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者,溫其中也,臟受寒凝,必須溫劑。納涼飲冷,暴受寒凝侵者,當溫之。體虛挾寒者,溫而補之。-《醫(yī)學心悟》。虛寒,虛寒,溫而補之;實寒,溫而散之。 ●脾胃宜溫 脾胃者,四臟之母,母氣虧敗,四子失養(yǎng),脈見真藏,則人死焉。四維之病,悉因于中氣。中氣者,和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中氣之治,崇陽補火,則宜參、姜、,培土瀉水,則宜甘、苓。 若專用清涼滋潤,助陰伐陽,以敗中氣,人隨藥殞,百不一生。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急升降之樞紐。 ●甘草干姜湯: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29) 【組成】炙甘草四兩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 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辛甘化陽,使中陽得復。2:1 功能:主治脾肺陽虛。治肺用炮姜,治脾干姜,治胃生姜。 ●臨床發(fā)揮:辯證要點:足冷,煩躁,吐逆,眩暈,多涎唾,口淡不渴,遺尿,小便頻數(shù)。 ●病機:中陽不足。 ●溫中復陽。 ●理中丸 《傷寒論》適應癥有二:?治吐瀉而不飲水的寒性霍亂;?治大病瘥后,胸中有寒的“喜唾”之證。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飲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表里痛病,里證為虛者,應先治里,后解表。急則治其標。 理中丸是治療以虛為主的虛寒證,不是以寒為主的虛寒。務須辯清虛與寒,是寒多還是虛多。 ?用法:漸加劑量法,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 ?加減:若臍上筑(肚臍上有跳動感)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 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 下多者,還用術; 悸者,加茯苓二兩; 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 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 腹?jié)M者,去術,加附子一枚; 服湯藥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理中丸適應癥:脾胃虛寒證;寒霍亂;陽虛失血;小兒驚風;病后喜吐涎唾。 濕為主用蒼術易白術。吐利初起,可先用老生姜嚼之,不覺甚辣,便可用理中丸無疑。 ●四逆湯: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太陰篇)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組成:灸甘草二兩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 溫陽必須注意扶正! 比例:灸甘草6 干姜4.5 附子3 ●四逆湯臨床發(fā)揮:辯證要點:脈微細,但欲寐,吐利口渴,小便色白,四肢厥逆。 病機:腎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 治法:回陽救逆。 ?主治:三陰寒證,為回陽救逆之代表方劑。凡疾病發(fā)展到三陰階段,心脾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的嚴重階段,如太陰病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少陰病之惡寒厥逆,脈微細,但欲寐;厥陰病之表熱里寒、手足厥冷等,均可用本方。此即《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謂:“寒淫于內(nèi),治以辛熱,佐以苦甘,以咸瀉之?!敝狻?/span> ●理中丸、四逆湯均屬于溫里劑,皆由甘草干姜湯加味,理中丸主虛證,四逆湯主驅(qū)邪。 ●吳茱萸湯:證屬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或肝寒犯胃,或腎寒犯胃,濁陰上逆。 治以溫中散寒,和胃降逆;或暖肝溫胃降濁。 功效: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主治:善治胃寒而有痰水的嘔吐。主要應用于頭部及胃腸道諸證。 |
|
|
來自: WLPso826qyieip > 《學習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