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多年前(《東皋話舊》出版于2006年,結(jié)合文章最后一段分析,本文應(yīng)寫于2000年前后,故60多年前應(yīng)該是指1938年之前)過年比現(xiàn)在繁忙得多,多的是虛文浮禮和迷信活動。時入臘月,外婆就關(guān)照我們:“臘月皇天的,說話要存神,不吉利的話不要說?!备鳂I(yè)店鋪都是顧客盈門,賣門神、喜箋、春聯(lián)和玩具的攤兒上市了。 “元寶拜墊——” “元寶團(tuán)兒財神糕——” “元寶糖——” 叫賣聲一片喧騰。那時街道、橋梁狹小,人山人海,車水馬龍,西北二門吊橋上經(jīng)常阻塞。臘月中旬,提著籃子、挑著擔(dān)子送禮的來來往往。每天夜里,有人提著小燈籠,敲著竹柝子,走街串,高:“殘年月盡,火燭小心………”母親忙起來了,要選“好日”彈塵、配合仆婦洗被褥帳子,擦香爐燭臺,還要接待送禮的。 如皋人習(xí)慣從臘月二十日后,稱“日”為“夜”。二十四日叫“廿四夜”,家家煮赤豆飯、買灶糖“送灶神”。巷子里又增加了“芝麻秸兒。元寶柏枝,冬——冬青!”的叫賣聲?!柏チ埂被颉柏グ艘埂敝x神。 “有的大店就只做批發(fā),不做零市生意了,讓店員各自料理年事,同時也讓小同行多做點生意。這時有錢人家的年貨早已辦好,只有些零星生意。 “三十夜”母親特別忙,先掛祖先像、后貼春聯(lián)、喜箋。她做事極其細(xì)致,處處親自操勞。中午敬祖先,飯后“煮陳飯”。夜飯比較豐富,桌上要多放一雙筷子,因為父親在店里吃。魚是不能動筷的。要留著“看燈”。 夜飯后,將紅紙“天燈”點亮,掛在屋檐口。室內(nèi)外打掃凈,等父親回來“接灶”,打“元寶囤子”。街上的鑼鼓聲、鞭炮聲已開始響起。一家老小換上新衣、新鞋,八仙桌子前面扣上大紅緞子繡花桌幃。夜半,父親回來“接天地”,神佛祖先像前供上糕饅茶點,燃燭焚香,屋梁上掛的四盞紅木六角宮燈也點明了,室內(nèi)燈火輝煌,香煙馥郁,一派祥和氣象。 全家依次拜神、拜祖先。我們姐弟幾人向外婆和父母“拜年”。拜年和拜祖宗不同,不用拜墊,向著神像一跪拜,說:“恭喜婆婆“恭喜父!“恭喜娘娘!”他們也說:“恭喜你!”各人給一個紅紙包的“守歲錢”。 正月初一起身比較遲。這一天不到人家去。上午不動掃帚和刀剪,污水也不能倒在地上,蔬菜是隔夜洗凈切好的。吃過圓子,外婆領(lǐng)我們到城隍廟玩。廟里廟外擺滿了賣香燭、玩具、零食的攤兒;還有“測字算命、諸葛神課”攤兒;抓骰(如皋方言讀“叟”)兒賭食品的;轉(zhuǎn)糖的;捏面人的;放“西洋鏡”的。孩子花一兩個銅鈔,坐在小凳上,閉著一只眼,湊在放大鏡前看西湖風(fēng)景,時裝美人、孫行者鬧同天宮、呂布戲貂蟬等畫片,津津有味,不忍離開。出了城隍廟,到文峰閣登高,又到定慧寺看和尚拜懺,看100多和尚到堂吃齋。 家里的中飯是“新夾陳”煮飯時將敬灶神的赤豆飯和進(jìn)去,還要先盛幾小碗供神和祖先。 初二上午,父親出去拜年,母親在家招待來客??腿说翘孟劝葑嫦龋蠛湍赣H互相恭喜,我們向長輩跪拜。隨后客人就坐,拿煙倒茶。桌上有裝滿茶食糖果的什錦桌盒,母親請客人“登登高”,客人拈幾片云片糕嘗嘗。又端上盛著8枚煮紅棗的小碗,請“端元寶”,客人只吃6枚,留兩枚。臨走時給我們每個一個紅包兒。初二至初五,每天上午都有人來拜年。過了初五,母親才帶我到親戚家拜年。 商店在初二早上“燒利市”,初五早上“敬財神”。儀式相同,用“三性”(豬頭、雄雞、鯉魚各一)酒茶、糕饅等祭財神,焚香點燭,放鞭炮。初五開始營業(yè),有的大店只卸半邊闥子,要到二月初二才“大開門”。 1938年日寇進(jìn)占蘇北后。炮火紛飛,民不聊生,過年的氣再也沒有那樣濃厚了。 摘自《東皋話舊》 來源:石莊大茶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