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白亭廟在今淮濱新里鎮(zhèn)的廟后頭村。最初有人告訴我說叫“白頭廟”,不得其解。經查,廟應叫白亭廟,修在楚國白邑縣城的遺址上。這一帶最早是楚國的白邑之城,秦降為白亭,明清稱白亭里。 雨后初晴,來到廟后頭村。四處尋覓,并不見白亭廟的蹤影。在村民的指引下,來到村莊南邊的一棵大樹旁,樹周圍插滿了旗幟,多數為紅色,也有綠色、黃色。看到這樣的白亭廟不免讓人有些失望,但有了廟的遺址就可以尋覓白亭和白城的遺址,于是我們開始在廟的四周田野間認真搜尋。廟的南邊是一大片麥田,田地上分布有零星的漢代磚頭瓦片,但是廟的東北方的村莊處明顯分布有較大面積的文化層,有著較多的古代磚瓦。有年紀較大的村民告訴我們,村東頭一處地方曾被稱作城門和城,可惜時值五月初小麥已經黃穗,更多的遺物很難看到。抬頭遠望,相傳為孫叔敖所修的青陂已是滿陂麥穗一眼望不到邊。古白亭和楚白城的遺跡就掩壓在這一望無際金光閃閃的麥田中。滄海桑田,風景不再,青陂不再是水庫,白亭也不再是集鎮(zhèn),白城久已不在,讓人無限悵惘。 白亭這個地方是楚國的白邑,是白公勝的封地,《左傳》杜預注說“白,邑名。楚邑”《水經注》說“淮水又東過白城南,東北望白亭10里”《開元郡縣圖志》說“包信東南42里有白亭,楚白公勝封地。”清《光州志》說“白亭里領保二,曰新李集、楊家集”指的就是今淮濱的新里鎮(zhèn)和楊集村。白公勝本不生于淮濱地區(qū),但他是在淮濱地區(qū)的白邑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歷程。我一直在心目中把白公勝當作淮濱人來看待,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產生這種感覺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我覺得白公勝的身世很令人可憐,他出生不久即隨祖母奔上惶惶不可終日的逃亡生活,漂泊于吳國,只到三十多年后才被楚國召回,封為白縣的縣公。二是白邑為中國白姓的發(fā)源地之一,白姓的一支以邑為姓,尊白公勝為祖,如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說自己是白公勝的后人?;诖?,我視白公勝為淮濱老鄉(xiāng)并不是沒有根據沒有道理。三是白公勝在楚惠王二年發(fā)動兵變拘惠王,殺令尹、司馬,史謂“白公之亂”,有些史家將白公勝進行了妖魔化描寫,我并不贊同。根據歷史記載來研究,其實白公勝在任白邑縣公期間勵精圖治,精選兵士,組成了戰(zhàn)斗力極強的白邑軍隊,屢敗吳軍,在保衛(wèi)楚國北鄙邊境,抵抗強吳的西進中立有汗馬功勞。由于他悲慘的身世,他把鄭國殺其父太子建的仇恨深埋心底。在多次要求令尹發(fā)兵攻鄭以報殺父之仇,未得到同意的情景下怒氣爆發(fā),釀成了兵變的后果,白公勝的兵變應該是昏庸無道的楚平王留下的禍根。兵變之初他的愿望并不是要奪權為王,所以就沒有聽取石屹的意見去殺掉惠王,開放國家倉庫濟民爭取人心,反而是認為弒君不祥,開放國庫與國不利,最終兵敗被殺。白公勝的兵變是復雜的,白公勝的心里非常復雜,長期的苦難和壓抑,王孫與逃犯的巨大反差,父親被殺造成的心理傷害等等。還有一點就是作為領導的令尹等人,一直不把不能攻打鄭國的原因說明白,只是一味的欺哄推諉也是造成白公之亂的重要原因。 對于“白公之亂”歷代學者都持同情和反對兩種態(tài)度,近代也有“革命論”的說法,如郭沫若先生就持“革命論”的觀點。面對古老的青陂和腳下將要開鐮的金色小麥,想起當年的白公勝心中不覺有無限的感慨。歷史往矣,滄桑巨變,白城深埋地下,王孫自留威名。白公勝本是王孫,即便奪取楚王之位當上楚君也無可厚非,“白公之亂”應該是統(tǒng)治者自己之間的矛盾,兵變與革命不能同日而語,也不必強行定性,研究它的意義只是在其對楚國強盛興衰方面而形成的影響而已。 邑,大致相當于今天的縣。春秋時代的邑是隨著春秋時期大國擴疆滅國并邑而出現的一種新的統(tǒng)治形式??h邑的設置出現于春秋早期,列國中又以楚國設縣為最早,一縣最高長官稱“公”。