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上方藍字 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好文不錯過! 這是行之龍心理推送的第19篇文章 給您拜年啦! 今天是牛年的大年初二,這是農(nóng)歷牛年的第一篇文章,請收下我們的吉祥牛給您送去的牛年祝福: 祝您牛年走牛運,身體健康,工作順利,事業(yè)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財源如東海流水滾滾來,心想事成,萬事如意,闔家幸福! 圖片由青年藝術家郭銘璐推薦 轉眼間,全球范圍內(nèi)疫情下的生活已經(jīng)持續(xù)了整整一年了。疫情,讓人們對原以為無所不能的科學總算有了一份清醒一些的認識——在自然面前,科學其實是如此的渺小與無力。截止到現(xiàn)在,全球累計感染已經(jīng)超過了一億人次,而中國則成為疫情防控最有成效的國家。 中國之所以在疫情防控中取得如此驕人的戰(zhàn)績,完全得益于全民支持并主動積極參與的隔離措施。而之所以會全民支持并主動積極參與隔離,則完全得益于悠久的中國文化所造就的集體潛意識。這一社會實踐的結果以鐵的事實,讓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一直難以自圓其說的《道德經(jīng)》中“小國寡民”章的解讀。 《道德經(jīng)》“小國寡民”章一直被權威們解讀為老子的政治理想,說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這一“小國寡民”的社會形態(tài),并用戰(zhàn)爭、苛捐雜稅等種種理由來為自己的這一解釋作證明。 然而,作此解讀的權威們此時卻有意回避了孔子曾經(jīng)向老子問禮一事,以及老子是周朝的典藏史官員這一身份——孔子曾經(jīng)向老子問禮,表明老子是知禮之人;老子是周朝的典藏史官員這一身份則表明老子是周天子下屬的官員,那么,一個知禮的下屬,怎么可能又怎么敢公開主張將周天子的天下分割成“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呢? 到底是老子連起碼的禮制都不懂呢?還是周天子不會在意臣子公開鼓吹要將自己的天下分割成“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呢? 《道德經(jīng)》中可沒有任何證據(jù)證明老子有這樣的政治理想呀!難道孔子向老子問禮以及老子是周朝的典藏史官員這一身份都是假的不成? 由此可知,歷來對《道德經(jīng)》“小國寡民”章的解讀是存在嚴重問題的。讓我們重新來審視這一章的內(nèi)容。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王弼本。河上公本同)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送〈徙〉。有車周(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釋文——甲本(2)民███████。(漢帛書甲本) 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遠徙,又(有)周(舟)車█所乘之,有甲兵█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漢帛書乙本) 對比以上版本,我們發(fā)現(xiàn),忽略無關緊要的虛詞,各版本的文字絕大部分是完全相同的,表達了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只是王弼本、河上公本都在“使民重死而遠徙”一句中的“重死”與“遠徙”之間加了一個表示否定的“不”字。 加上一個表示否定的“不”字,顯然就把原句的意思完全搞反了。明知道如此,權威們?yōu)槭裁催€要這么做呢?因為不如此,權威們根本就無法自圓其說,盡管加上仍然很牽強,卻總比說不通要好。 那么,這一章表達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從這一章的文字自身所表達的內(nèi)容與邏輯關系上來深入分析一下: 這一章中的“國”,其實是漢代為了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才改為“國”的,原本是“邦”。 康殷先生認為,“邦”字“自西周以來即已定形”?!吨芏Y》記載,“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六典的功用分別是“以經(jīng)邦國”、“以安邦國”、“以和邦國”、“以詰邦國”、“以富邦國”。根據(jù)《周禮》,鄉(xiāng)由多個諸侯國組成,而出土的楚國簡書中有“修之邦,其德乃豐”、“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之語,由此可知,在古代,“邦”與“國”并不同義,而且“邦”比“國”規(guī)格要高,范圍要大,更不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國”。 因此,準確地講,這一章講的應該是關于“小邦寡民”,這里的“邦”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國”其實是完全不同的。 反復誦讀,可以領會,這一章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前三句是一部分,其他幾句是一部分。后一部分所表達的意思非常清楚,就是一個“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邦”狀態(tài),這個毫無爭議。我們重點來看一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所表達的意思模糊且似是而非,“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遠徙”三句似乎各自獨立,毫不相干。所謂為了減少戰(zhàn)爭才主張“小邦寡民”的說法顯然是十分可笑的,因為在大一統(tǒng)的體系下才更容易避免戰(zhàn)爭,國越小越多,反而越會產(chǎn)生矛盾進而引發(fā)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因此,這種說法是根本站不住腳的。事實上,這三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很是莫名其妙,留給我們的全是疑問? 為什么要“小國寡民”? “小國寡民”的目的或意義是什么? 為什么要“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又是什么“使民重死而遠徙”? 那么,第一部分的這三句話到底想表達什么?彼此之間又是什么邏輯關系呢?這些疑問不能憑解讀者的主觀想象去解釋,只能從這一章的內(nèi)容及內(nèi)部邏輯入手去尋找答案。 從第二部分的意思來看,第一部分應該講的是施行“小邦寡民”的原因或目的。因此,只能從“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和“使民重死而遠徙”入手。 顯然,“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可以肯定不可能是施行“小邦寡民”的原因或目的,而只能是施行“小邦寡民”的結果。