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TV4 2021/02/10 13:33 蘇州土產(chǎn)是狀元 蘇州,是一個盛產(chǎn)狀元的地方。 這樣的說法,倒不是唐突了科舉文化塔尖尖兒上的人才,而是蘇州這地方確實考出了太多狀元。 而且,“蘇州土產(chǎn)是狀元”的說法,就出自蘇州人自己口中。 相傳清朝初年,翰林院一幫文人聚在一起聊天,各自夸耀家鄉(xiāng)土產(chǎn),蘇州籍的汪琬卻在一旁不吱聲。 大家轉(zhuǎn)過頭來問他,“你們蘇州號稱‘天下名郡’,有什么土產(chǎn)呢?” 汪琬一本正經(jīng)地說道:“蘇州土產(chǎn)極少,只有兩樣東西。” 眾人忙問:“哪兩樣?” 汪琬答:“一是梨園子弟?!?/p> 眾人聽后連連稱是,繼而追問另一樣是什么。 汪琬則慢吞吞答:“狀元也?!?/strong> 一幫文人聽罷,知是自討無趣,便一哄而散了。 從那之后,“蘇州土產(chǎn)是狀元”的說法也就流傳開來。 “狀元是土產(chǎn)”的橋段,并不是信口胡來的,中國歷史上,自科舉制度開始到清末廢除時,共產(chǎn)生文武狀元700多名,而蘇州一地,就考出過45位文狀元和5位武狀元。 國學大師錢仲聯(lián)曾評論說“夫一郡之地,自唐迄清一千三百余年間,狀元乃有五十人之眾,就清代而論,占全國狀元總數(shù)四分之一弱,舉國無有也?!?/p> 如今,蘇州鈕家巷的狀元博物館里,還有一份長長的狀元名錄,列舉了從公元869年到公元1874年間奪魁的狀元,蘇州古城千年的文脈由此盡顯。 與其一家富貴,不如士皆富貴 蘇州產(chǎn)狀元,并非偶然,這里的教育自古就是一等一得好。 元代大儒鄭元祐在《學門銘》中記載,“天下郡縣學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吳中,蓋范文正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p> 鄭元祐提到的吳中,便是今天的蘇州,而“文教自此興”的故事還要從范仲淹在此建府學的故事說起。 北宋景佑年間,范仲淹回到老家蘇州為官。 他在古城中買了一塊地,準備修建宅院,建宅子之前,先請了一位風水先生給瞧瞧,風水先生看后,說此地是福地,假如子孫后代在此居住,就會“踵生卿相”,也就是說,范家會一個接一個地出高官。 家人知道后,高興地不得了,催促他盡快建房子,但范仲淹卻沒急著動工,因為他有別的想法。 與其我一家富貴,倒不如讓蘇州地面上的士子們都富貴起來。 ![]() 隨后便將這塊寶地捐了出來,造了蘇州府學。 府學建成后,他請來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來做學校校長,并邀請許多著名的學者來此講學。 ![]() 一時間,蘇州府學盛況空前,影響遍及全國。 范仲淹捐宅興學的舉動在當?shù)赜绊憳O大,蘇州富商大戶紛紛效仿,興資辦學,從此有了“蘇學天下第一”的說法。 ![]() 王季玉辦學 在蘇州,文化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即使在中國歷史上最積貧積弱的年代,蘇州人也在堅守著那份文化的從容和優(yōu)雅。 ![]() 在蘇州市第十中學中,老校長王季玉的雕塑靜靜而立。 ![]() 蘇州市第十中學,原名“振華女中”,最早是由王季玉的母親王謝長達辦起來的。 ![]() 在那個百年中國的至暗時刻,王謝長達看到當時中國女性的苦難命運,決定以教育的方式改變中國,于是聯(lián)合了幾位有識之士辦起了一家女子學校,取名“振華”,鼓勵女性學習知識,振興中華。 ![]()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加,王謝長達深感吃力,于是,她找來女兒王季玉接手。 當時,王季玉剛剛從美國讀完碩士歸來,收到母親的請求后,她放棄了優(yōu)渥的生活,一頭扎進辦學工作中。 ![]() 經(jīng)營學校,需要大量的資金,王季玉就想辦法開源節(jié)流。 資金緊張,她就不拿工資,只拿非常少的生活費,居住在設施簡陋的房子里,一床一桌就是她全部的家具,牛奶過期也照喝不誤,還調(diào)侃地說“這不就是酸奶嗎?” ![]() 不僅如此,她還跑到海外募捐,衣著寒酸的她在那個上流人士聚集的地方顯得格格不入,被人叫作“叫花子校長”,但她卻全然不顧,只是一心為學校籌集經(jīng)費。 就這樣,在王季玉的不懈努力下,學校辦得有聲有色。 ![]() 1937年,淞滬會戰(zhàn)打響后,蘇州淪陷,學校被迫停辦。 學校停辦后,為了不領侵略者頒發(fā)的“良民證”,王季玉改名易姓,遠避他鄉(xiāng)。直到抗戰(zhàn)勝利后,才回到蘇州籌辦復校。 ![]() 1967年3月,82歲的王季玉安詳?shù)仉x開了這個世界,這位中國近代教育界的傳奇女子,用自己的一生為這座城守護住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 蘇州這座古城,在兩千多年的歷程中,也曾歷經(jīng)數(shù)次戰(zhàn)亂,但只要文脈不斷,戰(zhàn)火過后,古城總是能快速地恢復,并且攀上新的高峰。 ![]() 今日的蘇州,一面是本土,一面是國際,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這里完美融合。它帶著歷史的底蘊,正在張開懷抱,擁抱著未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