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jzxs 行走在建筑之間,發(fā)現生活內外之美
宋代建筑是中國古建筑體系的大轉變時期。規(guī)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為秀麗、絢爛而富于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臺,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為代表,流行仿木構建筑形式的磚石塔和墓葬,創(chuàng)造了很多華麗精美的作品。裝飾上多用彩繪、雕刻及琉璃磚瓦等,建筑構件開始趨向標準化,并有了建筑總結性著作如《木經》、《營造法式》。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比绻f盛唐是四夷賓服、萬邦來朝,讓世界矚目中華的強盛帝國。那么宋代所達到的物質與文化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可說是空前絕后。 梁思成 / 宋代建筑 泛指在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時期,于北宋及南宋境內的建筑,一如以往的朝代,繼承著前朝的建筑傳統(tǒng)。 宋代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經濟、文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方面都有發(fā)展,科學技術更有很大進步,這使得宋代的建筑師、木匠、技工、工程師、斗栱體系、建筑構造與造型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漸趨向系統(tǒng)化與模塊化,建筑物慢慢出現了自由多變的組合,并且綻放出成熟的風格并且擁有更專業(yè)的外型。為了增強室內的空間與采光度,采用了減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碩大雄厚的斗拱鋪作層數增多,更出現了不規(guī)整形的梁柱鋪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鋪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在經濟活動、農業(yè)、文化、都市化與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發(fā)展。盛唐時期中國人口最高達為5288萬,而宋代人口卻由初期的約4640萬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億。大部分的宋朝政治性城市都發(fā)展為經濟中心,譬如汴京與臨安。建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轉變?yōu)榉幌镏疲瑪[脫了里坊圍墻的限制,容許商店直接面向街道,所以宋代的城市形成了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運輸、商店、橋梁等建筑都有了新發(fā)展。同時商業(yè)活動不再受到時間約束,社會開始出現官商合流,經濟活動空前蓬勃,商業(yè)建筑盛極一時,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完全呈現出一座商業(yè)城市的面貌。 農業(yè)方面,土地開墾面積(高達7.0億畝)與畝產量皆為唐代最高值的兩倍。華北地區(qū)的鐵產量在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曾高達12.7萬噸左右。造船業(yè)方面,能夠制造運載千噸貨物的船只。文化方面,理學、文學和藝術都有較大的發(fā)展。自北宋起,儒學與佛教復興,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興建。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標志了史學的發(fā)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籌辦官學,地方民間也大量舉辦學校,城鄉(xiāng)書院林立。當時著名的書院有石鼓書院、白鹿洞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茅山書院。此時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風氣蔓延,皇室、官員、文人、富商爭相建造園林。這一時期,各地也已不再興建規(guī)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組合方面加強了進深方向的空間層次,以襯托主體建筑,并大力發(fā)展建筑裝修與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正殿及魚沼飛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朝建筑物的類型多樣,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浙江杭州靈隱寺塔、河南開封繁塔及河北趙縣的永通橋等均是宋代磚石建筑的典范。