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廷玉 張廷玉,名聲較大,由他總裁的《明史》確立了清朝的正統(tǒng)性,給清朝統(tǒng)治奠定了法理依據(jù)。張廷玉歷事康雍乾三朝,在雍正時期,權(quán)力達到頂峰,我們不禁要問,雍正為何破壞了“尊崇滿洲”的祖制,重用漢人,甚至給其殊榮,讓其配享太廟?張廷玉曾有恩于弘歷(后來的乾隆帝),但乾隆以小過重點打擊張廷玉,最后張廷玉被奪爵、罷官、奪配享。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雍乾二帝對同一漢臣翻天覆地態(tài)度的背后。 一、張廷玉和雍正早年經(jīng)歷 張廷玉,是大學(xué)士張英的次子,張英是著名的“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六尺巷的故事主角。張廷玉出生于1672年。1700年(康熙三十九)完成科舉,開始官宦生涯。在康熙朝的他不溫不火,因為他父親是大學(xué)士,地位類似宰相,所以張廷玉升遷較為平穩(wěn),但缺乏政績。到康熙去世前的1722年,張廷玉不過是吏部左侍郎。 雖然清朝經(jīng)歷漢化,但其國策從來都是重滿輕漢、以滿為本,即便重用漢人的雍正帝,繼位之前也多次宣布“滿洲為我朝根本”,雍正曾直言用人順序是宗室、滿人、漢軍旗、漢人。但康熙晚期雍正初期,雍正的諸多遭遇無疑打了雍正的臉,使得雍正被迫對滿人第一做出調(diào)整。 清代朝堂 康熙后期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九子奪嫡,最后雍正獲勝。但雍正的統(tǒng)治并不安穩(wěn),雍正登基之初就流傳出雍正是矯詔殺父奪位的謠言,對此雍正不分敵我采取了賄賂策略,雍正最大的政敵允禩被升為親王、總理事務(wù)大臣(宰相),允禩之子皆獲郡王、貝勒頭銜;雍正的支持者隆科多等人更是被大力提拔、被大肆賞賜。但這種賄賂并沒有什么太大作用,允禩等人的反雍正活動仍在進行。 允禩 而支持雍正的功臣,在雍正登基后也迅速腐敗化,其代表就是隆科多和年羹堯。年羹堯的奢侈和膨脹大體如二月河先生在《雍正王朝》中所描繪的那樣;而隆科多的地位之高也是群臣“莫敢仰視”,他甚至可以決定人事任免,時人稱之為“佟選”(隆科多是滿族佟佳氏)。結(jié)果年羹堯被雍正干掉、隆科多則被圈禁至死。馮爾康的《雍正傳》評價年科二人的悲慘結(jié)局時說:“雍正給予年、隆過分的權(quán)力,是自作孽,年、隆不善自處,接受并擴大分外權(quán)力,是自釀禍”,此言得之。 隆科多 二、雍正國策的調(diào)整 滿人絕對是歷代清帝的支柱性力量,但當支柱脆弱的時候,清帝也不妨扶植其他力量以為輔助,這就是漢臣在清朝的根本用處。 九子奪嫡的根源之一就是滿族的傳統(tǒng),在滿族社會,滿族貴族對總頭目的選舉有發(fā)言權(quán),遂造成了康熙晚期的繼承人爭奪戰(zhàn)。但漢人完全相反,歷史上太子和外臣勾結(jié)是被嚴格禁止的,漢人想要當官則完全依附于皇帝,所以九子奪嫡都是滿人在上躥下跳,實心辦事的只有漢臣。這一點連晚年的康熙都有所察覺,康熙四十八年的御前會議,商討繼承人之事,滿臣踴躍發(fā)言,漢臣“眾俱唯唯,即默無一語”。 清朝的御前會議 雍正對漢人的能力絕對有認識,加上滿人的腐化,這迫使雍正對重滿國策做出些許調(diào)整。雍正四年,雍正拉攏的滿洲貴族接二連三的被打倒后,無能人可用的雍正帝第一次被迫宣布“視滿漢臣工均為一體”,這堪稱清朝國策的第一次調(diào)整。在這種背景下,張廷玉崛起了。 雍正 三、張廷玉的優(yōu)勢 雍正朝漢臣眾多,為何雍正就相中了文學(xué)官僚張廷玉。張廷玉自然具備其獨特優(yōu)勢。 首先張廷玉歷史觀正確,這不僅表現(xiàn)在他替清朝修了一本又紅又專的《明史》,更是直接替雍正修了一本確立雍正正統(tǒng)繼承權(quán)的《圣祖(康熙)實錄》。張廷玉在修《圣祖實錄》時將雍正的很多黑歷史銷毀,最重要的就是在《實錄》里描繪了康熙死前,八名滿人貴族(隆科多、允禩等)接受了康熙傳位于胤禛的口諭;而且《實錄》大大增加了雍正在康熙朝的功績,所以“其纂修圣祖實錄,悉能詳達朕(雍正)意,其功甚矩。