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 鴉 文/吳瓊 我們小的時候想必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大概現在長大后的我們還在為孩子們講述著它。說的是一只烏鴉飛了很久,飛累了找了個地方停下來歇息。這時它感到口渴難耐,于是便到處找水喝。這只烏鴉很幸運,不多時便被它找到了一只盛著半瓶水的瓶子,烏鴉于是急不可耐的把嘴伸進去喝水。可是那瓶口太小,水又不滿,烏鴉的嘴根本夠不到那瓶子里的水。但烏鴉很聰明,并沒有氣餒,它先是看似做了很多無用功,找來了很多小石子,再把它門一粒一粒的扔進瓶子里。這時,瓶子里由于裝進了很多小石子,水漸漸的浮了上來,烏鴉再把嘴巴探進一點點到瓶口處,它便美美的飽飲了一頓。 這個故事出自于《伊索寓言》,通過講述一只烏鴉喝水的故事,告訴人們遇到困難不要輕言放棄,要運用身邊可以利用到的任何東西幫助自己,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要有突破精神,不達目的不放棄的精神,在一次次的堅持過后,總會看到勝利的曙光。還被選為語文書中一年級上冊第八組第十三課的課文,用來教導孩子們要認真思考問題,并鼓勵孩子們要努力成為像那只烏鴉那樣聰明的人才 。 《伊索寓言》相傳為公元前六世紀,被釋放的古希臘奴隸伊索所著,搜集有古希臘民間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大部分為動物寓言??梢?,在西方烏鴉是頗受歡迎的,西方人眼中的烏鴉是可愛的。 而在中國,似乎并不是這樣。中國人并不喜歡烏鴉,還將烏鴉視為不詳的象征。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只美麗的鳥,它羽毛豐滿,艷麗動人,誰見了都夸它漂亮。美麗的鳥于是開始高傲自大起來,離群寡合,成天獨自在林中唱歌跳舞,炫耀自己。 秋天到了,啄木鳥和喜鵲們都在筑巢,忙著準備過冬的食物。美麗的鳥笑話它們太傻, 依然到處游蕩,過著悠閑的生活。轉眼到了冬天,大雪紛飛,天氣寒冷。喜鵲和啄木鳥早已躲進自己的窩里,暖烘烘的,又有吃的東西??墒敲利惖镍B卻無家可歸,又冷又餓。這時,它突然發(fā)現林中有一堆野火,就迫不及待地飛去烤火。一會兒身子暖和起來,它又得意忘形地在火堆旁邊跳起舞來,不料它那美麗的羽毛被火燒著了,越燒越旺。美麗的鳥急得在雪地里亂滾,身上的火總算給撲滅了。 可是,它一身光彩絢麗的羽毛卻燒得像炭一樣黑,它那清脆的歌喉也變得沙啞難聽。從此,大家就叫它烏鴉了。這個故事只是淺顯的諷刺了烏鴉的驕傲自滿和游手好閑,要說起中國人對烏鴉的厭惡,還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 相傳春秋時,魯國有個能聽懂鳥語的人,名叫公冶長,貧而閑居,無以給食。某天有只老鴉飛臨他家,叫喊道:“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只大綿羊,你吃肉,我吃腸?!惫遍L聽后尋到山里,果得一只無主的大羊,食之有余。后失主追蹤而至,竟誣公冶長偷羊,訟之魯君,魯君不信這是烏鴉告訴他的,遂將公冶長逮捕入獄。公冶長因此蒙受不白之冤,人們?yōu)樗Q報不平,認為那只老鴉為公冶長招來了災禍。從此,烏鴉就被視為招災引禍的不祥之鳥。 甚至還有人說,烏鴉是不祥之鳥的觀念,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初民在探索宇宙萬物奧秘的過程中,企圖借助想像中的力量改造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于是誕生了解釋自然、征服自然的神話。 烏鴉是不祥之鳥的原始信息,其實就包孕在這種出于玄想的神話之中。在中國神話系統(tǒng)中,曾經有過一個“十日并出”的酷熱時代,當時“焦禾稼,殺草木”,人類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于是“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們因此確立了日載于烏、日中有烏的認識,也產生了烏鴉為害人間的意識。 這些都只是傳說故事,有無其實已無從考證,但從科學和實際的角度上來講,烏鴉并不是什么不好的生物,它身上反而還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的精神。 《本草綱目·禽·慈鳥》中稱:“此烏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闭f的是烏鴉出生六十日內由母親哺育,長大之后它會再贍養(yǎng)母親六十日。無論是兇是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動物形象來教化人們“孝”和“禮”的一貫說法,因此烏鴉的“孝鳥”形象是幾千年來一脈相傳的。 還有些人認為烏鴉不吉利,是因為有烏鴉出現的時候有時會有死人,似乎那死去的人是因為烏鴉的出現才會死去,但事實上恰恰相反。烏鴉它的嗅覺特別靈敏,有的人或畜還沒有死,或者剛剛死,但是他(它)的身上已經散發(fā)出一種特殊的死亡的氣味,于是,烏鴉就聞味而來??墒侨藗冋`解了它,認為是它的到來,才造成死亡事件的產生,實際上是烏鴉有著異于常人的嗅覺功能。 其實,烏鴉就是烏鴉,鳥就是鳥,同樣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是這個宇宙空間里生物的一個種類,和人類一樣,都在努力尋求和制造著一個適宜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 吳瓊,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畢業(yè)于牡丹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校期間與學友創(chuàng)辦文學社,并出版報紙《鏡泊學魂》,自2003年起開始在《蛟河市作文報》上發(fā)表散文、詩歌,吉林市詩詞學會會員,現就職于蛟河市漂河鎮(zhèn)人民政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