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這一年對于整個秦王朝來說很特殊。 如果說,在這一年,秦始皇嬴政駕崩了,歷史對他的評價將是“千古一帝”,不,應該是“萬古一帝”。 他將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皇帝,沒有之一! 為什么? 因為在皇權時代,他的“武功”與“文治”綜合起來是地球誕生以來獨一檔的存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嬴政滅掉六國統(tǒng)一天下,這種統(tǒng)一已知范圍內(nèi)所有文明的功業(yè),幾千年來是可以數(shù)的過來的。 北方那幫游牧民族呢?匈奴呢? 比較遺憾,此時此刻,那根本不叫文明。 武功如此,再說文治,作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統(tǒng)一華夏大地的君王,他還在統(tǒng)一后的六年中干了許多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這里說的可不是修水壩通大橋的事情,雖然興建大利造福萬民同樣是了不得的事件。 他一手搭建了中國此后兩千多年來的統(tǒng)治基礎與框架! 而且在這六年中,他在做那些前無古人根本無參考的決策時,幾乎全部沒有做錯! 他這六年的隨便哪一件事情拎出來安在一個任何一個帝王身上,都將是名垂青史的不世出圣君,都夠高考時出一道論證題的。 不過因為這位爺干的猛事太多再加上二世而亡,所以歷史課本把那些歷史中的璀璨之光都給人家歸納了,短短說過了人家的功業(yè)就扯他是咋敗家了。 后世是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進行等量齊觀的,比如某“還看今朝”的詩文。 其實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 總體來說,這位爺跟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禍國之君的講述角度是應該不同的。 他禍亂彌天!他奠基千年! 還是應該讓后人了解他干的那些事情對于今天都意味著什么的。 我們一個個來看吧。 先來說他面臨的第一個決策。 是郡縣,還是分封? 在統(tǒng)一之后,當時的丞相王琯建議:“像燕國,齊國,楚國,這些地方,離我們的核心區(qū)域關中太遠,如果不設立封國的話,恐怕難以鎮(zhèn)守,您最好分封給您的兒子們。” 說的挺有理,但嬴政覺得這個問題比較大,還是把這項建議作為正式議程擺上了班子會上討論了一下。 在研討的時候,廷尉李斯站出來說話了。 李斯是這么說的:當初周文王,周武王分封時分的大多數(shù)都是同姓的子弟,最開始也是保有著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初衷,但幾代人下來之后就不是那回事了,再見面都跟仇人一樣,哪里還有什么同宗之情,那個時候,胳膊粗的已經(jīng)漸漸顯現(xiàn)出來了,周天子也阻止不了! 現(xiàn)在好不容易在吾皇的威武之下,統(tǒng)一四海,一定不能走周朝的老路,而要走郡縣制的道路,將天下的權利攏到您的手中! 如果你要恩賜宗室和功臣的利益可以通過稅賦重重的賞賜,分錢不分權,全國沒有能夠和中央抗衡的力量,才是比較安全的方針。 嬴政覺得說的真好,還是我們家政委覺悟高,拍板道:“天下永無休止的戰(zhàn)爭就是因為侯爵王爵的存在,感謝祖宗在天之靈,今日天下安定,不能再走分封的老路,培養(yǎng)出又一場永無休止的戰(zhàn)爭,就按李部長說的辦!” 李斯在這個歷史的重大轉(zhuǎn)折點上,幫助中國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篇章,從此奠定了一條分久必合的道路。 至此,“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這個概念開始慢慢消散,“全國人民緊密的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的概念開始慢慢成型。 自此之后,“天下一統(tǒng)”的這個概念,開始的烙印入了中國人的腦海里。 從此以后,哪怕中間出現(xiàn)了幾次幾百年的大亂世,無論是三國,還是五代,無論打成了什么樣,分裂了多少年,總會有一股最強的力量,最終再一次的將這片古老的土地統(tǒng)一成一個整體。 