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是四川世居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nèi)。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東南部,俗稱康,亦稱康巴地區(qū)或康區(qū)。按地理特點,習慣上分為康東、康南、康北三路。首府康定。1995年末全州85。22萬人,其中藏族66。33萬人,占77。84%。全州多高山峻嶺和深溝峽谷。地勢特點是北高南低和西高東低,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東西走向的巴顏喀拉山脈綿延于北部,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成為天然屏障。境內(nèi)山脈屬橫斷山系,大雪山和沙魯里山縱貫全境。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三條大川,匯集冰川融雪和山溪,奔騰湍急。氣候為大陸性季風高原型氣候,干、雨季極為分明。北部有大塘壩、羅鍋梁子、色達、石渠等大草原,南部有理塘毛埡壩草原等。牛羊均具有耐寒、耐粗飼料,肉奶(酥油)兼用、肉毛兼用的優(yōu)點,其中九龍牦牛以體型大著稱。農(nóng)作物主要分布在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兩岸,海拔在1300~1800米之間。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北部,青藏高原的東南緣。首府馬爾康。1995年末全州78。96萬人,其中藏族37。55萬人,占總?cè)丝?7。59%。全州是一個以高原和高山為主的地區(qū)。西北部為著名的川西北高原,東南部為高山峽谷地區(qū),它們分別占全州面積的一半左右。岷江上游沿岸地區(qū),是高山峽谷地形。中部為山原地帶,是黃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分水嶺。黃河自青藏高原流到青海、甘肅和四川三省交界處,蜿蜒徘徊于草地,繞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彎,又折向西北流入甘肅、青海省。這里,就是九曲黃河的第一彎,黃河在四川境內(nèi)流長126公里,匯聚了草地上的白河(嘎曲)、黑河(墨曲)和賈曲三條支流。黃河曲流處,是我國三大名馬之一——河曲馬的出產(chǎn)地。高山峽谷地區(qū),山河相間,屬季風氣候,因受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形的影響,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木里藏族自治縣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面,縣人民政府駐地為喬瓦鎮(zhèn)。1995年末人口11。75萬人,其中藏族3。46萬人,占總?cè)丝诘?0%。全縣地處橫斷山脈,東跨雅礱江,西北抵貢嘎山脈,南鄰金沙江,北高南低,山脈呈南北走向。雅礱江、木里河、沖天河自北向南,縱貫全境。氣候隨地勢高低而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耕作區(qū)大多分布在河谷山腰地帶,高原為牧區(qū)。
漢文史籍記載,今日藏族的來源與古代羌人有關(guān)。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厲公時,羌人首領(lǐng)愛劍“為秦所拘執(zhí),以為奴隸”。爰劍逃歸,把秦國的先進生產(chǎn)技術(shù)帶回河湟羌人地區(qū),遂使河湟間的羌人由射獵前進到田畜,后“子孫支分凡百五十種”,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今青藏高原上。秦獻公(公元前384~前362年)初立時,“兵臨渭首,滅狄戎”。爰劍之孫卯“畏秦之威,將其種人附落而南,出賜支河曲西數(shù)千里,與眾羌絕遠,不復(fù)交通”。其中一支,即發(fā)羌、唐旄,遷徙到西藏高原,“未嘗往來”。發(fā)羌、唐旄與西藏高原原住居民融合,遂成為唐代的吐蕃人。漢代,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涼山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nèi)有白狼、唐取等羌人部落,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nèi)有冉、馬龍
部落,今平武一帶有白馬部落。隋唐時期,四川西部、西北部和西藏東部有歌鄰、逋祖、南水、弱水、悉董、清遠、咄壩、白狗等羌人部落,史籍稱為“西山八國”。今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西北部還有附國、東女國,南部有白狼國。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土地區(qū)有嘉良夷(或嘉良羌),松潘西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北部有黨項羌。公元7世紀,西藏山南地區(qū)的雅隆部落興起,建立了葉蕃政權(quán)。吐藩王朝崛起后,尤其是松贊干布即吐蕃王位后,對內(nèi)排除舊貴族,遷都邏些(今拉薩),對外征服了羊同(今西藏阿里)、蘇毗(今西藏東北),同時實行開阡陌,造文字,定法律,制量衡等措施,使吐蕃成為一個新興而強盛的中央集權(quán)的奴隸制國家。唐貞觀年間,吐蕃向東發(fā)展,其勢力發(fā)展到今甘孜、阿壩州和雅安、西昌地區(qū),西山的諸羌部落都納入了吐藩的統(tǒng)治之下,諸羌逐漸融合而形成了今天的四川藏族。
