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徐庶。但實際上,還有幾個人也是如此,如田豫,如牽招。 田豫的事,前面我們講過,今天講牽招。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里寫法,劉備和關羽、張飛在歷史上,并沒有真正磕過頭,拜過把子。 牽招和劉備,少年時期是“刎頸之交,英雄同契”。他倆兩個,你看我,覺得不凡,我看你,非常欣賞。 所謂同契,就是同志,同心。 由此判斷,牽招的歲數和劉備相當,不像田豫,比劉備小10歲,自愿追隨劉備。 從牽招、田豫、徐庶身上,我們還能看到劉備的魅力,真不是光會哭。 黃巾起義后,劉備參軍,牽招選擇跟著同縣一個叫樂隱的人,繼續(xù)求學,直到學成。 劉備不怎么愛讀書,他愛狗馬、音樂、美服,天下一動蕩,自然隨之揚。 牽招應該比劉備更愛學習一些,一個選擇讀萬卷書,一個選擇行萬里路。 刎頸之交,自此各自天涯。 牽招的老師樂隱,后來當上車騎將軍何苗的長史,相當于國家軍委副主席的秘書長。 189年,在十常侍之亂中,何苗、樂隱一起遇害。牽招和樂隱另外一名學生,冒著危險,收斂樂隱的尸體,用車載著,從洛陽往樂隱的家鄉(xiāng)冀州安平郡觀津縣運。安平郡觀津縣,在今天河北武邑縣。 從洛陽到武邑縣,直線距離超過1000里。 在回老家的路上,他們遇到山賊。其他人,包括樂隱的另外那名學生,都嚇得四散逃走,只有牽招沒動,他流著眼淚,講明此行送故去老師還鄉(xiāng)的目的,懇求山賊放過。 山賊大為感動,認為牽招是個有義之人,放他過去。 從此,牽招的名字為世人所知。 袁紹當上冀州牧后,征他當從事,同時負責烏桓突騎。這個角色比較重要,既是袁紹的輔佐大員,又單獨統(tǒng)率一支精騎。 劉備在200年,被曹操打敗后,曾短暫歸順袁紹。 這個時候,牽招應該和這個刎頸之交的兄弟見過面,但是,為什么他不棄袁紹而奔劉備呢? 原因很簡單,這樣做,不義——袁紹對牽招有知遇、提拔重用之恩。 袁紹死后,牽招追隨袁紹之子袁尚。204年,袁尚派他到并州上黨郡督辦軍糧,沒等籌到軍糧,袁尚就被曹操擊敗,而并州刺史高干還想加害牽招。 牽招悄悄逃走,因道路阻隔,回不到袁尚那里,只好投奔曹操,同樣被征為從事。 曹操打袁譚時,烏桓想出兵幫助袁譚。曹操派牽招去交涉。到烏桓那,正好遼東公孫康派使者,要給烏桓首領封單于。 牽招上前,一把按住公孫康使者的頭,撥刀就要砍。嚇得烏桓首領光著腳上前,抱住牽招求情。 牽招回到座位,一五一十給烏桓講利害,說成敗,本來想出兵5000的烏桓,沒有幫袁譚。烏桓之所以能聽牽招的,因為牽招從191年開始,到204年,整整統(tǒng)率烏桓騎兵13年。 第二年,牽招被曹操任命為護烏桓校尉。 207年,投奔公孫康的袁尚、袁熙兄弟,反被公孫康所殺,將首級送給了曹操。 曹操大為高興,將袁尚的首級掛在馬市。 牽招看到后,十分悲傷,在袁尚的首級下面設下祭壇。 曹操不僅沒生氣,反而推舉牽招為茂才。茂才,是由一州刺史或者州牧在從政人士中推薦的杰出人物,一年只能推舉一人。 曹操推舉的理由,和山賊一樣,是情和義,此前是不忘故師,此時是不忘故主。 到曹丕即位,任命牽招為護鮮卑校尉,后來又任命為雁門郡太守。 坐鎮(zhèn)北疆,牽招分化游牧部落,擊敗了野心勃勃的鮮卑首領軻比能。 228年,劉備的另外一位知己田豫,在曹操手下當護烏西校尉,被軻比能圍困在馬邑城。田豫向牽招求救。按規(guī)定,牽招沒有權利出兵。牽招認為,死守規(guī)定就是見死不救,他一邊上書,一邊出兵,同時給田豫發(fā)去羽檄——插上雉羽,表示十萬火急的軍事文書,表示要直取軻比能的老巢。 接到他的羽檄,田豫軍隊士氣大振。 牽招同步向鮮卑各要塞送去討伐檄文,痛斥其不臣之舉。鮮卑軍隊紛紛害怕,趕緊撤圍逃走。 這種威風,也只有和他們打交道30多年的牽招才有。 這個舉動,同樣是牽招對朋友田豫的義——涉險解圍。 后來,軻比能又一次聚集騎兵,牽招秘密行軍偷襲,大敗軻比能。 并州有牽招,幽州有田豫,一直壓制著鮮卑族的統(tǒng)一的崛起。 等到231年牽招去世,而并州刺史又換成公子哥畢軌,軻比能在并州就再無人能敵,他進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鮮卑政權。 從191年統(tǒng)率烏桓,到231年在雁門太守任上故去,牽招當了整整40年中層干部。 這,又是為什么呢? 或許,他心中有義,未必有曹,是不得升遷的根本原因吧。 《三國的秘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