注重意境的園林在這一時期開始興起,中國古典園林重在寫意,融自然美與人工美于一體,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巖壑、花木等一同表現某種藝術境界,較有代表性的宋代園林包括蘇舜欽的滄浪亭和司馬光的獨樂園。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翹之勢,不像唐代渾厚的風格,給人一種輕柔的感覺。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顏色十分突出。在窗欞、梁柱與石座的雕刻與彩繪的變化十分豐富,柱子造型更是變化多端。 數千年來,建筑智慧多依靠口耳相傳,子承父業(yè)傳承下來,但關于建筑的文獻亦早已存在,在傳世的中國畫中描繪的建筑物也讓歷史學家更好地解宋朝建筑的配搭。宋代頒行了有關建筑設計和施工的規(guī)范書《營造法式》,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術專著。此書的頒行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建筑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新的水平。另一方面,朝廷設立了專門負責建筑營造及相關的官職與機構——將作監(jiān)以掌管宮室建筑,使建筑技術的傳承更加系統(tǒng)。  根據《營造法式》,宋朝的殿堂建筑結構都以橫向鋪排垂直的屋架為主。每個屋架均由縱柱、橫梁椽襻以卯榫方式組合而成,柱頂鋪作斗拱。廳堂結構,由于規(guī)模比較小,不需鋪作,故稱為柱梁作。宋代建筑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變得纖巧秀麗、注重裝飾。裝飾與建筑的有機結合是宋代的一大特點,宋代建筑從外貌到室內,都和唐代有顯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嫻熟的基礎上,著力于建筑細部的刻畫,不僅一梁一柱都要進行藝術加工,而且對于裝修和裝飾更要著力細致處理。格子門的一條門框可以有七八種斷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條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線腳。在彩畫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經過由淺到深、四層暈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極盡變化,生動活潑。

宋代建筑比較經典有代表性的如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寧波的保國寺精進院、河北正定的隆興寺、福州的華林寺大殿、蘇州文廟、開封佑國寺的鐵塔、泉州開元寺的雙子塔、清明上河圖內所見的開封城樓、岳麓書院、蘇州園林滄浪亭、西湖蘇堤等。 
01 河北正定隆興寺 是我國規(guī)模最完整的宋代建筑群,寺內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大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慈氏閣、轉輪藏閣、大悲閣及兩側御書樓和集慶閣。隆興寺始建于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宋開寶四年(971年)太祖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并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guī)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fā)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龍藏寺為隆興寺。  
景祐元年(公元 1034 年),宋仁宗親政,立真定(正定)曹氏為皇后。敕令在皇后的家鄉(xiāng)真定建造天王殿,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洞笏沃匦掼T鎮(zhèn)州隆興寺大悲像并閣碑銘并序》(簡稱“田錫碑”)記載,太平興國七年 ( 公元 982 年 ) 秋八月,瓊法和尚奉旨到隆興寺,專門主管寺內殿閣建設。修建長廊、房舍使之更加完備周全,修建巍峨的御書樓與集慶閣使之更加莊嚴肅穆。七年以后工程完工,大悲閣與集慶閣廊橋,長廊如飛鳥展翅,回環(huán)掩映著成千的楹柱,層層殿門宏壯美麗,開闊而四通八達。     攝影師:蓋少華
