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聽語音版喲~↓↓ (在 [喜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錘說史”關(guān)注收聽過往節(jié)目)友情提示 我們 “BT歷史零售” 公眾號正式更名 “大錘說史” 感謝各位讀者老爺?shù)囊宦分С?!雖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內(nèi)容依舊“BT”! 時下,正是新茶上市的好時節(jié)。明前茶明后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大錘今天給列位讀者聽友聊一聊,我們中國人喝茶的歷史。 曾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認為中國茶葉的飲用歷史起源于3000年前。這種觀點直到2015年才發(fā)生巨大的更正:考古人員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遺址,發(fā)現(xiàn)了人工種植的茶樹遺跡。這里是中國古代河姆渡文化的一個重要遺跡,這次人工種植茶樹遺跡的發(fā)現(xiàn),將傳統(tǒng)認為的中國先民開始種植茶樹的歷史由距今約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 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年前古茶樹樹根 不過,那個時候的古人,對茶大約還不是用來喝的,而是用來吃的。 國人對茶的最初認識,就是從食用開始的,在先秦時代,人們對茶葉最原始的利用方法就是“咀嚼鮮葉”或者“喝其湯,食其渣”。成書于秦漢時代的古書《晏子春秋》就記載說,晏嬰在齊國為相時,以糙米飯為主食,佐餐的菜則包括三種燒烤禽鳥、五種禽蛋,還有茶。 這一時期,茶是人們佐餐的一種菜,又被稱為“苦菜”,人們只是把茶樹的鮮葉采回來,經(jīng)過清洗,放到鼎里煮熟,然后連湯帶葉一股腦吃下去。先秦時代的人們普遍認為,茶是一種能夠增加營養(yǎng)、并驅(qū)逐毒素的好食材、好藥材。 不過這種先秦時期的粗加工的茶葉吃法,吃起來會覺得茶葉非常苦澀,尤其是單獨吃的時候,口感和味道都很差。所以,后來的古代居民就開始嘗試將飯菜跟茶葉混在一起食用。晉代郭璞在《爾雅》注中說,煮茶需要加入粟米等糧食,還要加入各種調(diào)味作料,煮成茶粥來吃。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三國兩晉時代,人們逐漸開始不在茶葉水中混入糧食,而是直接飲用茶水。 從三國時代開始,中國的茶葉飲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就是用茶餅或者茶團來飲茶。這是因為茶樹鮮葉不僅難以長久保存,而且每年只有固定的時節(jié)才有大批量供應(yīng),人們?yōu)榱碎L久引用茶葉,將采摘回來的茶樹鮮葉先用木棒搗成餅狀或團狀,通過烘干或者曬干之后,茶葉就可以四季隨時取出來,沖飲之后就可以飲用了。 加工工藝的進步,也促使茶葉從傳統(tǒng)的羹菜晉升為真正的飲料,從而得以在中華大地上進一步推廣。 不過,這時候的茶水仍舊跟現(xiàn)在的茶水有很大區(qū)別。三國時期的張揖在《廣雅》一書中提到,當時湖北四川一帶流行采茶葉做茶餅,飲用的時候把茶葉搗碎,用沸水沖好,然后還要加入蔥花、姜片甚至桔子皮。古人認為,只有加入這些味道很重的調(diào)味料,才能有效阻擋茶葉本身的苦澀味道。 到了唐代,宮廷和民間的飲茶之風(fēng)盛行開來,飲茶的講究也越來越多,人們喝一杯茶,要講究茶好茶具好,而且還要求沖茶的水好。晚唐成書的《資暇錄》中提到,唐代講究生活品質(zhì)的中等人家,一般都備有全套的茶具,其中包括碾茶泡茶以及飲茶等多種器皿,一整套茶具多達24件。 中唐的陸羽號稱“茶圣”,他所作的《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飲茶專著。這時候的唐人已經(jīng)開始往茶水里加薄荷、鹽、紅棗了,而陸羽則很不喜歡在茶水中加入各種調(diào)味料,他認為什么都不加的“清茗”茶水,才能充分體現(xiàn)茶香。 唐代的茶葉加工方法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蒸青制茶法,即將春天的嫩茶芽采下后經(jīng)過蒸焙,制成散茶。這種茶葉的加工方法已經(jīng)跟后世很接近了,加工工藝的進步推動了全葉泡茶喝法的推廣,也就是不再喝茶之前研磨茶餅制造茶屑。但是蒸青法一直到南宋才得到普及,終于取代了茶餅。而在陸羽所生活的唐代,他注定是一個孤獨的清茶愛好者。 而在元代,人們又將“蒸青法”發(fā)展為“炒青法”,終于徹底宣告了團茶時代的結(jié)束,而且由于炒青法推廣之后茶葉的味道比之前強出太多,碧綠的茶水中有清香更有回甘,茶葉口感的提高,最終推動往茶水里加各種調(diào)料的飲茶風(fēng)俗逐漸消亡。
到了明清時代,人們已經(jīng)可以喝到“紅黃綠黑白青”六大茶類,兩廣一帶喜好紅茶,福建人喜好烏龍茶(青茶),江浙人喜綠茶,而北方人喜好花茶,西藏新疆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則喜好茶磚(黑茶)。中國已經(jīng)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出口國。 這里大錘要專門從一個比較別致的角度來論述唐宋以后茶葉在我國的流行程度——那就是茶葉中的假貨。 隨著唐代飲茶人群的大規(guī)模擴大,販賣茶葉可獲巨利,官府壟斷茶葉銷售的制度也逐步確定下來。唐代確立榷茶法,茶商只能從官府手中購買官府從茶農(nóng)那里收購來的茶葉。這種限制導(dǎo)致茶價飆升,進而引發(fā)大量的茶葉私販。
有私販,就必然有假貨。北宋時代,一些利益熏心者已經(jīng)將茶梗、碎茶葉、木屑或者雜草參入販賣的草茶之中。當時北宋還出現(xiàn)了一種“溫桑茶”,這種所謂的茶壓根兒就不是茶葉做的,是用桑葉做的,這種假貨甚至販賣到北方金國去。 元代開始,由于茶價進一步升高,又出現(xiàn)了著名假貨“還魂茶”,也就是把別人喝過的茶葉重新偽裝成新茶出售。明代茶葉造假更加普遍,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真茶既少,雜茶更多”。到了清代,制造還魂茶的工藝又“進步”了,茶葉販子將喝過的茶葉曬干,再加入雌黃、花青、熟石膏之類的藥物,可以讓晚茶直接變成早春茶。
當然,這種害群之馬一直都是被重點打擊的對象,《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代就明令禁賣假茶,違反者賣出一斤假茶,打板子一百下,如果販賣二十斤,就要被斬首棄市。 熱門推薦 非正常歷史研究人員,專注歷史銷售幾千年~ 我們以史為鏡,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錘說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