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則來自西方的哲理故事。 有一只小母貓,愛上了它的男主人。男主人是一個光棍漢。小貓非常想嫁給光棍漢當太太,但是貓不能嫁給人啊。這只貓就苦惱了,找到愛神維納斯,尋求她幫忙。 維納斯拗不過小貓,又看到她溫順可愛,就動了惻隱之心,使了一個法術(shù)把小貓變成了美女。光棍漢一見美女,當然鐘情,骨頭都軟了,就答應(yīng)和她結(jié)婚了。 新婚之夜,維納斯心想,這個貓外形上是人,不知道內(nèi)心是人還是貓,得要檢驗一下。于是,就放出一只小老鼠,在房間里跑來跑去,美女一眼看見老鼠,本能地撲上去吃老鼠。 維納斯明白了,美女骨子里還是貓,于是,慌忙又使了一個法術(shù),把美女變回小貓。省得這只貓害人害己。 中國也有類似的故事,不過,極具中國特色,最典型的要數(shù)《杜子春三入長安》。 杜子春在經(jīng)歷無數(shù)世事之后,大徹大悟,決心皈依道教,但卻在色欲上載了跟頭,被逐出山門。杜子春備感世態(tài)炎涼、人生虛幻,于是聽從多次幫助自己的老者之言,替老者守護丹爐。 這個老者原來是太上老君,專為度杜子春成仙而來。他告訴杜子春,不管發(fā)生任何變化,只要他不發(fā)一聲,丹藥練成,就可以成仙。 到了晚上,各種各樣的考驗來了,先是眾多的人對杜子春刀砍、箭射、槍挑,杜子春咬緊牙關(guān),挺過去了。 突然,一條大蟒蛇跳出來,將杜子春緊緊纏住,并把舌尖伸到杜子春鼻孔內(nèi),杜子春又是驚嚇,又是惡心,但他牢記老者的叮囑,一聲不吭。 接著,又有一群虎狼撲向杜子春,撕咬得杜子春遍體流血,骨頭被咬得嘎嘣直響,杜子春痛入骨髓,但愣是忍住了。 后來,又有很多兇神惡鬼,面目猙獰,跳躍左右。杜子春嚇得遍身冷汗,汗流浹背,頭發(fā)上滴水成線,但只閉上眼,橫豎把自己百多斤交出去了,只是不開口。 緊接著又是腥風(fēng)惡雨,霹靂交加,雷電似乎把天地都劈開了,大地搖搖晃晃,洪水泛濫,淹沒了杜子春,杜子春呼吸也變得艱難,但就是閉緊嘴巴。 突然,杜子春看到了自己的妻子韋氏,金甲神正在把她千刀萬剮,韋氏哀號之聲不絕于耳,杜子春眼淚橫流,還是沒有發(fā)出一聲。 金甲神又將杜子春一刀斬為兩段,杜子春咬緊牙關(guān),他的魂魄飄飄搖搖,投生到縣丞家成了一個啞女。 再后來,啞女長大,嫁給盧生為妻,生有一子。孩子漸漸長大了,十分可人。有一天,盧生突然責(zé)怪啞女結(jié)婚三年,不吭一聲,分明是在鄙賤他,對他無情無義。于是,舉起兒子摔成一團肉醬。 杜子春看到兒子被摔,母子連心,不勝痛惜,大叫一聲“噫”,結(jié)果丹爐中迸射出一道火光,仙藥頃刻間化為烏有。 太上老君連連嘆息:“吾子之心,喜怒哀懼惡欲皆忘矣,所未臻者愛而已?!本褪钦f在你的心里,喜怒哀懼惡欲皆拋開了,所未能做到的就是愛還沒有放下而已。既然貪戀人間之愛,如何能夠成仙呢? 杜子春在幻景中經(jīng)歷了鬼怪猛獸、暴雨疾雷之襲擊,鞭捶火煮、刀山劍樹、碓搗硙磨、火坑鑊湯之折磨,終不為所惑,閉口不言。最終卻在幼子慘死的情形中失約于神仙,從而前功盡棄。顯然,這個故事是在以道教之術(shù)設(shè)幻景,來宣傳道教“去欲就真”的宗教倫理。但從某種現(xiàn)實的層面上,這未嘗不是對人愛的禮贊,對宗教道德的捐棄。 比較東西方這兩則故事,含義雋永,意味深長。 一個為了愛情要幻化成人,一個為了得道想幻化為仙。兩者都需要外力幫助,西方的是維納斯,因為要成就愛情,當然需美神來成全。東方的是太上老君,因為要成仙,當然需要丹藥。太上老君的丹藥是練得最好的,當年孫悟空就是吃了他的丹藥才長生不老的。所以,他自然是不二人選。 兩人的愿望都在快要實現(xiàn)的時候,功虧一簣。西方揭示的是個體獨立的思維模式,這種強烈的個性和獨特性很難因外界而改變。中國人趨同,西方人求異,這種民族文化的心理沒變,人就沒變。人和人的差異,都在思想上,都在心理上。 杜子春一聲“噫”,則是表明自己愛欲未除,成仙無望。中國人的固執(zhí)不在于思想,而在于情感。不在于一般的情感,而在于骨子里的倫理。 圣人孔子很好地揭示了這種倫理的產(chǎn)生。他認為,每一個正常的人成長,都要感謝小時候父母親對我們的呵護和愛撫。孩子的皮膚有一種饑餓感,天然需要父母的愛撫,長期以來,就形成了一種生理需要。 而父母對孩子生理需要的滿足,又讓孩子們在心理上產(chǎn)生了依賴父母照顧的需求;這樣一來,孩子跟父母在心理上就互相關(guān)懷,有深刻的情感互動,從生理到心理,從心理再到倫理,伴隨著儒家成為顯學(xué),成為治國之學(xué),這種個體心理逐漸變成一種民族心理,并由個體倫理,演成為全民族的社會倫理。 西方人重個性,東方人重倫理,應(yīng)該就是材料中體現(xiàn)出的東西方個性差異之所在。 回到現(xiàn)實中,我們似可看出,由個性和倫理的演化,原融和對立,逐漸成為東西方人性的最大差異。 有人說,中國的小孩子襁褓之時,生氣了只是哭,西方的小孩子生氣時,除了哭,還要蹬腿,表示示威。沒辦法,這是民族骨子里所擁有的。從孩子一出生就打下的烙印。 李大釗曾總結(jié)過“西方人勇猛好斗,沖動激情善辯,而中國人內(nèi)省保守,謹慎順從善思?!睎|方人看世界用的是一元論,更傾向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而西方人用的是二元論,從矛盾中發(fā)現(xiàn)真理。 從語匯上來看,我們表達自我的詞匯有幾個?很明顯的是“我”和“我們”。英文單詞表達自我的詞匯卻是如此豐厚,比如主語位置的“I”有賓語的“me”,有“my”和“mine”;更不要說“we ,our,ourself”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個詞“self”,這是相對于他人和社會而言的一個客體存在,這是對自我的客觀認識,而漢語中沒有。 更可怕的是“I”這個詞,在任何地方都是大寫,而you,he,she,全都是小寫。這就是西方人的傲慢和張揚。 這些民族心理,本質(zhì)上沒有優(yōu)劣之別,但是,認識這種心理,有意識的掌控和管理這種心理,無疑能推動我們的進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