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頸龜種類一覽
長頸龜類Chelodina (sensu lato)是分布于澳洲、新幾內(nèi)亞及周邊島嶼的奇特龜類,屬于蛇頸龜科Chelididae,現(xiàn)在一般被分為三個(gè)屬或亞屬,它們的共同點(diǎn)在于頸部較長;前后肢均只有4爪(趾甲);有個(gè)巨大的呈六邊形的間喉盾,通常不在腹甲前緣,隔斷肱盾,并部分隔開喉盾和胸盾。三個(gè)屬又各有特色:
![]() ![]() ![]() 下面是有爭議的種類Chelodina rankini ![]()
古氏長頸龜Chelodina gunaleni本種是2007年命名的,可能與新幾內(nèi)亞長頸關(guān)系較近。雌性背甲長可達(dá)24cm以上,但雄性通常只有其七成。其背甲通常比新幾內(nèi)亞長頸的寬,后緣有著明顯的擴(kuò)大;第1緣盾常比第2緣盾大;最主要的是其喉盾與間喉盾的接縫,和喉盾與肱盾的接縫通常長度相等,呈標(biāo)準(zhǔn)的W形;頭部常會(但不是所有個(gè)體)帶有橙色或紅色;另外雌性的頭部也比新幾內(nèi)亞長頸的大,但雄性相差不大。分布于:印尼新幾內(nèi)亞島西南部Mimika地區(qū)。 ![]() ![]() ![]() ![]() ![]() ![]()
東澳長頸龜Chelodina longicollis背甲雌性可達(dá)28cm,雄性可達(dá)24cm,其腹甲較寬,盾片接縫為深黑色,且較粗;背甲兩側(cè)會有上翻,而臀盾在尾巴上方拱起,呈明顯的倒V字形(其他長頸龜一般不上拱或不如它明顯);頭部在本屬中算是較窄的。分布于:澳大利亞東部和東南部。 ![]() ![]() ![]() ![]() ![]()
羅地長頸龜Chelodina mccordi曾被認(rèn)為是新幾內(nèi)亞長頸的一個(gè)隔離種群,1994年才被定名為新種。背甲雌性可達(dá)24.4cm,雄性略小。背甲明顯較新幾內(nèi)亞長頸寬,而且成體背兩側(cè)上翻(新幾內(nèi)亞長頸不上翻或很不明顯),背甲后緣明顯擴(kuò)大。緣盾第1枚一般會比第2枚小,腹甲通常比新幾內(nèi)亞長頸和雷曼寬,但比pritchardi的要窄。分布于印尼的羅地島。 有兩個(gè)亞種: ![]() ![]() ![]() ![]() ![]() 東羅地長頸龜C. m. roteensis是2007年命名的新亞種,分布于羅地島東北部的Oendui(一作Enduy)湖周圍。頭部大,在本屬中僅次于reimanni和canni的東部種群(也就是“rankini”);頸部突起比西羅地要尖一些;胸盾與腹盾的接縫通常落在第5緣盾上,第6枚緣盾位于胯凹前緣。背甲中央有比西羅地明顯的脊棱。 ![]() ![]() ![]()
新幾內(nèi)亞長頸龜Chelodina novaeguineae曾經(jīng)的概念相當(dāng)廣泛,但現(xiàn)在不少種群已被列為獨(dú)立種,如羅地,坎氏等。背甲相對較修長,兩側(cè)一般沒有上翻現(xiàn)象,且中央沒有凹槽;第1、2枚緣盾通常被認(rèn)為大小相當(dāng),但實(shí)際變化較大。腹甲相對不如羅地、普氏i的寬。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南部。 ![]() ![]() ![]() ![]() ![]()
普氏長頸龜Chelodina pritchardi可能是資料最少的種類,在歐美日等的寵物貿(mào)易中也幾乎不見,被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背甲長雌性可達(dá)22.8cm,雄性可達(dá)18.6cm。背甲寬,中央無凹槽;緣盾第1枚通常比第2枚大,或大小相當(dāng);頭部窄,上下顎咀嚼面窄,類似東澳,是本屬頭部最窄的種類之一;腹甲較寬。分布于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東南部Laloki河和Kemp Welch河。 ![]() ![]() ![]()
