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煙,是中國古代邊防兵發(fā)現(xiàn)敵情發(fā)信號時在烽火臺點燃的煙火,普遍認(rèn)為是點燃狼糞,才讓信號煙既濃密,又呈直線上升,不會被吹散,容易被下一個烽火臺發(fā)現(xiàn)。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唐之前的信號煙就叫“烽火”、“烽煙”,并沒有叫作“狼煙”。 “狼煙”的叫法始于唐朝,“狼糞燒煙”這種說法也是始于唐朝。 晚唐詩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解釋為:“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因為這種說法看上去很直觀,好像又很有道理,所以后來者大多以訛傳訛,默認(rèn)“狼煙”就是指用狼糞點煙,甚至曲解出不同的原理來。 古人也有探究精神,也會對狼糞燒煙更濃直產(chǎn)生疑問,但是追尋方向卻搞錯了。他們不懷疑這種說法,不去動手實驗,卻千方百計為這種說法找理由——這就是閉門造車。 為什么狼糞燒煙比別的東西點火發(fā)煙要直?因為狼的腸子是直的。 北宋陸佃的《埤雅》中說:“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fēng)吹之不斜……或曰:狼駢肋、腸直,其糞煙直,為是故也?!?/p> 這像不像中醫(yī)的以形補形理論? 所以大名鼎鼎的李時珍也采信了這種說法,他的《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狼……其腸直,故鳴則后竅皆沸,而糞為烽煙,直上不斜”。 燒狼糞以獲得直煙的說法就這樣一代代被錘死了下來。 然后北宋錢易云給出定論:
“狼煙”就正式被定性為使用了狼糞作為燃燒材料。 其實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在西周時代,就有“烽火戲諸侯”的說法,“烽火”指的是“晝則舉烽,夜則舉火”。這里的“烽”就是指煙,用木柴雜草燒出來的煙。 晚上靠火的光亮傳信,白天就靠濃煙傳信。 其實燒烽火的材料就是普通的柴薪?;哪仙L著胡楊、紅柳、羅布麻、芨芨草、白茨、駱駝草、甘草、旱蘆葦、梭梭等,這些都可做燃料。 如何讓煙更濃呢?燒過柴火的朋友就知道,只要是濕材,必然煙熏眼睛。 唐朝兵部《烽式》里明文規(guī)定:
這說明,煙是由燃燒“艾篙、莖葉、葦條、草節(jié)”等產(chǎn)生的。 如何讓煙更直呢?當(dāng)然不是狼糞,是要使用煙囪的。 《烽式》規(guī)定了煙囪的做法:
這樣燒出來的煙自然聚而直,風(fēng)吹不斜。 那么,為什么唐朝把這種烽火稱之為“狼煙”呢? 唐朝前期的主要邊患是突厥,而突厥正是一個是狼為圖騰的民族——“旗纛之上施金狼頭,侍衛(wèi)之士謂之附離,夏言亦狼也”。 唐朝后期的邊患,變成了回紇和吐蕃?;丶v同樣以狼為圖騰,吐蕃地屬狼星分野:《舊唐書·天文志》說“今之西蕃、吐蕃、吐谷渾及西南徼外夷,皆狼星之象”,所以唐人稱吐蕃為“狼蕃”。 只要遇到邊患,基本上就是這些與狼有關(guān)的少數(shù)民族侵襲,烽火臺點火示警,就是告訴后面的軍隊,前線“狼來了”——因為“狼”而燃“煙”,可能才是“狼煙”一詞的正確來源。 到后來,文人們不加驗證地揣測,想當(dāng)然地記載描寫,讓越來越多未見過烽火、狼糞、狼煙的人信以為真了——何況還有《本草綱目》背書。 狼煙就是燒的柴火,牛糞、狼糞可能確實容易發(fā)煙,偶爾添加當(dāng)然可能。但是真正打起仗來,要去搜集那么多狼糞囤積,不可能也沒必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