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屆國展書法作品集欣賞(三十五) 書法小知識(shí): 原文:余在黔南,未甚覺書字綿弱,及移戎州①,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語,但難為知音爾。 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試宣城諸葛方散筆②,覺筆意與黔州時(shí)書李太白《白頭吟》筆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后百年如有別書者,乃解余語耳。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若有心與能者爭衡后世不朽,則與書藝工史輩同功矣。 注釋:①戎州:隋唐時(shí)州名,今天四川宜賓市及其附近屬地。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戎州為敘州。 ②散筆:又稱為“散卓筆”。大抵筆毫長一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宋代制筆名家宣城諸葛氏以擅長制作“散卓筆”而著稱。 譯文:我在貴州南部時(shí),沒太感到字寫得綿弱無力,后來到四川宜賓,見以前的字大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勉強(qiáng)可以。現(xiàn)在才悟出古人“沉著痛快”這句成語的道理,但很難做到成為古人的知音。 哲宗元符二年三月十二日,我試用了宣城人諸葛方所制的散卓筆,覺得筆意和在黔州時(shí)所書李白《白頭吟》詩的筆力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百年后如有其他的寫法,就是真正理解我的這番話了。張旭的折釵股,顏真卿的屋漏痕,王羲之的錐畫沙、印印泥,懷素的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的銀鉤蠆尾,是同一種筆法,即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罷了。如果有心要名垂青史與那些書法名家爭高低,那么就會(huì)與書法藝術(shù)史有一樣的功績了。 解讀:書法要領(lǐng)有二:一為法,即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之類,其中尤以筆法為根基;二為器,即筆、墨、紙、硯之類,其中以筆為首。因而古人注重用筆,而工具與法度共生,工具的差異和法度的區(qū)別互相影響。關(guān)鍵是法度和工具的熟練掌握。這段文字中,山谷老人特別強(qiáng)調(diào)了毛筆和筆法,并提及了用諸葛散卓筆作書與前次所書李太白《白頭吟》筆法的異同,而諸種筆法的實(shí)質(zhì)則是心手無礙,熟練地掌握筆性和筆法。 長圖 長圖 ![]() ![]() ![]() 長圖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