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要知道,孟郊是苦吟詩人,其詩作特點是“思苦奇澀”。這首《登科后》就成為孟郊與其特點完全相反的生平第一首快詩。 科,科舉。登科:唐朝實行科舉考試制度,考中進士稱及第,經(jīng)吏部復試取中后授予官職稱登科。 科舉制形成于隋朝大業(yè)三年,發(fā)揚光大于唐朝。科舉制其實就是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一種選官制度。在封建社會沿襲了1300多年。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科舉制網(wǎng)羅英才,而處于社會各個階層的讀書人,也可以通過科舉制實現(xiàn)做官的夢想。這其實也應和了孔子對讀書人,所提出的指導意見與觀點。即“學而優(yōu)則仕”。 詩人孟郊登科后的欣喜若狂,其實不難理解。據(jù)史料記載,在唐朝289年國祚中,真正通過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的進士,少之又少。如果從唐高祖李淵算起,一直到“朱溫篡唐”時期,科舉制考試一共錄取了不足7000人。按照合計進士開科264次計算,平均下來僅錄取進士26名。也就是說,全國每科(還不是每年)能登科的只有不到30名。由此可見,科舉制度比拼競爭的殘酷。 《登科后》是唐朝詩人孟郊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科中第后一洗心中長久郁悶、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tài),酣暢淋漓地抒發(fā)了詩人心花怒放的得意心態(tài)。 點擊輯期圖標,暢游古詩文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