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婆媳關(guān)系一個是個矛盾又復(fù)雜的關(guān)系,即便兩個人能夠相處融洽,也不似母親也女兒那般親密。 而那些相處有矛盾的婆媳就更不用說了,兒媳絕對不會拿婆婆當親媽,婆婆同樣覺得這個兒媳可有可有,反正自己有兒有女,老了之后不會靠兒媳。 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我常說人的關(guān)系都是相互的,有來有往,在良好的互動中,我們才能與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 婆婆年輕時善待兒媳,老了之后自然能得到兒媳的善待。而那些一蹦三尺高,指天發(fā)誓老了不靠兒媳的婆婆,也大多都會被年輕時的狂傲打了臉。 就如我的鄰居劉嬸。 劉嬸這個人年輕時厲害得很,她公公去世得早,嫁過來就跟婆婆住在同一個屋檐下。但是她婆婆怕她怕得要死,聽說她剛嫁過來時婆婆想立威,被劉嬸搶了先,給了她婆婆一個下馬威。 對此劉嬸頗有經(jīng)驗,她說婆媳關(guān)系里,就看誰比誰更瘋,她婆婆想拿住她她就先下手,也別顧什么臉面,否則以后肯定沒有好日子過。 本來,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劉嬸肯定很懂婆婆面對新兒媳時是個什么心態(tài),更懂兒媳初入新環(huán)境、面對婆婆刁難時的孤立無援,等自己有了兒媳,對兒媳更好才是。 可劉嬸卻不同。 她有一兒一女,兒子是老大,先結(jié)了婚,結(jié)婚第二年劉嬸的老伴就去世了,之后劉嬸搬去和兒子一起生活。 從此,婆媳倆便矛盾不斷,小到穿衣吃飯大到孩子的教育,劉嬸都想插手。她說自己從前在家里管慣了,家里什么事情都是她管的,現(xiàn)在在兒子家,兒子依然是她的孩子,兒子家里的事情當然也得她來管。 兒媳肯定不干,跟她針尖對麥芒地吵,說這個家是他們兩口子的,要管也是夫妻倆管,還輪不到婆婆插手。 把劉嬸氣得夠嗆,在村里到處散播兒媳是潑婦,早知道這樣絕對不會同意她嫁過來等等,有相熟的鄰居勸她:“干脆別插手人家兩口子的事情了,你是長輩,該讓就讓一步,為了你兒子。等以后你老了,你兒子沒時間照顧你,還得靠兒媳?!?/p> 這話把李嬸激怒了,她跳起來對著兒媳家的方向罵:“我靠她?我有兒有女的,才不會靠一個外人?!?/strong> 這話說來就有點過分了,任何一個說不靠兒媳的婆婆,老了之后大多會靠兒媳才能過得像個人過的日子。 李嬸在兒子家住了半年,實在住不下去,又回到了自己的破房子里。 那時她和兒子家只相隔兩條街,但是每年逢年過節(jié)的,只有他兒子去看她,女兒嫁得遠,一年只回來一次,兒媳從來不登門。 婆媳倆關(guān)系的緩和,因為孫子生了孩子,劉嬸抱上了重孫子,心里突然就對過去的事情釋懷了,主動找兒媳說話。 她兒媳也就順坡子下來了,幾十年不合的婆媳關(guān)系,這才破冰。 不過,也僅限于在路上遇到了能打個招呼的程度,平常劉嬸的兒媳依然不登門,劉嬸有什么事情都是兒子去處理。有時兒子沒時間,還得把孫子從市區(qū)叫回家?guī)兔Α?/strong> 直到一年前,劉嬸生了一場大病。 冬天老人本就容易生病,劉嬸身體不怎么好,年紀又大了,突然就吃不下飯,吃什么吐什么,胃疼肝疼。 