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韓星 中國歷史研究院 3天前 作者:韓星 來源:《歷史評論》2020年第4期 發(fā)源于上古三代,貫穿于傳統(tǒng)社會的民本思想是在君主制度下形成的,一直存在著君主與民本的對立統(tǒng)一。新文化運動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國人形成了一個基本看法:儒學為封建帝王的統(tǒng)治提供理論基礎,儒家是封建專制主義的幫兇。如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是歷朝歷代統(tǒng)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边@是不符合事實的,抹煞了儒家民本思想的獨立性和批判精神。還有觀點認為:“在討論國家的來源、根本和基礎的時候,人們認為‘民為國本’;在討論政治的首腦、主體和關鍵的時候,人們認為‘君為政本’?!痹谌寮艺嗡季S中,民為國本與君為政本并不是一個相互對立的命題,而是并行不悖的。這種民為國本與君為政本的分析構架頗有見地,但兩者的關系卻不僅僅是并行不悖,實際上是有對立沖突的,具體體現為民本思想與專制思想的沖突,因為“民本思想所重視的以人民為對象的客體,這種客體與君代表的主體互相對立”。儒家民本思想以及儒者的諫諍、抗爭對中國古代君主制施加了很大影響,避免了君主制滑向專制獨裁,表現出獨特的東方特色,被一些學者稱之為“開明專制主義”。梁啟超評論民本思想說:“我國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統(tǒng)治之下,行民本主義之精神。此理想雖不能完全實現,然影響于國民意識者既已甚深故雖累經專制摧殘,而精神不能磨滅。”就是說,民本思想在中國歷史上化為一種精神,歷經兩千多年不曾磨滅,反而約束了專制,馴化了君主。金耀基也認為,“自秦漢以降, 雖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局面,但總因有濃厚的民本思想之影響,遂使君主專制的政治弊害得以減輕和紓解”,原因在于儒家民本以民為本位,以民為中心,具有一種重“人”的人文精神,“減殺了專制毒害”。人文精神是儒家的核心精神,體現在政治上就是民本思想。儒家的民本思想貫穿于中國古代政治,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底色,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價值,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傳統(tǒng)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同時,它也包含有現代民主的種子,為中國走向現代民主奠定了基礎。原題《三代民本思想及其歷史影響》,摘自《中原文化研究》2020年第2期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官方微店,訂閱《歷史評論》《歷史研究》和《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