寺內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罕見珍例”的建筑孤例摩尼殿;摩尼殿中被魯迅先生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坐觀音;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 
(梁思成《正定古建筑調查紀略》中所繪隆興寺之平面示意圖) 轉輪藏閣始建于北宋,梁架結構十分特殊,樓閣下層由于轉輪藏的安置,柱網布局突破了常規(guī),采用了移柱造的做法,而檐柱則采用了插柱造法,這在我國古建筑中極為罕見。閣內的木制轉輪藏是一個能夠轉動的大書架,直徑7米,整體分為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 轉輪藏閣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體量較大的一個。為了承載這樣若大的“書架”,建筑使用了【移柱造】和叉【柱造】的工藝,看來這里原來不但香火極盛,而且佛學也是非常之地。   轉輪藏閣

整個轉輪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針承受,設計十分巧妙 
摩尼殿內南抱廈柱頭鋪作及轉角鋪作里轉部分  
摩尼殿內部的斗拱 北宋皇佑四年·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
梁思成曾經四次考察隆興寺,梁思成《正定古代建筑調查紀略》描述:“那種畫意的瀟灑,古勁的莊嚴,的確令人起一種不可言喻的感覺,尤其是在立體布局的觀點上,這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筑物里也是別開生面?!?/h2> 梁思成拍攝于1933年
1933年梁思成先生來正定調查古建筑時,“殿已坍塌,只剩一堆土丘,高約丈余”,“土丘東偏有高約七尺武裝石坐像”。1953年,文物保管機構成立后,清理了殿址上的廢墟,1964年對臺基進行了清整修葺,隆興寺內這座規(guī)模最大的宋代建筑之失存,無疑是中國古建筑史上的一大缺憾。 02 山西太原晉祠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處,晉祠始建于北魏前,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這里殿宇、亭臺、樓閣、橋樹互相映襯,山環(huán)水繞,文物 薈萃,古木參天,是一處風景十分優(yōu)美的古建園林,被譽為山西的“小江南”,是一處國家少有的大型祠堂式古典園林,馳名中外。其主殿圣母殿和“魚沼飛梁”是北宋遺物。其標志性建筑“圣母殿”創(chuàng)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是現在晉祠內最為古老的建筑。  
圣母殿是晉祠的主殿,晉祠內主要建筑,坐西向東,位于中軸線終端。是為奉祀姜子牙的女兒,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親邑姜所建。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黃綠色琉璃瓦剪邊,殿高19米。   
殿前8根廊柱上風別纏繞著木雕蟠龍8條,盤曲自如,鱗爪有力,昂首豎角,張口向前,極盡其莊嚴威儀。圣母殿斗拱(下檐)與柱高之比,從前面東大殿、萬佛殿、華林寺正殿系列建筑的1:2左右,縮小至約1:3。    
殿身柱網配置以廊柱和檐柱兩周合成,為了形成一個前深二間寬闊前廊,左右后三面為深一間的回廊,即《營造法式》所載“副階周匝”的做法。圣母殿坐西朝東,重檐歇山頂,平面接近方形,面寬七間,通面寬26.71米。其中當心間5米,兩次間各4.03米,兩梢間各3.725米,兩盡間各3.1米。進深六間,下檐回廊四架椽,上檐八架椽,兩檐共十二架椽,總進深21.15米。自前至后第一、六兩間各3.1米,第二、五兩間各3.735米,第三、四兩間各3.74米。 圣母殿柱網平面圖


晉祠所在為背山臨水之地,這里的水并不是一般的江河湖泊,而是泉水集中之處,泉眼很多,水源豐盈,形成晉水的第二源頭。圣母殿南北相距百米有難老、善利二泉,文獻記載,早在北齊天保年間(550—559),這兩泉泉眼處即各建有一亭。而在兩亭之間的泉眼,則被“蓄以為沼”,因魚游眾多故名魚沼,圣母殿則建于這“魚沼”泉之后。一般大型高級別建筑前,都須有寬敞空間以作活動空間,圣母殿前卻為多泉匯集之地。 
魚沼飛梁平面圖  
魚沼飛梁,全沼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頂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橋面,就是飛梁。整個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大鳥,故稱飛梁。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yōu)美的十字形橋式,在中國現存實物僅此一例。它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橋梁建筑很有價值。 
