮膚科:皮炎、濕疹、黃褐斑、青春痘、帶狀皰疹、蕁麻疹、白癜風、脫發(fā)、肥胖癥等。 骨傷科: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膝關節(jié)炎、痛風、腰扭傷、股骨頭壞死、神經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骨質增生及各種痛癥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