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為9月24日紀念顧城誕辰六十周年時 天舒在奧克蘭大學中文系舉辦的研討會中的發(fā)言(文字稿) 可縱然是這樣,顧城仍舊得面對柴米油鹽的問題,這很具體。 顧城曾經到市場上去給人畫畫,(對不起,哥是個詩人,不是畫家好不好?。は癞?。這個手藝顧城恐怕都沒想到過能拿出來賺錢,可是,在這個粗糙的世界里,砍樹,修剪花園,刷油漆,具體的手藝要遠遠比寫詩有用得多。而且你寫的是中文詩??!中國還有幾顆心靈柔嫩到可供詩歌棲息啊?遑論這ABCD的世界! 大家都知道,顧城畫畫的事情僅僅就是個花絮,最后當然是不了了之。 當然,還有養(yǎng)雞,賣雞蛋,做雞肉春卷。腦補一下詩人拎著刀殺雞的景象,我看到的不是殘忍或者殺戮,而是心慟,世界如此涼薄,竟然迫英才至此。 當然,現(xiàn)實就是如此,誰也不欠誰的,況且,冷暖自知,作為移民的前輩們,大家恐怕多是沉浮在生存的苦海之間,自顧不暇,誰又有多余的手臂借給你依靠呢? 顧城的朋友還是不少的,經常會有人來到島上看望他們,也會捎來一些島上比較難以買到的華人的蔬菜(白菜南瓜什么好儲存的)等等,這樣的溫情并不少見,也許一年中這樣的日子是顧城最喜爾樂見的,每每至此,他都免不了從俗,呼朋喚友,甚至和面烙餅露兩手。可是聚會畢竟是短暫的,接下來仍舊得面臨著一日一日的具體。 李英的到來,無非加劇了經濟的窘迫,多一個勞動力制作雞肉春卷,于事無補。
從邏輯上分析,沒有經濟的問題,就沒有李英的離開。對么? 不無道理。試想,巨大的經濟壓力使得顧城根本無法拒絕。1992年3月,謝燁聯(lián)系了德國方面,獲得了DAAD提供的創(chuàng)作年金,邀請顧城前去文化交流及創(chuàng)作。顧城放不下李英,征求她的意見,李英怎么選擇呢?她只能說,去吧,我等你! 顧城確實也不得不去,在這一年多里,沒了奧大的薪水,每周要還銀行的貸款,寄養(yǎng)兒子的家庭要求支付寄養(yǎng)費用也一欠再欠,幾乎都要鬧到法庭去了,全家人要靠領取政府救濟生活。經濟,一直是困擾他的一個大問題,德國方面提供的條件如此優(yōu)越,以至于只要完成這個任務,房子的貸款可以輕松還清,為什么不去呢?沒理由。 謝燁心里怎么想的,不好猜,李英怎么想的,卻好猜! 沒有顧城的激流島,就是個荒島,她沒有理由留在這里了。 多米諾骨牌一塊一塊地倒下了: 顧城去賺錢 李英選擇去悉尼 謝燁情感走私 顧城受到極大打擊 顧謝矛盾激化 悲劇發(fā)生 有因,有果,有邏輯關系。對于精神的追求勢必囿于物質條件的限制,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待續(xù)) 關注天舒 掃描二維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