梁思成在上世紀30年代考察晉祠后,曾寫有《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一文,文中是這樣描述晉祠圣母殿:“晉祠圣母廟大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幾成方形,在布置上,至為奇特。殿身五間,副階周匝。但是前廊之深為兩間,內槽深三間,故前廊異??粘ǎ谖覀兩袑俪跻?。” 晉祠是中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皇家園林,也是僅存的古國---晉國的宗祠,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祠主殿圣母殿,是現今宋代遺存木建筑宮殿中,建筑結構藝術水準最高的作品,也是現今宋代遺留下最大殿堂建筑之一。它將宋代建筑特色精華融匯其中,藝術風格細致縝密,在清新處體味深厚的人文意境。精美華麗的建筑與周圍特有的山水相映成趣,以景致互補展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 03 寧波保國寺 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西15公里的靈山,相傳始建于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末改今名。大殿建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除大殿外保國寺其他殿堂都是清代建筑。保國寺大殿和同時期的建筑相比,有其獨特的手法和特點。這是由于江南廳堂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成熟穩(wěn)定的地域性構架體系和技術特征。保國寺大殿,反映了五代以來江南廳堂的構架技術傳統(tǒng),是江南早期廳堂的典型代表。因此保國寺大殿對于研究《營造法式》與北宋建筑具有重要意義。   
從大殿現狀平面圖可以看出,保國寺大殿現為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的重檐歇山頂建筑,其中下檐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添加。中央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為宋構部分。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的平面布置在江南非常常見,現存的很多宋元遺構都采用了這種平面布置。這種平面也有相當大的靈活度——可以通過改變單間面闊和構架來適應不同的規(guī)模需求。如下圖所示,放三間最小的是通面闊僅4.71米的日本祥云寺觀音堂,放三間帶附階最大的是徑山寺法堂,通面闊可達31.5米。  
在宋代,當前來禮佛的人踏入前廊時,最先注意到的恐怕就是保國寺大殿精美的藻井了。這種將藻井安放在禮佛空間上方,而不是佛像上方的做法確實很罕見,有人認為這是人文主義的一種體現。   
藻井剖面圖
大殿前檐補間鋪作為兩朵,次間一朵,符合《營造法式》的規(guī)定。雙杪雙下昂七鋪作,斗拱以上面采用了菱形平闇峻腳椽。
   



 
現在進入保國寺大殿內部看不到完整的梁架,只能看到幾根明栿月梁,這是因為民國時期在梁架之下加裝了一個頂棚,遮擋住了原本露明的梁架,實在是一大遺憾。下面就只能借助測繪圖來說明結構了。保國寺大殿的屋架結構是八架椽屋前三椽栿后乳栿用四柱,也就是3-3-2的模式(這個數字是椽架數),一般認為,是在2-4-2模式(保圣寺大殿)的基礎上,擴大禮佛空間而形成的。  
通過下面這幾張圖,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江南廳堂的井字構架:即四內柱(核心主架) 八榀周匝輔架。 相較于同期建筑,保國寺大殿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大殿的建造年代比《營造法式》成書早了九十年,而其采用的木構技術乃至裝修作法,卻與書中所提及的問題如出一轍,有些甚至成為此書作法的孤例,故此保國寺大殿也成為研究《營造法式》的范例建筑之一。
04 福州華林寺 位于福州鼓樓區(qū)屏山南,初名越山吉祥禪院, 據《三山志》載:北宋乾德二年 (964)建寺,又據碳14測定部分構件的結論,大殿的時代可能要提早到4~5世紀之間。明正統(tǒng)九年(1444年),御賜匾額“華林寺”,一直沿用至今。華林寺的建筑風格對日本鐮倉時期(12世紀末)的建筑風格如“大佛樣”、“天竺樣”等有著巨大的影響,寺內還存有宋高宗趙構篆書殘碑一方,清康熙《華林禪寺香燈碑》、民國《林森紀念堂碑》等文物。 其時,直至公元978年被北宋吞并之前,吳越國最后一位國王錢俶尚割據浙閩等地。只是吳越國長期使用北宋的年號,其名不為后人所知。所以從朝代上看,華林寺大殿實屬不折不扣的五代建筑。華林寺大殿在1958年文物普查中被鑒定出建造時間,從而取代寧波的保國寺大殿,成為中國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木構建筑物,1983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1963年,華林寺其余附屬建筑皆因年久失修,在風災、受蟲的侵蝕中倒塌。僅存的大殿也已構架歪閃,榫卯移位,瓦樣面目全非。 現存大殿為1986年國家文物局拔專款修復,大殿維修保護方案由清華大學設計,除大殿落架大修恢復原貌外,還按照宋《營造法式》增建山門、左右配殿和廊廡等建筑,重新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建筑群。修復工程于1986年12月開工,1989年10月竣工,當時共耗資150多萬元人民幣。