雷曼長頸龜Chelodina reimanni在國內(nèi)常被稱為鱗背長頸龜。背甲長約21cm但被認(rèn)為可長到35cm。特點(diǎn)是頭部巨大,是本屬頭部最大的一種;頸部較短,通常只有背甲長的46–50%,腹甲窄。主要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南部偏向印尼一側(cè)。 ![]() ![]() ![]()
圓長頸龜Chelodina steindachneri背甲長可達(dá)22cm。本種幼體背甲略修長,但成體又圓又扁,中央常有很深的凹槽,頸部的突起也較圓。間喉盾、肱盾接縫通常比間喉盾、肱盾接縫長。分布于澳大利亞西部,從珀斯以北30km的歐文河向北一直到德格雷河。原產(chǎn)地通常為PH7.1 —10.2的堿性水。 ![]() ![]() ![]() ![]()
帝汶長頸龜Chelodina timorensis是2007年命名的種類,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它可能是羅地的一個(gè)亞種。背甲長雌性可達(dá)23.3cm雄性也可以超過20cm,背甲兩側(cè)無明顯上翻。緣盾第1枚通常比第2枚小,成體背甲常雌雄都可能有一個(gè)凹槽(羅地多只見于雌性);背甲第2-4枚椎盾中央常有一條脊棱,盡管不發(fā)達(dá);第5枚椎盾通??v向長度大于橫向?qū)挾?;腹甲上,間喉盾與肱盾的接縫,通常比間喉盾與喉盾的接縫長(與大多數(shù)種類相反)或相等,胸盾與腹盾的接縫通常連在第6緣盾(下表面)。分布于東帝汶東部的 Ira Lalaro湖及周邊。 ![]() ![]() ![]()
大長頸龜屬M(fèi)acrochelodina通常腹甲較窄;頸部表面粗糙但通常沒有明顯的疣狀突起;前肢的橫鱗(瓣?duì)铟[)通常少于7-8個(gè);下顎的觸須較明顯;受驚時(shí)腋囊和胯囊分泌刺鼻的液體不刺鼻;稚龜腹甲缺少華麗的斑點(diǎn)。目前種類有:
![]() ![]() ![]() ![]()
寬甲長頸龜Macrochelodina expansa也叫巨型長頸龜是所有成員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背甲可達(dá)48cm。背甲也比r較寬,成體頭部更扁。分布澳大利亞東南部。 ![]() ![]() ![]() ![]() ![]()
紋面長頸龜Macrochelodina parkeri可達(dá)26.7 cm。頭部有著顯著的蠕蟲紋,是所有種類中最華麗的一種。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南部。 ![]() ![]() ![]() ![]() ![]() ![]()
皺面長頸龜Macrochelodina rugosa包括寵物交易中最常見的扁頭長頸M. siebenrocki。背甲修長,前緣較窄。可達(dá)35cm以上。分布于新幾內(nèi)亞南部、澳大利亞北部(從北領(lǐng)地的維多利亞河向東一直到昆士蘭北部)。 ![]() ![]() ![]() ![]() ![]() ![]()
須顎長頸龜Macrochelodina walloyarrina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它可能是砂巖長頸龜?shù)囊徊糠?。Alacs(2008)通過對線粒體DNA和細(xì)胞核R35基因內(nèi)區(qū)的分析,指出前者支持須顎的獨(dú)立性,而后者則趨向于須顎與砂巖為同一物種。背甲少至少有26.8cm。下顎有3-4對觸須,通常至少有一對又粗又長。其椎盾往往比較修長,而不是很多種類那樣寬。分布于澳大利亞西北部的金伯利地。 ![]() ![]() ![]() ![]()
下面是比較有爭議的種類:
窄胸長頸龜屬M(fèi)acrodiremys形態(tài)特征類似Macrochelodina,僅窄胸長頸龜一種,有5-8枚椎板(不是椎盾,是下方骨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