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是肌體對病變的一種反饋機制,炎癥、外傷等都可能導致疼痛訊號的傳遞,持續(xù)的疼痛嚴重影響人的生存質量,從有人類有醫(yī)生這一職業(yè)開始,各種各樣的疼痛抑制劑就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被不斷升級。
中國古代通過大麻作為止痛藥,神醫(yī)華佗又進一步改良了大麻,混合了數(shù)值、葡萄酒制成麻沸散,能做到外科手術幾乎毫無痛苦高。
而在古代歐洲,止痛的方式就粗暴得多了。常見的兩種辦法:一種是把病人放血放到昏迷,另一種方式是一棒子把戴著金屬罐的病人錘暈,對,你沒看錯,就是一棒槌打暈過去然后下刀……在這種古典風格西醫(yī)粗暴的醫(yī)術下,病人當場變故人也是司空見慣的。
在生命科學逐漸進入現(xiàn)代化后,制成品藥物開始代替?zhèn)鹘y(tǒng)草藥,成為醫(yī)院規(guī)范化的醫(yī)療產品。從最早的一氧化二氮到現(xiàn)在常用的乙醚,氣體麻醉在醫(yī)療上被廣泛應用。
不過不管是氣體麻醉還是藥物,都有各自較大的局限性和負作用,于是在上世紀80年代,基于物理的聲光電磁力五大療法中的電療法又被研究人員挖出潛力。 在美國,干擾電IFT療法在臨床上被用于干擾疼痛訊號,基本原理是利用低頻(<250pps)電刺激神經,擾亂痛覺神經發(fā)出的電訊號,但是不會產生電流通過的不悅感。目前被西方醫(yī)學界認可的主流IFT臨床療法有四種:緩解疼痛、肌肉反射調節(jié)、增加血液循環(huán)、減輕水腫狀況。也有研究機構認為IFT有加速愈合的功效,不過IFT主要刺激的對象還是神經組織,緩解疼痛和肌肉刺激是“主業(yè)”,其它的影響可能只是次要的衍生品。
相比止痛藥和需要專業(yè)麻醉師輔助、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氣體麻醉,干擾電療法是目前比較有效的止痛手段之一,需要注意的是電極和皮膚之間盡量潤濕,提高導電性,使用更加舒適。另外,電極的覆蓋也有講究,使用較大的電極間隔可最大程度地減少患者的不適感,而較小間隔的電極則增加了淺表組織刺激和可能造成損害/皮膚灼傷的風險。
參考文獻:2004《干擾電流與預調制干擾電流的比較》85(3),Arch Phys Med康復中心 文章出處:http://www./a/xinwenzhongxin/xingyedongtai/139.html |
|
|
來自: 新用戶6591KTuy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