大殿的新址較原址東偏14.60米,南移8.30米,并增高了臺基。構架方面將清代增建的部分全部拆除,僅保留五代原件,將原有木料灌漿補強,原則上均使用原構件。華林寺大殿修復較好保存使用了千年以前的原構,現在外表紅色漆面只是漆上的紅色保護生漆。 
大殿為五代原構架,除柱梁構架及斗栱外,門窗板壁及瓦頂均系近代更換。清嘉慶二十三年至道光六年(1818~1826)增建回廊。殿單檐九脊頂,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八架櫞,共用檐柱14根,內柱 4根,通面闊15.84米,通進深14.70米,臺明面積為 495.6平方米,單檐歇山筒板布瓦頂。主體構架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徹上露明造。內柱高過檐柱2.62米,是為了容納內槽佛像的高度。正面無側腳,兩山前后內柱各有側腳 4厘米。  
華林寺大殿不像鼓山涌泉寺那樣蜚聲東西,沒有唐代古剎西禪寺龐大規(guī)模,在“城里三山千簇寺”的福州城,這個寺院它并不起眼。但是隨著歲月流逝與歷史的推移,它洗盡鉛華、千年未改,足以與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山西五臺山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媲美。 05 蘇州園林滄浪亭 地處城南三元坊附近的滄浪街三號,始建于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詩人蘇舜欽被眨后返鄉(xiāng),購得唐末五代孫承佑之池館,傍水造亭,打造私家花園,以此安度晚年,并以'滄浪濯纓'之典故取名。元明時,此園曾一度改為佛寺,至明嘉靖年間,由當時僧人文瑛復建。清康熙年間,宋犖移亭于土阜之上,道光同治間,又經修茸重建,遂成今貌。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淪浪亭是姑蘇現存渚園林中歷史最為悠久,而且是唯一以亭子名命名的古典園林建筑。 
滄浪亭最早是五代吳越王錢繆之子錢元亮的池館。到宋代時,園子已然凋敝。北宋詩人蘇舜欽花了四萬貫錢買下廢園,修繕后題名“滄浪亭”。四萬貫相當于現在多少錢呢?網上有個叫無齋主人的算法,把宋代的一貫錢定為300元人民幣。這么算的話,蘇舜欽相當于花了1200萬買了滄浪亭。這1200萬下去,砸出了蘇州園林乃至江南園林的一大鼻祖。歐陽修也應邀而來,寫下《滄浪亭》長詩:“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滄浪亭由此名聲大振。這種以山林為核心,四周環(huán)列建筑,亭榭長廊與園內山水,通過漏窗的滲透作用,將整個園林融成一體的造園手法,從宋代園林一直傳承至今。 
滄浪亭的造園風格獨特與眾不同,具有宋代遺風,是寫意山水的范例。滄浪亭現存園子的格局中,其清代增建的南部建筑院落部分被公認為不夠理想,其最為精彩之處是園子與外部水體的鏈接部分,復廊和渡橋而入的巧思既成全了園內借水成景的愿望,又隔絕了河對岸城市的喧鬧,體現了“大隱隱于市”的古人情懷。 故宮博物院藏北宋王希孟繪《千里江山圖》是北宋末畫院山水畫中的精品。原畫絹本,重青綠設色,畫崇山峻嶺、江天浩渺之景,其中點綴以屋宇寺觀、橋梁舟船、氣勢雄壯開闊,一氣呵成,筆墨工致,傅色艷麗,反映了宋代青綠工筆山水畫的最高水平。 除了在繪畫史上的價值之外,從另一角度衡量,畫中所表現的大量建筑物如住宅、園林、寺觀、酒店、橋梁、水磨以及舟船等都描繪得非常細致,尤其是畫中的住宅,數量多,類型豐富,對于了解宋代建筑,特別是建筑布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通過對《千里江山圖》卷中所表現的建筑物的分析,有下面幾點粗淺體會: 1、這幅畫提供了大量的建筑史料,特別是有關宋代居住建筑的史料,這是極可寶貴的。由總的方面看,首先可以看到,由宋至清近千年來,建筑的發(fā)展是很緩慢的,這一點在建筑材料、建筑技術方面尤為明顯。 2、我們衡量建筑的發(fā)展,衡量一個時代的建筑水平,應當從兩方面著眼。一方面,要看當時統(tǒng)治階級占有的宮殿、壇廟、衙署、大住宅等大型建筑物,因為它們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在各方面綜合體現了勞動人民多方面的技藝和智慧,較能反映當時的先進技術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看當時廣大勞動人民的居住條件,這是更能反映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建筑發(fā)展水平的。 參考資料: [1].《建筑史學》 [2].《正定博物館》 [3].《地名中國》 [4].《不周藝術空間》 [5].《畫理畫外》 [6].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