因為在后世子孫的眼里,整個華夏大地,就應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正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天子只有一個。 信心的來源,就是因為,之前有很多朝代做到過,有的朝代還做到過很多年。 這第一個做到的榜樣,就是秦。 雖然它不持久。 恢弘的意義說完了,該說點實在的了。 李斯的建言很有高度,他從血脈稀釋后的人性角度和統(tǒng)治的成本上幫秦始皇算了一筆賬,但我們還是要說,這個帝國大才的建議其實并不值錢。 功勞是秦始皇的。 不過并非因為人家是領導的原因。 因為這事好說不好做。 秦始皇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是頂著極大壓力的,在當時的所有人看來,他是一個巨大的冒險者。 剛才我們說的后世無論打成什么樣,都會夢想著一統(tǒng)九州,因為之前有人做到過。 這個理反過來說,你就會明白秦始皇的這個決定有多么的冒險。 大一統(tǒng)這件事,之前從來沒有人做到過。 在當時的人看來,組織一個疆域廣闊的超級帝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為什么? 因為太大了。 打個比方,現(xiàn)在如果說把全世界統(tǒng)一成一個國家,或者小點,把整個東南亞統(tǒng)一成一個國家,你認為現(xiàn)實嗎? 這么多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歷史的國家,是沒有辦法攢到一塊去的。 組織這么大的國家,它的復雜度,已經(jīng)超過了今天人類的組織能力了。 同樣,在那個時候,整個秦國,就是一個類似于今天的小型地球。 人們早已經(jīng)習慣了上千年的分裂,習慣了各個國家的諸侯國的存在,你讓全世界人突然去同住地球村,是會引來巨大的精神恐慌的! 來看一個著名論題。 請聽題:中國為啥會變成一個大一統(tǒng)國家呢? 答:因為中國疆域遼闊又足夠封閉,我們東到大海浪高5.4米,南到大海和原始森林,西到青藏高原塔克拉瑪干,北到戈壁西伯利亞,別人打不進來,我們也出不去,所以只能可勁折騰,最后折騰成一個整體。 請看示意圖。 很明顯嘛!你說這東南西北能往哪跑?只能統(tǒng)一嘛! 圍觀群眾:老師您好,咱們國家確實疆域遼闊且封閉,但我國的四川,南方的丘陵,西北的四塞之國,北面的黃土高坡這都是大天險?。∵@都適合割據(jù)呀? 在咱們這片“家里盤著兩條龍是長江和黃河,還有珠穆朗瑪峰是最高的山坡”的土地上,應該產(chǎn)生很多國家這才合理啊? 閉嘴!割據(jù)個屁!中央打不死他的! 圍觀群眾:我也有張圖,您看一下哈。 這片大平板的問題您咋解釋呢? 先提前劇個透,嬴政的所整出來的那些治國框架,在西方是直到兩千多年后的法國大革命才出現(xiàn)的,西方人民比我們整整晚了兩千多年。 歐洲現(xiàn)在之所以一個村一個國,原因有很多,比如說貴族制,比如說民族血統(tǒng)問題,比如說神權原因,但這其實都在中國出現(xiàn)過。 區(qū)別是在中國出現(xiàn)過但你歐洲沒出現(xiàn)過的地方上。 刪掉那些枝枝葉葉,說到底,是因為最開始在歐洲大陸上建立一個龐大國家的國家統(tǒng)治基礎根本就不存在! 太大的地方你無法統(tǒng)治,也不會統(tǒng)治。 這才是根本問題! 看看歐洲這地形,除了南歐有山脈以及伊比利亞半島,剩下一片大平板。要不希特勒的坦克為啥可以隨便打呢。 歐洲那種一馬平川,這要放在咱中國,估計我們會統(tǒng)一兩千年,他連叛亂都搞不起來,你剛一鬧獨立,大軍三天就殺過來了,這也是為什么匈奴人被咱們趕到西邊或者蒙古人一殺過去,整個歐洲就只能祈禱上帝。 因為它無險可守! 這么天然適合大一統(tǒng)的國家卻走上了一村一國的道路,是因為它根本就沒有一個強大的統(tǒng)治系統(tǒng)。 嬴政這位“始皇帝”的關鍵作用開始慢慢浮現(xiàn)出來了。 此時的秦面臨著很多問題極其重大亟待解決的問題。 不要相信教科書中說的“郡縣制”天然提供了統(tǒng)治大規(guī)模國家的制度保障。 你給了歐洲“郡縣制”,它照樣政令出不了村! 此時的問題根本不是制度性所能解決的,那僅僅是一部分。 人心中的東西是“郡縣制”所根本無法解決的! 武力的征服僅僅是第一步,而文化認同與政治制度的征服,才是你能不能把這個天下坐穩(wěn)的保障! 為了將這個國家坐穩(wěn),緊接著秦始皇干了好幾件極其偉大的事情。 第一件事,解決文化認同和政治征服。 這兩個關鍵點的入手第一步應該是什么? 是文字! |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封建脈絡百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