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吊橋河地理志:吊橋河,遼南名鎮(zhèn)城子坦一小河流,發(fā)源于大連普蘭店區(qū)星臺鎮(zhèn)北部山區(qū)叫做劉屯的地方。因古不見經(jīng)傳,今未見列于“百度”,所以,福成對吊橋河的發(fā)源地也僅是推測。況且普蘭店村莊地名的變化很大,地圖上我也并未查到劉屯的位置。 吊橋河從劉屯向偏東南流入城子坦古鎮(zhèn)的源發(fā)、老古兩村,在古鎮(zhèn)東南入碧流河,長約七八十華里。村童唱道:蜿蜒吊橋水,源自劉屯北。南行復折東,終匯“碧流”中。河左是沃野,河右傍市街。沃野產(chǎn)稻菽,市街聚商賈。葦蕩揚蘆花,鳥雀鳴颯颯。蒲草綻絮絨,填枕好入夢。進蕩尋鳥卵,溯河淘河蜆。越河去“碾房”,野菜挖滿筐。 ![]() 吊橋河名,我不知是什么來由。河在老古村一個叫隈子山的地方,因山所阻,拐了一個很漂亮的彎兒,那彎子里肥沃的土地上,便早早地誕生了一個村莊,名兒就叫隈子,四十多年前,全屯二十幾戶人家,今天也還是二十幾戶。雜姓。梁、陳、李、王、宋。 1976年9月,在城子坦火車站工作的父親,把家從莊河觀駕山王爐搬到隈子。吊橋河便成了我心里的河。它就在村旁。河邊的風景挺好的,河邊是一條寬寬的楊林子,護著河。河邊長著些古怪的歪斜到河水里的柳樹。那些伸進河里的柳,給青春期的福成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整個做文學青年夢的青春歲月里,這條河被我稱為“柳河”,寫成《柳河的故事》的小說。當然了,如今我也沒有發(fā)表過一篇小說。那些柳河的故事,也隨著歲月的變老變黃,而悄然流逝了。 ![]() 吊橋河和隈子,是記錄福成的青春的地方,也是人生出發(fā)的地方。1976年,18虛歲的我,來到城子坦。家當時安在老古村的大房子屯。大房子是個依土丘而居的自然村落,當時分三個生產(chǎn)隊。我們家是和張福有大哥共同賣的張姓院落,關于這戶人家其實還有不少故事,這里就不說了。那個院落是個四合院。我在源發(fā)村的時稱新金縣第二十三中學念九年級。這一年,我每天都有經(jīng)隈子山,沿吊橋河走上一段路。 ![]() 隈子山下的吊橋河 從隈子山到吊橋河的這段路,非常好玩的地方是,它有一個引水小工程,水壩上面原懸著高約兩米,一段直徑約三十公分的大鐵管子,我每次上學下學,都要走這個管子,那家伙,現(xiàn)在看幾乎就是天天表演雜技了。這也練就了我的“平衡技術”。
吊橋河從吊橋(一座水泥橋)至大房子屯,河岸彎曲,兩岸原有護河的林帶,主要是楊樹,近河處則是柳樹。柳垂水上,楊護田頭,風景非常好。可惜后來起了土壩,把林帶都清沒了,風光也就不再。
吊橋河如今建有水壩。以資防洪之用。隈子屯多次被洪水淹過。我上大學期間一年暑假(約1979或1980年),發(fā)了洪水,我和父親在房頂過夜。次日水稍退,我游過對岸,在樹楂上得一條大魚。魚名不知,非鰱非鯉,也不是草魚。 吊橋河中有魚有蟹,年輕時在河里摸過魚,掏過蟹洞,有些情趣。但最能捉魚摸蟹的,當屬小我?guī)讱q的李發(fā)義,他后來成了我的大妹夫。有幾年,他在河畔水田里養(yǎng)過蝦,養(yǎng)過河蟹。不發(fā)水的話,有一點收成。
家搬到城子坦那年,小妹妹還沒上小學。她算是在吊橋河邊長大的。我其實只在這兒實打實生活了一年半。考上大學后,就只有寒暑假或春節(jié)、五一、十一等節(jié)假日,在這里小住了。雖如此,我對吊橋河的感情依然很深。 在源發(fā)上中學的那一年,我是與吊橋河為伴的,上學下學,走的都是河畔的路,穿林過橋,獨來獨往,自然也生過不少青春的夢境了。 1977年中學畢業(yè)到上大學前這大半年時間,我在河畔與老鄉(xiāng)們一起勞動,聽他們講笑話,也是非常開心的事情。1977年秋天,村里修吊橋河引水渠,冬季在大房子村前的河段取直河道、整治河流我也參加了。汗水滴下處,便是情之所系處。我的吊橋河?。?/p>
吊橋河記錄了我們老王家兄妹的青春,記錄了我們的生活點滴,見證過我們的愛與親情。這是一個不能忘懷的地方,雖然,后來只有大妹妹守候在吊橋河畔。
吊橋河,是我把丹東姑娘娶回家的地方
吊橋河,也是二弟和小妹隨著我的腳步出發(fā)求學,走向“遠方”的地方
吊橋河,是兒子小時候說“河里有老鱉“,童趣滿滿的地方
吊橋河是見證我鄉(xiāng)愁 的地方
吊橋河是一條不見名傳的小河,它始終是一條最普通的小小的河流。但這不妨礙它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景?! ?br>
吊橋河邊流到源發(fā)村和老古村之間,遇到兩座山丘,一名呂大山,山下為呂臥龍村;一名隈子山。隈子山雄居河畔,山之陰面原植有桃樹,每年春天桃花盛開,有些《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之意境。后因桃子賣不上價錢,村民將桃樹砍掉,植以落葉松。山之陽,則是田地,田中原有蘋果樹若干棵,后亦消失。甚為可惜。
吊橋河風光圖
小丘隈子山風光圖:
其實,在城子坦的歷史上,吊橋河還有許多的故事。童謠唱道:當年鬧蟲災,莊稼受殘害。動員小學生,過河去捉蟲。豈料船翻傾,學童落水中。幸得師奮勇,跳水救門生。時隔十余載,溺水又重來。宋氏兩女童,涉河忽沒頂。排長鄭春滿,躍身入河川。兩女獲新生,英雄無身影……河畔多趣事,追憶無休止。不息有情水,撩人思故里。 上幾篇: |
|
|
來自: 安東老王 > 《紀實影像(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