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又稱之為國都、都城、京城、京師等等,指的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它是政治和經(jīng)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國家級的機關(guān)都會集中駐扎在首都,同時首都還是國家主權(quán)的象征城市,不過國都有時候不止一個。有的國家有好幾個首都,還有的國家為了發(fā)展選擇遷都,中國歷朝歷代的首都也曾不斷發(fā)生過變化。
就好比說明朝,當年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的都城是南京,北平只是個北平府。后來燕王朱棣發(fā)動靖難,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城稱帝,史稱明太宗(嘉靖后改成祖)。永樂帝原先的封地在北京一帶,加之考慮蒙古等威脅,便于永樂十九年選擇了遷都北平。北平因此改名為北京,南京依然是南京,只不過降為陪都。 選擇一個地方為首都,都是經(jīng)過仔細考量的,畢竟它作為一個國家的象征城市。那么,如今中國的首都是北京,當年是如何確立的呢?
其實一開始選擇首都,北京壓根不是首選,偉人第一個提出的地方不是它。1949年中旬,伴隨全國解放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新中國的成立也成了順其自然的事。不過在那之前,自然還是要先將國都、國歌、國旗等比較重要的先定下,國歌、國旗等很快都一致通過。 國都就有些為難了,這涉及國家今后的發(fā)展,選擇自然要慎之又慎。當然,這也實在是中國地大物博,能選擇成為國都的城市很多,南京、北京、西安等等。這些在歷史上可都是有名的古都,然而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卻不是它們,而是哈爾濱。哈爾濱位于中國的北方,在很多人看來,這兒并不是個好選擇。
首先是氣候寒冷,相對來說,冬季的時間較長。那偉人為何還看中這兒?有這么三個原因,一個是哈爾濱本身便是東北一帶重要的城市,資源比較豐富。另一個便是離蘇聯(lián)近啊,雖然后來與老大哥關(guān)系鬧僵了,但在那個時候是好得不行。最重要的還是第三點,哈爾濱當?shù)赜鞋F(xiàn)成的機構(gòu),若直接建立首都會省下很多麻煩。
不過呢哈爾濱也有不好的地方,離南方城市太遠,國都不適應(yīng)如此靠北。偉人一時也猶豫不定,王稼祥聽了這事,給他出了定北平的主意。王稼祥的理由有這么幾個,北京離沿海近,中國要發(fā)展經(jīng)濟得通過沿海。西安雖是有名的十三朝古都,可它離沿海太遠了,就跟哈爾濱離南方太遠是一個道理。
北平恰好離沿海近,這地兒與蘇聯(lián)相差沒哈爾濱近,但也不遠。再有北平是少數(shù)和平解放的城市,里頭的大部分建筑都保存完好,就好比說故宮。這算得上是標志性建筑了,一看便知其歷史底蘊,百姓也能接受。說到最后王稼祥頓了頓,才笑著說:雖然不迷信,但也不能一昧否認。南京就不太行,定南京為首都的國家,也很少有長壽的。 經(jīng)過種種考慮,1949年9月27日,正式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
|
|
來自: 百草園7 > 《國際國內(nèi)政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