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 劉曉林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字意雙解: 得寵受辱便戰(zhàn)戰(zhàn)兢兢,重視自身應(yīng)如重視大患一樣。什么是寵辱若驚?得寵沒什么!無論得失都驚恐萬狀稱作寵辱若驚。什么是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存在大患的原因是擁有自身,如果沒有了自身哪來的大患?因此只有重視自身、愛惜自身(且寵辱不驚)的人,我們才可以把天下事情托寄于他。 旁注: 寵辱不驚是許多人追求的境界,寵辱不驚可以徹底做到嗎?自然、無所玷污的狀態(tài)始終是老子在“道”中極力主張的,而事物誕生后它會孤立于宇宙嗎?不可能。人會無寵無辱嗎?辱除非你我沒有了自身,沒有了思維,沒有了感情。人要珍惜、愛護(hù)自己,但不可過度。否則,天下皆為己存。本章老子在“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焙笏坪踹z漏了文字“辱為下”。 解老子《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 劉曉林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字意雙解: 看不見、聽不到,觸不得,稱之為“夷”、“?!?、“微”?!耙摹?、“?!薄ⅰ拔ⅰ睙o法知曉究竟,所以(我們可以將其認(rèn)為)混沌合一。它的上面不亮,下面不暗。緬邈幽深,不可名狀。這便是無形之形、無象之物,叫做“恍惚”。對著、跟著它,不見首尾。我們用“道”才可以做到統(tǒng)御現(xiàn)在,遙知初始。 旁注: “道”彌漫宇宙,老子認(rèn)為它是無形體的。真的如此嗎?“道”理應(yīng)是無形與有形的“合體”,但它變幻莫測。也就是說,“道”在特定狀態(tài)下會呈現(xiàn)種種“形體”,但又不可明確!人生的求索過程是一逐步向“道”靠近的過程。你我在逐步向事物的本原、向認(rèn)識終極靠攏。誰可以經(jīng)歷所有的事情?掌握“道”的人可以盡最大限度做到對過去與將來的比較正確的“猜測”?!疤煜聲丛x遍,予未敢妄下斷言?!辈粌H是書,天下萬物你我僅沒有聽說過就有多少呢??? 注:解老子《道德經(jīng)》的版本為劉曉林九天居士30歲左右所寫,未做任何改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