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又名白果樹、公孫樹,為銀杏科、銀杏屬落葉喬木。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大樹的皮灰褐色,不規(guī)則縱裂,粗糙;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葉互生,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有細長的葉柄,扇形,兩面淡綠色,無毛。銀杏4月開花,10月成熟,果實俗稱白果,長梗,下垂,常為橢圓形、長倒卵形、卵圓形或近圓球形。種皮肉質(zhì),有白粉,外種皮肉質(zhì),熟時黃色或橙黃色。
銀杏樹生長較慢,壽命極長,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jié)銀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結(jié)果,因此又有人把它稱作“公孫樹”,有“公種而孫得食”的含義,是樹中的老壽星,具有觀賞、經(jīng)濟、藥用等價值。我國、日本等地栽培的銀杏有數(shù)百年或千年以上的老樹,有“東方圣樹”之稱。

銀杏最早出現(xiàn)于3.45億年前的石炭紀(jì),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至50萬年前,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qū)滅絕,只有中國的保存下來,是唯一一種從史前時代遺留的樹種?,F(xiàn)在國外培植的銀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的。野生狀態(tài)的銀杏僅生于浙江天目山海拔500-1000米、酸性(pH值5-5.5)黃壤、排水良好地帶的天然林中,常與柳杉、榧樹、藍果樹等針闊葉樹種混生,生長旺盛。銀杏在我國的栽培區(qū)甚廣:北自東北沈陽,南達廣州,東起華東海拔40-1000米地帶,西南至貴州、云南西部(騰沖)海拔2000米以下地帶均有栽培。因其樹干端直,樹姿雄偉,葉形奇特,黃綠色的春葉與金黃色的秋葉都十分美麗,果實有藥用價值,既是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果樹,也是美化環(huán)境的園林庭院樹種和盆景樹種。



銀杏為喜光樹種,深根性,對氣候、土壤的適應(yīng)性較寬,適宜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可放置于全日照環(huán)境中,冬季移入室內(nèi),防凍防霜。生長季每日充足澆水,冬季適當(dāng)減少。
每年春季換盆改植,盆植十年后可兩年改植一次,成熟后可三年改植一次。生長季需要修剪新芽兩次,只保留頂端外側(cè)兩三片葉子,秋季落葉后修剪造型,但銀杏枝干傷口難愈合,修剪和蟠扎時要謹(jǐn)慎,否則會留下痕跡。





本文由銀杏盆景愛好者胡勇推薦,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


精彩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