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鑒(9)21歲的擔大任周紀卷二(癸丑)至(庚子),凡四十八年。 周顯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齊國也知道了魏國內(nèi)亂,派大軍討伐,獲取觀津。〔胡三省注:齊乘魏亂伐魏,魏惠王請獻觀津以求和?!?/span> 趙國侵犯齊,獲取齊之長城。 周顯王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魏、韓會于宅陽。秦敗魏師、韓師于洛陽。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魏伐宋。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秦獻公敗三晉之師于石門,斬首六萬。周王特賜其黼黻之服。 〔黼者,刺繡為斧形;黻者刺繡為兩"己"相背。孔穎達曰: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 注:周王一直還在刷存在感。 七年(己未,前362年) 魏敗韓師、趙師于澮。 秦、魏戰(zhàn)于少梁,魏師敗績;獲魏公孫痤。 衛(wèi)聲公薨,子成侯速立。 燕桓公薨,子文公立。 秦獻公薨,兒子贏渠梁孝公立。 注:秦獻公雖然抓了魏公孫痤,但也在戰(zhàn)場上身受重傷。公孫痤就是設(shè)計趕走吳起的那個魏國公子,國內(nèi)爭立時,他支持魏惠王從而當上魏國相。 秦孝公那一年21歲。(和劉泰辰同歲) 當時,河、山以東有強國六個,淮、泗之間小國十余個,楚、魏與秦接界。魏國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大家將秦國圍在西邊,使其出不來,也不能與中國其他的國家搞會盟。面對這樣的情況,秦孝公暗下決心,要發(fā)憤圖強,布德修政,制定秦國的發(fā)展大戰(zhàn)略。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秦孝公發(fā)布求賢令:"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yè)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nèi)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徙治櫟陽(獻公二年建設(shè)的),且欲東伐,復(fù)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于是衛(wèi)國公孫鞅專門沖這個求賢令西下入秦。 公孫鞅這個人,出身于衛(wèi)國的一個庶出孫(父為君稱公子,祖父為君稱公孫)。鉆研法律刑事很有見解。〔胡三省注:刑名者,循名以責(zé)實,其尊君卑臣,崇上抑下,合于六經(jīng)?!?/span>事從魏國相公叔痤,公孫痤知他有能力,還沒有來得及向魏惠王推薦。自己就病倒,魏惠王親自到其住處詢問:"公叔的病如出現(xiàn)不可回轉(zhuǎn),魏國相誰來擔任比較合適?" 公叔說:"痤的府中有個庶子,衛(wèi)國人公孫鞅,年雖少,但有奇才,希望大王能重用他,舉國而聽之!"魏惠王聽了不再說話。 公叔曰:"大王即如果不愿意聽我的推薦而用公孫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出魏國境!" 惠王應(yīng)付許諾就走了。 公叔痤召公孫鞅,對他表達歉意說:"我先君而后臣,所以先為君謀事,現(xiàn)在我對大王說的話就是這些。你趕緊逃命!" 衛(wèi)鞅不以為意:"君不能用國相的建議來用我,又怎么會能用子之言殺臣乎!"一直等公叔痤死都沒有逃。 惠王出來,對左右說:"公叔病得厲害,令我傷感,竟然想要讓寡人以國聽衛(wèi)鞅!既又勸寡人殺衛(wèi)鞅,前后太矛盾了!" 衛(wèi)鞅到秦國,找到太監(jiān)景監(jiān),請他幫忙引見拜見孝公,和孝公討論富國強兵的方法;孝公聽了以后非常高興,與他討論秦國的大戰(zhàn)略。 注:《大秦帝國》這本小說里描述這個部分非常精彩,衛(wèi)鞅在秦國花了三個月時間尋訪了民間很多地方,了解秦國的民情,然后三次與孝公討論,從王道到霸道,小說里的孝公是個急性子,要馬上有用的辦法,其他的都太久遠,來不及。秦國那個時候的局勢不好,被楚、魏和周邊的蠻族進迫得厲害。 這有點像一戰(zhàn)后的德國,德國因為無險可守,大平原,經(jīng)過一戰(zhàn)失敗,國內(nèi)危機重重,而國外形勢也很逼人,英國在德國邊上的比利時駐軍,法國則進逼德國境內(nèi)修防線,希特勒上臺后搞的一套和商鞅變法幾乎一模一樣。法制軍制,獎勵制度就是把商鞅的農(nóng)戰(zhàn),改成了工戰(zhàn)。 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衛(wèi)鞅欲變法,秦國公族和既得利益團體十分抵觸。衛(wèi)鞅對秦孝公說:"國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xí)而民安之。" 衛(wèi)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學(xué)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孝公說:"就這么辦。" 