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匠皇帝要走了 上接前文。 本來該說毛文龍的,但是碼字的發(fā)現(xiàn)得先介紹下背景才行,可能毛大帥得往后挪挪了。 話說皇太極寧錦惹了一身騷回到沈陽,這時他卻得到了一個好消息。 察哈爾部的鄂托克奈曼、敖漢向自己投誠來了。 鄂托克類似于蒙古的八旗軍民合一,可以說八旗其實就是它的后金版。 而察哈爾部一共只有八個鄂托克。 得知奈曼、敖漢投向了后金,察哈爾部的林丹汗很快便從原本駐扎的遼河河套地區(qū)出發(fā)率領主力西遷。 林丹汗橫掃宣府外的蒙古右翼諸部,被擊潰的右翼諸部紛紛投向后金。 而皇太極敏銳地意識到了察哈爾故地的空虛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他迅速地滲透進了這一地區(qū)。 守衛(wèi)這一地區(qū)的僅有察哈爾八鄂托克之一的多羅特,面對后金他直接也追隨了奈曼、敖漢的腳步。 后來辛亥革命時的陜西巡撫多羅特·升允就是他的后代。 朵顏三衛(wèi)實際上兀良哈三衛(wèi)才是它的真正名稱 后金的勢力因此向西擴張,但擴張的后金西翼并沒有能夠南下,因為在后金和明朝之間還隔著一個口外地區(qū)——既大寧衛(wèi)舊地。 而在大寧衛(wèi)駐牧的是兀良哈各部,這時的他們跟明朝的關系比后金要好的多,他們實際上充當了明朝薊鎮(zhèn)和宣大鎮(zhèn)結合部之間的北方緩沖區(qū)。 但是皇太極的目光已經越過了兀良哈看向了他們身后的明朝薊鎮(zhèn)長城,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產生了。 7月某天天啟帝突然就身體不舒服了,而隔天就是袁崇煥的辭職被批準的那一天,事情還真是湊巧呢。 50天后天啟帝便咽氣了。 天啟帝的死有一種陰謀論:天啟帝是落水后死亡的,他的坐船被動了手腳。 這個論調在電影《繡春刀》中被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但是這只是電影。 天啟帝確實落水過,這難免引人遐想,畢竟在這之前身體特棒的明武宗就是落水后身體便一直沒好起來最終掛掉了。 但是天啟帝落水是天啟五年(1625年)5月的事情,而他去世已經是天啟七年(1627年)8月。 天啟的身體看記錄其實一直都不太好,不過似乎這也是明朝中后期皇帝的通病。 崇禎有這么胖嗎? 于是天啟帝的弟弟信王朱由檢登上了皇位,他——我們都是認識就是崇禎。 天啟臨走時還不忘向自己的弟弟推薦一下魏閹,但是信王這個人是一個乾坤獨斷一定要握住權柄的人。 所以不管魏閹是賢是昏是黑是白,他的末日都已經到了。 現(xiàn)在我們一般都習慣地認為崇禎登基后是重用東林掃清閹黨的,可是真是這樣的嗎? 周延儒崇禎三年(1630年)9月為首輔干到了崇禎六年(1633年)6月,后來崇禎十四年(1641年)9月再次被啟用為首輔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5月被崇禎罷免,當了崇禎朝四年半左右的首輔。 溫體仁崇禎七年(1634年)五月為首輔干到了崇禎十年六月(1637年),干了三年首輔。 崇禎朝十七年先后有閣臣50余,其中首輔18名,這兩個老兄加一起干了七年半首輔不說,也是崇禎朝唯一兩個在內閣能待上三年以上時間的閣臣。 不過這兩個人的資歷頗為有趣,這兩人都被明史列入了《奸臣傳》,這兩位也都能說明崇禎朝很多問題。 周延儒劇照 周延儒江蘇宜興人也就是南直隸出身,自然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東林走得很近,他的學生張溥、馬世奇也是東林那邊的人,按理他應該算是東林的人。 可是碼字的說過東林和閹黨都是政治聯(lián)盟,它們的成員除了少數(shù)核心成員其他的人并不是立場不可變化的。 周延儒跟自己的同年(一起金榜題名的考生)馮銓關系特別好,明史說周延儒美麗自喜與同年生馮銓友善。 這句話話里有話,馮銓這個人史料多有記載他是一個受,周延儒和他友善的含義就不那么正經了。 馮銓是誰呢? 明史沒有他的傳,他的傳在清史稿的一個獨特的傳記——《貳臣傳乙》中。 此人保持著大明朝的一個紀錄,而世人多以為這個紀錄是張居正保持的。 《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中說張居正入閣時37歲,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人以為明朝最年輕的閣員是張居正。 這是錯的哦,張居正入閣時已經42歲了,《大明王朝1566》將張居正提前了5年在嘉靖時期就給入閣了。 馮銓劇照 《明史》中記載的最年輕的閣員正是周廷儒37歲,但是周廷儒只是明朝最年輕的首輔,最年輕的閣員就是和周廷儒關系說不清道不明的馮銓。 猜猜馮銓入閣是多少歲呢? 30歲可能還不到。 