四川藏族依地區(qū)分為衛(wèi)藏、康、安多三個方言區(qū)。甘孜藏族自治州大部分農(nóng)區(qū)和木里藏族自治縣屬康方言區(qū)。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色達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屬安多方言區(qū)。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金川、小金、理縣、汶川和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以及雅安地區(qū)寶興縣藏族操嘉絨藏語。
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涼山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nèi)的藏族,自稱“博”。就地域而言,他們自稱“康巴”,即康人。秦漢以前,羌人活動地域在我國西北一帶,漢以后記載漸明,雖不甚翔實,但已知今甘孜州南部地區(qū),包括木里藏族自治縣境內(nèi),為白狼羌活動地區(qū)。據(jù)80年代考古證明,其活動區(qū)域在甘孜州的巴塘、義敦、理塘、雅江和涼山木里一帶。隋唐以后,甘孜州中部又出現(xiàn)了有關(guān)附國、嘉良一些較小羌人部落的記載。至于甘孜州東部和東偏南地區(qū),秦漢時為笮人、徙人和冉人、馬龍
人活動地區(qū)。西漢時以笮人、徙人為基礎(chǔ)建立了沈黎郡(今雅安漢源),轄區(qū)包括木里;以冉人、馬龍
人為基礎(chǔ)建立了汶山郡(今阿壩壩汶),轄區(qū)包括今甘孜州東部地區(qū)。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吐蕃統(tǒng)治白狼、黨項各部,甘孜州和木里縣境內(nèi)的諸羌遂成為其屬部之一。原甘孜州、木里縣境內(nèi)的白狼、黨項、附國、嘉良諸羌,逐漸和吐蕃人融合而形成為今日的康巴藏人。吐蕃除融合諸羌之外,元以后尚有蒙古人的融入。唐末,吐蕃崩潰,甘孜州境內(nèi)分化為許多部落,因藏傳佛都維系,與吐蕃仍然一致。后來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康、藏,遂有蒙古人移入,元、明之交,青海和碩特蒙古部首領(lǐng)固始汗征服康、藏,封其王子七人于甘孜州北部的甘孜等地,稱霍爾七部(清末尚存五部);又有瓦述蒙古部落移入,散居于各地牧區(qū),至今許多牧民,仍稱祖先來自青海的蒙古部落。蒙古人進入甘孜州境內(nèi)后,因受吐蕃宗教、文化熏陶,逐漸融合于吐蕃,故除藏語中尚有蒙語借詞外,習俗已完全與藏族相同。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也是吐蕃王朝向東擴展,融合了許多氐羌部落而逐步形成的。草地藏民,自稱“安多哇”。隋唐時,在今川、甘、青邊境一帶有一個王國,名叫吐谷渾,王室是鮮卑族的慕容氏,其統(tǒng)治下的屬民主要是白蘭羌(在今青海省果洛地區(qū))、黨項羌(在今川西北草地)。由于土谷渾統(tǒng)治著諸羌部落,因而中原王朝授封給他們的統(tǒng)治者的官爵中往往加上“領(lǐng)護羌校尉”的職稱。在風俗習慣上,吐谷渾基本受羌人影響,是一個以游牧為主的并兼事農(nóng)業(yè)的國家。吐蕃向東擴展,滅掉吐谷渾,吐蕃人與一部分黨項羌、白蘭羌及鮮卑人融合,而逐漸發(fā)展成為今日川西北草地藏族。
嘉絨藏民,自稱“嘉絨哇”,也稱“哥鄰”(自稱哥鄰的藏族尚不止此)。唐代的西山,為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的統(tǒng)稱,即今邛崍山、岷山一帶的汶川、茂汶、黑水、理縣、馬爾康、小金、金川等地。當時,西山聚居著眾多的氐羌人的部落,較大的有八個,并稱“西山八國”。哥鄰羌為西山最大羌部,“列入西山八國”的首位,其子為保寧都督府長史。保寧都督府在唐保寧縣設(shè)置,位于今理縣中部的薛城一帶。藏話的“嘉”是“漢族”的意思,“絨”是溪谷,意為接近漢族的溪谷居民。嘉絨,就是隋唐時的嘉良(嘉梁)。吐蕃強盛時期,其勢力曾東達阿壩地區(qū)的松(松潘)、茂。吐蕃占領(lǐng)西山諸羌地區(qū)后,逐漸與眾多的氐羌人部落融合,而成為今日嘉絨藏民。
白馬藏民,自稱“貝”?,F(xiàn)居住在南坪縣、松潘縣和綿陽市平武縣及甘肅省文縣境內(nèi)。新中國成立前,白馬藏民依附于松潘藏族大部落,和附近其他一些少數(shù)民族一起被稱為“西番”。1951年,原川北行署派民族工作隊訪問該地,聽當?shù)厣蠈尤宋镎f,這部分少數(shù)民族也是藏族,因此暫定名為藏族。因為他們聚居在平武縣白馬鄉(xiāng),所以被稱為“白馬藏族”或“白馬藏民”。根據(jù)史籍記載,并根據(jù)白馬人目前所保留的民族特點,白馬人可能是歷史上一支氐族的后裔,而最大的可能是白馬氐的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