任命衛(wèi)鞅為左庶長。 注:左庶長相當于軍區(qū)副司令的職務(wù)。 哈佛大學(xué)的有個教授克里斯坦森寫過一本書,這本書構(gòu)建了一個失敗分析架構(gòu),創(chuàng)新者做決策非常難,而常常大家認為正確的決策最后卻是導(dǎo)致企業(yè)失敗的原因。 改革創(chuàng)新自古以來都是驚天偉業(yè),成功了那是極大的運氣成分在里面,秦孝公的秦國,聽一個年輕人來搞改革,這個人沒有任何資歷,只在魏國做過國相幕僚,這對于決策者來說是特別的難,這需要的決心,勇氣都相當大。 商鞅變法最后成功了,這當然不僅是商鞅一個人的功勞,有前輩吳起、李俚、卜子夏,田子方等思想家的思想和實踐指導(dǎo)了,再加上商鞅對于人的心性有著天才般的理解。 創(chuàng)業(yè)者其實很多時候也面臨相當多的困境,覺得自己的事業(yè)會是有大的局面,但是做著做著,競爭對手卻占領(lǐng)了整個市場,自己投資打了水漂。 究其原因是什么,創(chuàng)業(yè)者萬事都要自己探索,員工不可與慮始,只可與樂成!你一開始的所有困難所有疑慮,只能自己解決,直到你做成了,員工才會恍然大悟,原來老板當初這樣做是這個道理! 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這對所有人的要求都相當?shù)母?,今天我們?chuàng)業(yè)比起前十年難度要高很多了,因為我們的競爭對手現(xiàn)在都在拼命成長,創(chuàng)業(yè)者首先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如饑似渴的學(xué)習(xí)能力。 商鞅將變法各種條令全部制定出來。 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fù)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公開讓全國所有人都知道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注:這是秦國的打土豪分田地,商鞅將前面的功勞打破,所有人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抓住兩個重點,就是農(nóng)和戰(zhàn)。在秦國所有的人都可以得爵位,要么打仗,要么種地,除這兩種就是告發(fā)不守法的人。 這種改革遇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秦孝公是個非常厲害的人,他頂住所有的壓力,支持商鞅變法,因為秦人好私斗,沒有大局和集體觀,所以商鞅的法律特別嚴厲。很多規(guī)定一直到漢文帝時才得到改善,胡三省注收司,就是互相糾查揭發(fā)。一家有罪,則九家連舉發(fā);若不糾舉,則九家連坐。 法令準備好之后還未發(fā)布,擔心秦國人對法令的執(zhí)行不夠信任,商鞅立三丈之長的木頭于國都巿城南門,對老百姓說,假如有人能將這塊木頭搬到城北門就賞十金。秦國老百姓覺得很奇怪,沒有人敢上前來搬這個木頭。 商鞅于是更獎金說:"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試著搬到城北門,真的給了他五十金。 于是下達改革令。 法令實行了幾年,秦國四處都有反對新法令的,說改革不好的人有幾千人。正好這個時候太子也犯了法。 衛(wèi)鞅說: "法律之所以不得行,是在上位的人有意犯法。太子,君位的繼承人,不可施刑,由其老師代為刑,太子師公子虔受割鼻之刑,另一個老師公孫賈則被臉上刻字。第二天,秦國人都遵守新法令。 法令到第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全國民眾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很多當初說這個改革不好的,又開始來唱贊歌。 衛(wèi)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之民!"全部發(fā)配到邊疆守邊。 這之后老百姓再不敢妄議改革法令。 注: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最早的出處,今天西方講法制的任何一本經(jīng)典可能都能找到秦國變法實踐里的故事。 司馬光注:守信,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zhàn)攻之世,天下趨于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韓懿侯薨,子昭侯立。 注:易經(jīng)中孚卦說,人之與物相通在于心性,而人與物之差,亦在心性,看一個人,即其心性就知其一生大概。 有的人心性生面端正,穩(wěn)定,有的人生而浮燥,喜動不喜靜。 大哲學(xué)家王陽明以此悟出《心學(xué)》,其核心就是讓人心性端正,不受外力所驅(qū)使。組織其實也是一樣的,要想讓組織上下一心,團結(jié)如一人,核心也是要鍛煉心性,組織的心性是靠法規(guī)引導(dǎo),文化造就,制度訓(xùn)練而成,商鞅把全國人當成一個人來練其心性,使得秦民去燥存真,專心于農(nóng)戰(zhàn)!從而強于諸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