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chuàng)
                                                                                            
                                                                    羅華昌                                                            
                                                                
                                        
                      
                        中醫(yī)羅華昌                      
                      
                    
                    今天    劉某某,女,16歲,江西豐城劍光西路街人。2021年1月29日就診。家囑訴孩子常年患雙嘴唇紅腫有近5年,幾無少天好轉,在省市各醫(yī)院做各項檢查其他均無異常,常年服用維生素B2及維生素C片及效果不甚明顯,21年1月下旬經(jīng)朋友介紹來吾門診用中藥診治。 刻診,見人面色無 華,精神欠佳,雙唇紅腫痛癢,雙唇輕度糜爛,發(fā)作嚴重也常伴有口腔潰瘍,脫屑皮,破裂流水。飲食一般,時有饑口苦感,天天喜吃有味大肉油膩之食物,便稍結,舌尖紅,苔黃厚膩,脈濡弦數(shù)。此疾為脾胃濕熱內蘊而致火毒,上蒸口唇所致,而日久中氣虧虛也。治宜清濕熱蘊毒之火毒,建中宮為要。一診疏方七劑。處方如下,當歸 20g 金銀花 30g 沒藥8g 乳香 10g 甘草15g 半夏12g 黃芩10g 黃連6g干姜6g 大棗15g 生曬參 10g。囑大油膩辛辣食物少吃,早睡早起,早起煅煉。二診,家囑及小孩大喜,訴幾年未有至舒服,雙唇有光澤感,未有癢痛及脫皮,糜爛恢復,面有華潤,精神大增,二診效不更方,以原方繼用十劑,以善其后。囑注意生活方式,有問題隨診。 案評方解,唇風, 始見于內經(jīng),《靈樞·寒熱病》云:“寒熱者,肌痛,毛發(fā)焦而唇槁蠟,不得汗。其“唇槁”二字,實括唇部之紅腫、疼痛、燥裂等多癥。《外科正宗·卷四》亦有唇風之病名:“唇風,陽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發(fā)癢作腫,破裂流水,不疼難愈。”本案患者長期食油膩辛辣之食物,致脾胃濕熱內蘊之火毒,上蒸口唇而發(fā)唇風,日久而致中氣虧虛。仲景師《傷寒雜病論》之甘草瀉心湯,辛開苦降,甘補溫中,寒熱并用,攻補兼施,消痞止利,解毒療瘡,既療寒熱錯雜之痞證,又用于濕熱蘊毒之狐惑病,而狐惑病乃以咽喉、口腔、唇部,眼及外陰潰爛為主之癥。故本案之唇患,吾以甘草瀉心湯之此意是也。 用制乳未者,以推陳致新,消腫生肌。金銀花,其君子之性而最具解毒之神功,而伍當歸者,正取其性動,則引藥內消,直趨大便而出,奏功實神。此疾口唇紅腫潰爛者斷宜大用,使之活血以生肌,而即使紅腫潰愈合者,也需此妙用,使之去毒而逐穢也。 此上配合伍,雖有濕熱內蘊火毒去,而不附健脾益胃之藥,則脾胃損傷,雖散毒而毒轉不散也,而人參為健脾胃中氣之圣丹,故用此上方之神,以其散毒消火,而仍不損傷脾胃之氣,故有建功特奇呼! | 
|  | 
來自: 為什么73 > 《天下無疾--得-正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