楚國正是在政治體制上打破封土食邑的陳規(guī),較普遍推動設縣治民,加強君主集權和地方管理,才從春秋初年 “蓽路藍縷”、“土不過同”的子男小國逐步變成“問鼎中原”的南土大國。據學者考證,楚國自春秋以來設立縣邑20多個,其中白邑就是楚國較早設立的縣邑之一。 《左傳》載楚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子勝于吳,以為巢大夫,號“白公”。服虔注:“白,邑名,楚邑?!倍蓬A注:“白,楚邑也,汝陰包信縣西南有白亭?!卑坠褪前滓氐目h公。白公勝是楚平王孫,太子建的兒子,叫勝,一名王孫勝,因其父受迫害,從小就逃亡在吳國。楚惠王時,被令尹子西召回任巢大夫,封管白邑縣事,又稱白公勝。楚惠王十一年,白公勝發(fā)動政變,殺令尹子西、司馬子期,成為楚國歷史上的大事件。因此,史書對白邑有記載,后世學者對白邑也進行了研究。古代地理典籍中多把白亭、白城和白公勝封地聯(lián)系一起來敘述楚國白邑的地望。那么楚國白邑究意在什么地方呢?其實楚國白邑就在今河南省淮濱縣所轄淮河以北的地域上。下面結合史志中關于白邑的記載和淮濱縣地理區(qū)位,就楚國白邑地望探索如下。 首先從白亭說起,白亭據史料記載應在今淮濱縣的新里、楊集一帶。亭是秦漢時期行政區(qū)劃稱謂,相當于今天縣以下的鄉(xiāng)、鎮(zhèn)建制。白既稱亭說明秦時不再設為縣制而降為亭,像漢高祖劉邦就當過泗水亭長。白亭在之后的縣、里、保建制中又繼而稱為白亭里。由此,白的縣城即白城自然也就成了白亭或白亭里的治所。這就是古代地志常把白亭、白城、白邑相聯(lián)系的原因。說白亭在淮濱縣的新里、楊集一帶,是因為這一帶和史志中記載的白亭方位完全符合?!对涂たh圖志》包信縣條說:“白亭里在(包信)縣東南四十二里?!薄端涀?淮水》說:“(淮水)東經白城南,楚白公勝邑也,東北去白亭十里?;此謻|經長陵戌南,又東青陂水注之。分青陂東瀆,東南經白亭西,又南于長陵戌東,東南入于淮?!睏罴⑿吕锿瑢傩吕镟l(xiāng),之間相距7里,又西北距息縣的包信鎮(zhèn)(舊史包信縣)三十六里,符合《元和郡縣圖志》所說的距包信縣東南四十二的方位記載。 楚國白邑的建立可能源于陳國的壺丘之地。楚穆王弒父自立后,努力向淮域經略。楚穆王四年左右滅江國(河南羅山),使楚國在淮河上游兩岸以息、樊、黃、江等故邑為據點的地區(qū)連成一片。不久又滅蓼(河南固始)、蔣(河南淮濱淮河南岸)、六(安徽六安)、英(湖北英山)等國,并于楚穆王九年趁勢伐陳,意圖據淮河兩岸的據點向中原發(fā)展,此次伐陳攻取了陳國重要別都壺丘城。《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壺丘,春秋陳邑。左傳文公九年,楚侵陳,克壺丘。壺丘在河南省新蔡縣東南。”只說了方向,沒點明具體位置。《水經注?汝水》記載:“汝水又東與青陂合……陂水又東分為二水,一水南入淮,一水東南經白亭北,又東經吳城南……又東北屈,經壺丘東,而北流注于汝水,世謂薄溪之水?!闭f壺丘在汝水南岸,薄溪水以西?;礊I縣城舊稱烏龍集,明清設薄溪里,按水經注所標的位置壺丘古城應在今淮濱縣城西北,固城以東西湖大港入洪河(舊稱汝水)一帶。清乾隆《光州志》卷36古跡志云:“(息)縣東北澗頭里有神丘城,舊志謂世傳其名,始末無所考,不知即深丘也。”澗頭里領保一,就是今天的淮濱固城集,古深丘不知何謂,但今固城東,西湖港入河口西有古丘頂文化遺址。古丘亦或是壺丘的訛讀,這需要今后的考古或出土文物來證實。楊寬先生在《春秋時代楚國縣制的性質》一文中說:“楚的縣制是由滅亡的小國的舊都和邊地的別都改建成立,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從‘國’或‘都’的制度轉化而來。它是直屬于國君的別都的性質,具有邊防重鎮(zhèn)的作用。古今地理雖然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大的河流或水利工程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淮濱作為楚國白邑的舊地史籍上、地理上都保留了大量的歷史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