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車坐愛楓林晚:坐就是坐,為何作因? “停車坐愛楓林晚”,很早很早就很熟很熟了。以至于78年讀大學(xué),文學(xué)課講杜牧《山行》,教材雖有“坐”作“因”注釋,老師一再強調(diào),讓我不由哼了一聲“我懂了”,鄰座動問,沒再吭氣,因為沒想說服誰——從來如此就對嗎? 湘潭人羅典因母年邁辭官還鄉(xiāng),1782年64歲出任岳麓書院山長,自然是出于千年岳麓書院(976年始建)之故。傳他建亭于斯,曰紅葉亭,又稱愛楓亭。1786年畢沅出任湖廣總督,登觀而改愛晚亭,依據(jù)是杜牧此詩。血戰(zhàn)長沙,麓山為塹,亭子被毀,1952年重建,湖大校長李達函請毛澤東手書“愛晚亭”。 兒時一直住岳麓山下,穿岳麓書院直上愛晚亭,不知走過多少回。耳濡目染,一到這里就想起“停車坐愛楓林晚”。然,真正感染這兒的美,是小學(xué)高年級了吧。班主任易忠蘭老師帶我們爬山,第一站愛晚亭歇息許久,引導(dǎo)觀賞,啟發(fā)作文。看碧波蕩漾,聽林海吟詠,賞天水一體,數(shù)弦歌文脈,懷名流風(fēng)神…… 打那以后,才深深感受了“坐愛”滋味。或穿過岳麓書院,拾級一小段,或沿大道上坡,再右拐一段,就是清風(fēng)峽。峽谷三面環(huán)山,清泉順主峰兩側(cè)澗流而下,匯上塘而下塘,東落直向岳麓書院。峽口是停車坪,兩汪塘隔著愛晚亭,愛晚亭總是平靜安閑地烙在水面,紅柱翠瓦金字。塘邊有石,路旁有凳,亭前石如簇,亭后坪如茵。 隨處而坐,席地而聚,不論春夏秋冬,不論晨昏夜闌,這兒總有流連忘返的情懷。常年碧綠滿目,清幽撲面。每到秋冬,或金黃搖曳,或火紅照耀,置身亭中,方知當(dāng)初名“紅葉亭”“愛楓亭”之原委。再歷冬春,白雪堆翠,嫩綠團簇。朝沐紅霞,夕送金輝,夜觀月色,靜聞林濤。那透亮透亮的塘水總是靜靜地把四季景色,把藍天白云描繪在水中。 ![]() 今網(wǎng)聞,康震因畫坐姿觀楓林晚,被孫紹振教授詬病。便有了遲到40多年的回答。 杜牧《山行》詩明白如鏡,但凡初中生都能解讀得明明白白。作為教學(xué),兩處煉字必須一提,這就是“生”和“坐”。白云生處,從畫面感不過是白云深處,一個“生”字,把靜態(tài)變成動態(tài),把“深處”推到源頭——生白云處。 說“坐”是煉字,需要從字源訓(xùn)詁。坐,起源為示意字,由跪坐于席到端坐于位,這是本義。坐,從時間看,有呆待、滯留義,由此引申又有三義:坐者為大,就坐、就任也;坐實呆久,獲罪、拘留也;空坐久處,徒然、虛度也。皆為古義也。“坐”是人的行為,不言而喻。 詩中“坐”發(fā)明為“因”,肯定是近人,而且是邏輯學(xué)根底很深很深的專家,用邏輯讀解詩詞。為啥要“停車”呢?就因為“楓林晚”景。只可惜專家不明詩詞就里:中華詩詞的語言邏輯,是畫感詩意邏輯,是用畫面理趣傳情達意。 遭此劫難,絕不止杜牧《山行》。又如:《樂府詩集.陌上?!穪須w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李白《長干行》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韓愈《和席二十八韻》坐慚空自老,江海未還身。江淹《望荊山》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韋應(yīng)物《清明日憶諸弟》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六首古詩,“坐”以古義實解,更有畫面感,更有厚重感。《陌上桑》是倒裝句:不過是坐觀羅敷,歸來就相互怨怒。江淹“金樽坐含霜”還帶擬人味。韋應(yīng)物“坐度此芳年”,按照對仗,“坐”所對“唯”是虛詞,為什么不直接用虛詞“徒”——“徒度”或“徒坐”呢?淡化傷感也,上句有“恨”,下句坦然,刻意埋“恨”。 回到“停車坐愛楓林晚”,停車→坐下來→以至很晚←就因楓林,一連串動作而滯留久呆只因一個“愛”?;乜慈?,“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通篇無一字說美或描繪美,卻把美景留人和盤托出。細細品讀,句句無不吻合清風(fēng)峽之景觀。這就是詩人的高妙之處。真想把杜牧挖出來問問:難道不是寫岳麓山清風(fēng)峽愛晚亭嗎? 真不清楚,孫紹振老先生氣壯如牛、氣沖牛斗,憑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