因此,唯一可能的原因就是“使民重死而遠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原來這一章中這三句話的排列順序是錯誤的,正確的順序應該是:使民重死而遠徙——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這樣以來,這一章的邏輯就十分清晰了:某種原因“使民重死而遠徙”,于是采取“小邦寡民”措施,結果就“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了。 而第二部分講的正是“小邦寡民”的狀態(tài)。顯然,“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應該屬于第二部分。這樣一來,這一章的邏輯就完全清楚了: 因為某種原因致使老百姓因為害怕死亡而遠徙,于是政府采取小邦寡民的措施,于是就形成了“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tài)。 那么,新的問題產(chǎn)生了:使民重死而遠徙的原因是什么呢? 既然“小邦寡民”可以解決,那么,就一定不是因為戰(zhàn)爭、苛捐雜稅這一類的人為災害,也肯定不是地震、洪水這一類的自然災害。那么,會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去年開始的這場疫情,或許我們永遠都無法想像究竟是什么原因。當武漢因為疫情而采取封城措施,當后來看到有消息說武漢封城當晚,有500萬人連夜“出逃”,甚至有人逃到了京城,當我們?nèi)穹e極響應并主動配合隔離最終戰(zhàn)勝疫情,我們忽然明白了,“使民重死而遠徙”的,應該是“大疫”——嚴重的疫情! 從心理學角度,集體潛意識是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幾百年的時間,根本不足以形成所謂的集體潛意識。人類歷史從沒有文字至有文字乃至文字成熟有了詳細的文字記載,經(jīng)歷了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有圖案符號的文物最早的大約在6000年以前,自孔子以后對于特定內(nèi)容才有了比較詳細的文字記載,這中間經(jīng)歷了約有3000年左右。而從那些特定內(nèi)容到各種事件的普遍記載,同樣經(jīng)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自二十世紀初至今,人類社會生活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飛速的變化,至少從中國的社會變化來看,發(fā)生了二千多年來極其明顯的變化——中國社會在過去的二千多年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現(xiàn)在社會的變化要快了許多。那么,這次疫情能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據(jù)張志斌先生所編的《中國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從公元前600多年到1840年的2000多年間,有史料記載的大大小小的疫情共發(fā)生過800多次,平均二三十年就發(fā)生一次。 許多典籍表明,隔離是應對疫情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1975年在湖北省云夢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有染疫跡象者將被關進“癘遷所”進行強制隔離,以切斷傳染源,可見秦代已經(jīng)有了關于“隔離”抗疫的文字記載了。而且,這種方法從來沒有被忽視過,比如《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yī)藥?!睗h平帝面對疫情,下令騰出一些宅邸作為疫民的隔離區(qū)域,并提供醫(yī)療、救治服務。南朝齊時所設的“六疾館”,北魏的“別坊”,隋朝的“癘人坊”,唐朝的“患坊”,宋代的“病坊”、“安樂坊”,明清時期的“養(yǎng)濟院”等都對隔離疫病者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這表明,隔離,其實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通用的抗疫、防疫方法,它深入到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完全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在中國民間,老人去世不稱“死”而稱“老了”?!袄纤啦幌嗤鶃怼?,意思是老人去世了都不來往。這當然是指親戚密友之間。2020年春節(jié),筆者在疫情防控中連續(xù)送走了兩位老人,一位是因為工作關系,筆者作為局外人;一位是筆者的伯父,筆者作為當事人,親身體驗了“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經(jīng)歷——所有的親戚朋友都不得參加葬禮,只有直系親屬參加。 孩子出生、老人去世,在中國人看來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不共戴天的大仇大恨,才能導致“老死不相往來”。“老死不相往來”,意味著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任何親情關系了。如果連這一點都理解不了,只能說對中國文化了解太少了。想必許多人對總理前去視察,有人在樓上高喊:“都是假的”那一幕還記憶猶新吧?這不正是“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真實寫照么?要知道,這還是在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想像一下,在二千多年前,當下的疫情會是什么樣的后果呢? 至此,我們終于有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關系:大疫來臨,采取劃整為零這一“小邦寡民”的隔離措施,才能使疫情得到根本的治理,才能讓這個民族有希望生存下去!也就是說,在大疫導致“民重死而遠徙”的情況下,只有采取“小邦寡民”的隔離措施,即使不同小區(qū)之間,可以對話,卻也只有“老死不相往來”才能保證有效的治理疫情。由此,我們終于明白,《道德經(jīng)》這一章的前三句原來有兩處錯誤:一是語句順序顛倒了,二是少了四個字:“大疫”、“乃治”。即原文前三句應該是: 大疫,使民重死而遠徙,小邦寡民乃治。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現(xiàn)在,許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是什么人改的?為什么要改呢? 其實,《道德經(jīng)》中已經(jīng)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闭菫榱擞夼习傩?,所以,有人故意篡改了原文。 疫情,既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給了我們重新審視、理解中國經(jīng)典的機會,更是從一個反面讓人們認識到了人類經(jīng)過漫長的社會實踐總結的歷史經(jīng)驗是多么的寶貴。 當然,筆者也只是在此提出一個全新的視角,全新的解釋,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對了,今天也是“跟我學經(jīng)典,傳播優(yōu)秀文化,引領健康生活,共建幸福家庭”公益活動正式開始的第二天,今天您頌讀了嗎? 每日頌讀,只需幾分鐘。貴在堅持喲! 一起來吧! 弘揚五千年文化精髓 傳播龍心理生活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