馮銓不到20歲就金榜題名了,所以他很可能還沒30歲時就已經熬夠了入閣的門檻——為官10年,然后就被魏忠賢給超拔進了內閣,成了明朝歷史上最年輕的閣員。 馮銓在明朝沒做啥事也就是拿世面上無名氏作的《遼東傳》給天啟帝看,天啟帝看了里面的內容就炸毛了,于是馮銓趁機表示這是熊廷弼作的,就這樣明末遼東第一位名帥落得了一個‘棄市傳首九邊’的下場。 他真正做的大事還是在清朝——身為清朝禮部尚書的他揣摩多爾袞的意圖,指使自己的部員禮部侍郎孫之獬、國子監(jiān)祭酒李若琳發(fā)起了一個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倡議。 不過如今網上卻只讓孫之獬一個人背了黑鍋,他倒成了被東林黨人攻的可憐人了。 乾隆讓馮銓和李若琳進《貳臣傳乙》,實在是有點不厚道頗有卸磨殺驢的意思。 從周廷儒和馮銓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可以看出,東林和閹黨很多人其實是兩邊都靠的——墻頭草順風倒。 溫體仁 而浙江湖州人溫體仁向我們說明了為啥魏公公倒臺那么迅速,這位老兄明顯是浙黨中人,換句話說他應該也屬于閹黨范疇的,可是他卻在崇禎清理閹黨后獲得了提拔。 所以我們不難推測出,浙黨中的一些人拋棄了魏公公選擇了投效崇禎。 這些浙黨中人做了什么崇禎要獎賞他們呢? 魏閹迅速倒臺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錦衣衛(wèi)等京中的武裝倒向了崇禎,崇禎能收服這些武裝肯定得有人牽線搭橋,無疑與錦衣衛(wèi)等武裝同為閹黨聯(lián)盟的浙黨中人是最適合當這個中間人的。 而且崇禎雖然大力處置閹黨,但是他還是保留了浙黨這些山頭的,畢竟,他需要這些山頭幫助他制衡東林。 而溫體仁和周延儒之間的互動也隱藏了很多事情在里面頗為值得解讀,這個以后再說了。 毛文龍劇照 老板換了,毛大帥的苦日子到了。 天啟七年(1627年)的10月,才上崗一個月 的崇禎直接將東江軍的年度預算從一年70萬兩給砍到了30萬兩! 為啥崇禎這么做呢? 東江鎮(zhèn)存在的價值,或者說毛大帥存在的價值就是為明朝牽制后金。 然而天啟六年(1626年)四月寧遠之戰(zhàn)后三個月,兵科給事中薛國觀向天啟帝上疏: 奴酋鷙伏數(shù)載,毛文龍自信牽制之能,臣愚初意其或然。不虞今歲正月,奴傾巢入犯,雖稍挫其鋒,而攻圍搶掠逍遙內陸者二十多日,略無踉蹌返顧之意。迨班師而東,操演沈陽,復圖再逞,一似不知有牽制者。茲據塘報,尚敘去年十月間事。其於入犯情形,槩乎未聞,猶曰偵探最真,朝謀夕計,聞風撲殺者耶?乞皇上責成文龍,專於牽制上著精神,茍能制奴不敢西向,功自昭然於天下。倘不然者徒零星擒觧,漫無研審,何益於封疆大事哉?以后所獲,不系渠魁,告獻未可輕舉也。 一直做木匠活的天啟帝難得地寫了批復: 這本說的是,獻俘前已有旨,非真正渠魁不得輕凟(通瀆,上報的意思),今著登萊廵撫審實處治,不得濫殺無辜。至奴犯寧遠已經三月,毛文龍竟不知覺,何云牽制。據所住須彌島,去奴寨二千余里,去寧遠亦如之,遠不相及。毛文龍當自己審處奏報,以圖結局,勿徒以獻俘塞責。 勿徒以獻俘塞責的意思很清楚,寧遠之戰(zhàn)中毛文龍不做任何牽制,光是隨便抓幾個人來糊弄請功明廷不干了。 毛文龍作為浙江人跟浙黨關系匪淺,他自然跟閹黨也是一路的。 薛國觀像 別的奏章你能說是東林黑毛文龍的,但是薛國觀這人雖然是后來崇禎朝入了閣的,但他這時是依附魏忠賢的,可是他卻上疏對同黨同志毛文龍的牽制之功表示了疑問。 有趣的是這份含蓄地指責毛文龍殺良冒功的奏章審核時居然沒被扣下而是直接送到了天啟帝的案頭,更有趣的是忙著做木工的天啟帝不但看了還難得地做出了批復。 魏忠賢希望天啟帝看到什么天啟帝才能看到什么,毫無疑問這篇送到天啟帝眼前的奏章明顯是得到了閹黨授意薛國觀才寫的,無疑這是閹黨在敲打毛大帥。 您說有關的資料那么多,這一篇奏章憑啥給毛大帥定性? 因為這是正兒八經的國史記錄,比那些個什么《三朝遼事錄》、《明北紀略》權威多了,這是《明熹宗實錄》里面的記錄,正兒八經的官方文件。 不管對薛國觀的批復是不是真的是天啟帝的意思,都說明了明朝上層對毛文龍的牽制能力頗有保留。 而毛大帥的東江鎮(zhèn)自從被后金攆到皮島去后,東江軍基本上就已經對明朝失去了戰(zhàn)略價值。 雖然廷臣都同意裁撤東江鎮(zhèn),但是東江鎮(zhèn)孤懸海外就是個半獨立王國,逼得太緊很容易出事。所以廷臣們也都不贊同過快地裁撤,于是在達成這個共識的大前提下,崇禎決定掐住東江鎮(zhèn)的脖子讓它自己呆不下去。 那么毛大帥會甘愿就這么被崇禎掐著脖子乖乖就范嗎? 我們下文再說了。 有興趣了解更多的您可以在頭條中搜索碼字的文章,《明亡帝責——熹宗亂局:袁崇煥與皇太極初識寧錦》或點擊文末的傳送門了解更多。 都到這了覺得碼字的寫得還不錯的話就點個贊粉一個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