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1日,屬于一個智者,屬于一群勇士。 智者是東方智者,是三國時的賈詡,先后給四個主公的謀士,沒被罵作“四姓家奴”,反而以77歲高齡得以善終。 勇士是西方勇士,是在溫泉關前,玉石俱焚的300名斯巴達人。 智者和勇士,都在8月11日離開,都在歷史的上,留下不滅的痕跡。 智者,留下的是水印;勇士,留下的是山魂。 智者賈詡,生于亂世,先后從董卓,李傕、郭汜,張繡,曹操,計謀是他存世的手段。 董卓,李傕、郭汜的惡名,并沒對他有任何影響。北宋人王溥寫的《唐會要》中,他被評為魏晉八君子之首。 所謂魏晉八君子,指品德和能力都好,而且謚號都是肅侯的八位名臣。 一個換了四份工作,而且依附過董卓、李傕、郭汜,仍被評為君子,那么,在賈詡如水般的智慧里,肯定有一種東西是不變的。 細讀歷史,可以看到,賈詡高超的隨機應變能力背后,不變的是對主公的忠誠,即出謀劃策都是站在主公的立場,謀求主公的利益最大化。 這種在其位、謀其政、忠其責,正是現(xiàn)在講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精神。 有智無忠,是投機;有忠無智,是愚忠。 智忠結合,亂世而得善終,換主而得善名,賈詡做到了。223年8月11日,這位比曹操大8歲卻后死3年的謀士去世。 勇士斯巴達的故事,在今天讀起來,仍然讓人熱血沸騰。 公元前480年,波斯王薛西斯攻至希臘溫泉關前。 斯巴達王列奧尼達帶299名斯巴達皇家戰(zhàn)士迎戰(zhàn)。 出發(fā)前,列奧尼達的妻子問他有什么囑咐,他說:嫁個好人,養(yǎng)群好孩子。 波斯大軍到溫泉關后,在其不遠的平原扎下大營。薛西斯先打心理攻戰(zhàn),派人捎信給守軍,說波斯兵多得數(shù)不清,光是射擊的箭矢就能把太陽遮住。 斯巴達人說:“那太好了,我們可以在蔭涼里殺個痛快”。 過了兩天,波斯人看到希臘人把武器堆在一邊,有的梳頭、有的做操,絲毫沒有打仗的樣子。原來,戰(zhàn)前梳頭是斯巴達人的習慣,意味著將要玩命血戰(zhàn)。 薛西斯最后一次派使者勸降列奧尼達,如果他和他的軍隊愿意投降,波斯王可以讓他成為全希臘之王。列奧尼達回復道:“如果你知道這個生命中什么最寶貴,你就不會成天垂涎覬覦別人擁有的東西;對我來說,為希臘光榮地去死比成為我的民族的頭頭更為重要!” 薛西斯惱羞成怒,最后通牒讓斯巴達人立即投降。 列奧尼達回答:想要?那就來拿! 列奧尼達守關3天。后來,波斯人由希臘叛徒帶路,繞到溫泉關后,前后夾擊斯巴達人。 8月11日,薛西斯在付出約20000波斯士兵的生命后,取得溫泉關勝利。 他膽戰(zhàn)心驚地問:斯巴達人是不是都是這樣? 薛西斯問:為什么才這一點希臘人來這兒防守? 有人告訴他,其他人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去了。獲勝者可以得到用橄欖枝做的桂冠。 聽到這,一位波斯將軍說:我的老天,他們竟然僅僅為了這些虛幻的成就去作戰(zhàn),而不是為了錢! 據(jù)說,在打掃戰(zhàn)場時,波斯人只找到了298具斯巴達人的尸體。 有兩個斯巴達人沒有參加戰(zhàn)斗。一個是因為害眼病,一個是因為奉命外出。 戰(zhàn)后,他倆回到斯巴達時,家鄉(xiāng)的人都非常鄙視他們,誰也不理他們。其中一個人受不了這種屈辱,自殺了。另一個在后來的戰(zhàn)斗中犧牲,但斯巴達人還是拒絕把他安葬在光榮戰(zhàn)死者的墓地中。 斯巴達忠于的,是自己的國家;賈詡忠于的,是自己的謀略。 智者求其生,勇士求其死,都是一種態(tài)度,都無可厚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