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4-01
分類:歷史地理
作者:58gucheng 《金史·河渠志》在漕渠條初始就提到“凡諸路瀕河之城,則置倉以貯傍郡之稅”[400],所舉六州建倉之縣的瀕御河之倉多數(shù)都在御河邊,依《中國歷史地圖集》考察,唯清池和歷亭不在這一線上,但清池瀕浮陽水,而且浮陽水可通于東光的御河。唯一不瀕御河的就是歷亭倉了,為了解決歷亭瀕河設(shè)倉和《地理志》中有關(guān)永濟渠的記載,《中國歷史地圖集》又將永濟渠從武城(今老城)畫到流經(jīng)歷亭。實際慶歷北流嚴(yán)重淤積了這段御河,金人再未疏通過,雖然這段淤積里程不是太長,如不疏通也是不能通行的。何況在武城向北有“東趨通快,別無阻礙”[⑼]的熙寧御河呢?紹興沉幣的發(fā)現(xiàn)也足以證明永濟渠再未過歷亭縣城。實際御河在整個金時期仍在縣境穿過,瀕河有三鎮(zhèn)即漳南鎮(zhèn)、新安樂和舊安樂鎮(zhèn)[他],今故城縣城及其以東都屬金世的歷亭縣。 據(jù)此估計歷亭倉的位置有兩種可能:1.歷亭河倉不設(shè)在歷亭縣城而是設(shè)在歷亭縣瀕河的安樂鎮(zhèn)(今四女寺)o 2·河倉設(shè)在歷亭縣城利用殘存的永濟渠半截河道季節(jié)性的漕運。 通過上述論證和實物見證,最少給我們兩個提示:其一,黃河從建炎二年(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在李固渡東決僅是分流,并未全河入泗,尚有向北的分流存在,金人正是利用這一運道來運輸汴梁(開封)物資;其二,在李固渡向北的分流(金史稱的舊黃河)到清河縣再向東行永濟渠,穿過老武城向東北入慶歷北流河道,到今故城縣鄭口東拐入黃河北流的第五股河到今德州西永濟渠,此段為熙寧年間所開御河。表明御河在金代緣歷亭縣西界、北界行流,再未連接歷亭城的永濟渠。黃河斷流后,御河的水量無能力再合于漳河,而太行山向東的衛(wèi)州的百門泉水,過相州(安陽)、浚州的淇水,過相州的疽水和相州起源的湯水、羨水總有所歸,即形成后來的衛(wèi)河。才有可能有衛(wèi)河通于臨清曹仁。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黃河全河入淮、泗后才是衛(wèi)河入臨清(曹仁鎮(zhèn))的起始 |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