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貿(mào)工作中,我們經(jīng)常要給客戶做報價單,做發(fā)票、合同等,以此確認合作細節(jié),敲定訂單。然而很多時候,客戶火急火燎的催我們發(fā)出PI后,就消失了,任憑我們怎么打電話、發(fā)郵件都無濟于事,不予理睬,有的客戶甚至每次都讀取了我們的郵件,就是不給任何回復。 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在上一篇買家索要當?shù)乩峡蛻粜畔?,到底該不該給?中,我就提起過,無論遇到什么問題,不要草草決定,草率回復,我們需要做的是先行分析,而后行動。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會導致客戶不予回復呢? 首先我們要分析很多問題: 無論是上述那種情況,我們都是無從得知的,這就是為何在Mike外貿(mào)說視頻課程里會要求學員要學會分析客戶,學會發(fā)問(開放式問答和封閉式問答的結合與切換),從而更加精準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客戶的情況,客戶的關注點等待,針對性調整我們的談判方式和談判布局。 當然,還有一點需要提一句,PI (Proforma Invoice 形式發(fā)票)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大多時候,只是充當一個報價工具而已,很多客戶上來沒聊幾句就會向供應商業(yè)務員索要形式發(fā)票(PI),以此存檔每個供應商的產(chǎn)品情況,并不一定代表客戶已經(jīng)敲定彼此的合作意向。 但是我也一直在強調,作為一個合格的業(yè)務員,要認真對待每一個詢盤,每一位客戶,不要想當然的給客戶劃分類別,這個好的,那個壞的,這個可以,那個不行,這樣的操作手段是極其愚蠢的,因為任何事情都會有我們難以預料的層面,如果我們主觀臆斷,一意孤行,終究會害了自己,丟了訂單。你所認為的大客戶可能只是一個市場調查員,你所認為的小騙子可能直接給你來個大訂單。 因此,無論那種情況,我們最好的辦法還是保持跟進,當然,如上所述,要學會發(fā)問,針對性跟進,而不是每個客戶、每種情況、每封信總是那么幾句老套的跟進手法: How is everything there? How about the order? Is the price ok? When do you plan to buy? When do you make the payment? 比如我們可以在談判初期就發(fā)散式或封閉式發(fā)問: What project will these items be used for? How long is your Purchasing Cycle? When do you buy these items last time? Are these products for a local bid? How long do you think could this quantity support your sales?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投標類項目都需要樣品,這也是在視頻課程引導式談判中反復提到的先人一步手段,必須要把握時機,抓到要領,才能先行一小步,贏得一大步。 如上所述,客戶不回復你,原因的可能性還是蠻多的,可能他也在等消息,目前的確沒辦法給你答復;可能他根本沒打算買,只是隨便問問;可能他就是個做市場調查的;可能就是來套價的,目的達到了;可能你根本沒問到點子上,或者跟進很糟糕,缺乏技巧,客戶覺得毫無意義,懶得搭理。 包括上面提到的直接問客戶是不是價格有問題,這是極其愚蠢的!就像你去店里買衣服,銷售人員見到你遲疑,問你是不是嫌貴時,結果會是一樣的,你當時的反應也許只是在考慮,并非價格問題,而他這么一問,你可能會放棄做最終決定的決定,轉而繼續(xù)壓價,甚至引出更多問題,這也是開放式發(fā)問的一大弊端,在視頻談判課件里也有具體講到。 大多時候,訂單的得失源自于業(yè)務操作上的一些細小差距,而不是什么大的問題。今天你和別人差距是一小步,明天可能就是一大步,長此以往,不可估量。行為差距源于思維差距。 本公眾號所有分享的所有權歸作者Mike所有,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授權需要聯(lián)系Mike,經(jīng)本人同意轉載后,須在文中和尾部注明來源: “微信公眾號: Mike外貿(mào)說”。否則,任何未經(jīng)授權的盜用將被舉報,希望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也尊重自己。 |
|
|
來自: Mike外貿(mào)說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