將來著配享太廟?!笨梢哉f,張廷玉從歷史角度幫助雍正確立了統(tǒng)治的合法性,這是他能進入太廟的直接入場券、也是他崛起的最大本錢。清史專家許曾重先生就評價《圣祖實錄》說:入關(guān)后的九個實錄,沒有哪個像《圣祖實錄》這樣,對繼承人如此吹噓和修飾,令人們感到不正常。 張廷玉 第二,張廷玉有嚴重的滿人化傾向,這和清朝統(tǒng)治者的政策有關(guān)。清朝以滿為本,八旗子弟不學(xué)無術(shù)卻可躋身官僚之列,極大地擠壓了漢人士子的出身之路,為此漢人士子只能學(xué)習(xí)滿人,學(xué)說滿語,以淡化漢人身份,從而贏得皇帝賞識。張廷玉就是如此出身。張廷玉學(xué)習(xí)滿語是在科舉完成之后,當時他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之職,這只是個過渡性的官,沒有實權(quán),為了以后能順利當官,所以張廷玉在翰林院期間認真學(xué)習(xí)滿語和滿人風(fēng)俗,“研究清書,幾忘寢食”,三年后,翰林院國語(滿語)考試,張廷玉綜合成績第一,這樣才被提拔為翰林院檢討,也是因為滿語寫得好,他才受到康熙的青睞。所以說,張廷玉雖為漢人,實為滿魂,語言、習(xí)俗皆為滿人風(fēng)格,這使得雍正提拔他并不會有太大違和。 滿族貴族服飾 第三,張廷玉本身有能力。張廷玉頗具眼光,在九子奪嫡中,張廷玉不好站隊就選擇中立,所以他至少沒有開罪于雍正;張廷玉善于言辭,雍正繼位后特選張廷玉協(xié)辦翰林院文章事,“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nèi)”,雍正口述大意,張廷玉以書面語寫成,并加以修飾“皆稱旨”,張廷玉文章寫得漂亮,這讓漢語能力不強的雍正十分高興,最終發(fā)展到了依賴張廷玉的地步“朕即位十一年來,在廷近內(nèi)大臣一日不曾相離者,惟卿(張廷玉)一人”。 第四、為人謹慎。雍正七年,雍正開設(shè)軍機處,保和殿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張廷玉即入職,此后他長期擔任軍機要職,但在任上,張廷玉謹小慎微,他自言“萬言萬當,不如一默”并將八字列為座右銘,早晚誦讀。張廷玉辦事周到,全無科隆多等滿人的驕橫,這也是雍正喜愛張廷玉的原因。 軍機處舊址 文史君說 史書評價:有清一代,滿漢大臣享太廟者,共十二人,而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而已??梢姀埻⒂窆谥摺5珡埻⒂穸蛇^了人生高峰期的雍正朝后,如同張居正一樣,不久也落下地獄。乾隆初期,因為張廷玉歷事兩朝、資歷頗深,張廷玉為人謹慎,沒有把柄,加上他還是乾隆的老師,乾隆登基之初沒敢動他。但乾隆十三年(1748)以后,乾隆屢屢以小事責難張廷玉,幾乎吹毛求疵,弄得大學(xué)士、三等伯、軍機大臣、三朝老臣、位極人臣的張廷玉臉面全無、進退失據(jù),只能辭職,乾隆反而怒斥之,指責他“濫邀配享,忘恩樹黨,舉薦失察,”最后削去伯爵,取消配享(張廷玉死后乾隆心軟又讓他進了太廟),罷官,將之踢出政局。而這背后的根源在于乾隆的民族觀。 乾隆想重振滿人威風(fēng),他將清朝的“內(nèi)滿外漢,首重滿洲”的國策發(fā)揮到了極致,以至于在文字獄盛行的乾隆朝,儒學(xué)大師杭世駿冒著滅九族的危險公然上書替天下漢人鳴不平,責問乾隆“何內(nèi)滿而外漢”。而乾隆的回答無疑代表了他的看法,乾隆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說“滿洲人才輩出,何事不及漢人”,就是在這種態(tài)度下,清朝的“宰相”三朝漢臣張廷玉成了滿人出仕的絆腳石,所以乾隆必須將之拿掉。而根紅苗正的漢軍旗(算滿族)出身的劉統(tǒng)勛則順利接替張廷玉成了乾隆的股肱。 參考文獻 《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 孟森《清史講義》,中華書局,2007年 馮爾康:《雍正傳》,人民出版社,1985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