一家人把她送到縣醫(yī)院,劉嬸的體內(nèi)有個腫塊,但因為年紀大了不能輕易做穿刺取樣活檢,醫(yī)生只能就劉嬸的癥狀給出一些診斷意見,讓她住院做保守治療,緩解她的不適。 這期間,劉嬸的女兒因為在外面打工給自己孩子掙錢買房子,無法回去。兒子呢,也在工作。 只有兒媳忙前忙后伺候著。 后來出了院,劉嬸一直精神不太好,身體特別虛弱,平時臥床,吃喝拉撒都得需要人幫忙,又是她兒媳一直在床前伺候著。 她女兒來看過兩次,每次住兩晚,還得匆匆回去照看自己的家。 劉嬸的病,拖拖拉拉快一年才恢復(fù)好,能拄著拐杖走路,也能自己稍微煮點飯吃,她兒媳這才輕松下來,只每天過來看一眼。 自從生了這場病,婆媳倆的關(guān)系終于變得和諧,劉嬸經(jīng)常對來看望她的人說:“多虧了兒媳,不然我這條老命早沒了?!?/strong> 80歲老人坦言:生病住院后才懂,女兒和兒媳,其實和想象的不一樣。 從前,劉嬸覺得自己有兒有女,他們都是從自己的肚子里爬出來的,跟自己的關(guān)系最親密。而兒媳呢,是半路上加入的人,說到底還是個外人,隔著肚皮,哪里能有兒子和女兒親。 老了指望靠兒媳,哪有靠自己的兒女踏實。 女兒和兒媳誰更靠譜?現(xiàn)實會告訴你答案。 不少跟劉嬸同一個年代的人,都覺得養(yǎng)兒防老,兒女雙全不愁老了沒人管。 而實際情況,并不是子女不想管你,是現(xiàn)實太逼人,他們根本抽不出那么多精力和時間去一天二十四小時守在父母床前,做個孝子孝女。 特別是遠嫁的女兒。 女兒一旦嫁了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光是孩子和一家人的生活就夠她忙活的,除了忙這些之外,還要忙著工作賺錢。 有時候不是遠嫁的女兒不想回娘家,而是實在抽不出時間回去。 劉嬸生病這一年,她女兒只回去過看過她兩次,并不能說明她女兒不孝順。 五十幾歲的女兒,也有自己的孩子,她的孩子還沒有房子,她得在外面打工給自己的孩子賺買房子的錢。很多時候,想一想哪個人都不舍得冷落,但是現(xiàn)實卻是告訴你,你根本無法事事人人都兼顧。 這是一種無奈。 再說李嬸的兒子,因為和母親住得近,有事沒事能去看兩眼。 但當李嬸真的躺在病床上了,兒子能全天候什么都不做去照顧她嗎? 明顯是不可能的。 這就像夫妻倆結(jié)婚有了孩子,兩個人權(quán)衡一番,有一個人要退守家庭,照顧孩子家庭一樣。李嬸的兒媳,就是那個退守家庭的人。 現(xiàn)在的人,到了六十歲也得去打工賺錢,想給兒女減輕一些壓力,照顧老母親的重任,勢必會壓在媳婦身上,這其實是農(nóng)村大多數(shù)夫妻的真實寫照。 不過,從法律上來講,兒媳對公婆是沒有贍養(yǎng)的義務(wù)的,她能夠全心全意照看老人,是看到丈夫和孩子的面子上,是想給丈夫減輕一些壓力。 女兒和兒媳誰更靠譜?生一次病你就知道了。但我更希望,婆婆們在沒生病之前就能明白這個道理,你能指望得上的,永遠是離你近的人。 所以,趁還來得及,請善待你的兒媳。任何友好的關(guān)系都是相互的,你善待兒媳,同樣也會得到兒媳的尊重和善待。
你覺得兒媳和女兒誰更靠譜? 花影人間:專注解讀婚姻情感問題,在喧囂塵世中給你撫慰與溫暖 |
|
|
來自: 一枝獨秀2603 > 《中國養(yǎng)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