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 子】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主產(chǎn)于四川。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習(xí)稱“泥附子”,加工制成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鹽附子氣微,味咸而麻,刺舌;以個大、體重、色灰黑、表面起鹽霜者為佳。黑附片(黑順片)氣微,味淡;以皮黑褐、切面油潤有光澤者為佳。白附片氣微,味淡;以片大、色黃白、油潤半透明者為佳。飲片炮制品有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藥性】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jīng)。 【功效】回陽救逆,補(bǔ)火助陽,散寒止痛。 【應(yīng)用】 1.亡陽虛脫,肢冷脈微: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bǔ)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侗静輩R言》稱“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span> 2.腎陽虛衰、陽痿宮冷,虛寒吐瀉、脘腹冷痛,陰寒水腫,心陽不足、胸痹冷痛,陽虛外感:《本草匯言》稱其“乃命門主藥”,凡腎、脾、心諸臟陽氣衰弱,陰寒內(nèi)盛者,均可應(yīng)用 3.寒濕痹痛:《本草匯言》謂“通關(guān)節(jié)之猛藥也”,《本草正義》稱其“為通十二經(jīng)純陽之要藥”。凡風(fēng)寒濕痹周身骨節(jié)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劇者 【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嘗至無麻辣感為度。 【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孕婦慎用,陰虛陽亢者忌用。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蔞皮、瓜蔞子、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生品外用,內(nèi)服須經(jīng)炮制。若內(nèi)服過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當(dāng),可引起中毒。 【干 姜】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趁鮮切片曬干或低溫干燥者稱為“干姜片”。 氣香特異,味辛辣。以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切厚片或塊,生用或炒炭用。 【藥性】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應(yīng)用】 1.脾胃寒證,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辛熱燥烈,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治感寒腹痛”,為溫暖中焦之主藥。 2.亡陽證,肢冷脈微:《本草求真》所云:“干姜,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之句?!?/span> 3.寒飲喘咳:入肺經(jīng),善于溫肺散寒化飲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陰虛內(nèi)熱、血熱妄行者忌用。 【肉 桂】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因剝?nèi)〔课患捌焚|(zhì)的不同而加工成多種規(guī)格,常見的有企邊桂、板桂、油板桂等。 香氣濃烈特異,味甜、辣。以皮厚、油性大、香氣濃者為佳。 生用。 【藥性】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jīng)。 【功效】補(bǔ)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jīng)脈,引火歸元。 【應(yīng)用】 1.腎陽不足,命門火衰,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辛甘大熱,能補(bǔ)火助陽,益陽消陰,作用溫和持久,為治命門火衰之要藥。正如《本草求真》所云:“大補(bǔ)命門相火,益陽治陰?!?/span> 2.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腹痛:甘熱助陽以補(bǔ)虛,辛熱散寒以止痛,善去痼冷沉寒。 3.沖任虛寒、寒凝血滯之痛經(jīng)經(jīng)閉,寒濕痹痛,陰疽流注 4.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zāi)砍啵捍鬅崛敫文I,能使因下元虛衰所致上浮之虛陽回歸故里,故曰引火歸元。 5. 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者,在補(bǔ)益氣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溫運陽氣以鼓舞氣血生長之效 【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沖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里有實熱,有出血傾向者及孕婦慎用。不宜與赤石脂同用。 【鑒別用藥】肉桂、附子、干姜性味均辛熱,能溫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然干姜主入脾胃,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而止嘔;肉桂、附子味甘而大熱,散寒止痛力強(qiáng),善治脘腹冷痛甚者及寒濕痹痛證,二者又能補(bǔ)火助陽,用治腎陽虛證及脾腎陽虛證。肉桂還能引火歸元、溫經(jīng)通脈、用治虛陽上浮及胸痹、陰疽、閉經(jīng)、痛經(jīng)等。附子、干姜能回陽救逆,用治亡陽證。此功附子力強(qiáng),干姜力弱,常相須為用。干姜尚能溫肺化飲,用治肺寒痰飲咳喘。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溫,能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脈,用治寒凝血滯之胸痹、閉經(jīng)、痛經(jīng)、風(fēng)寒濕痹證。肉桂長于溫里寒,用治里寒證;又能補(bǔ)火助陽,引火歸元,用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陽痿宮冷,下元虛衰、虛陽上浮之虛喘、心悸等。桂枝長于散表寒,用治風(fēng)寒表證;又能助陽化氣,用治痰飲、蓄水證。 【吳茱萸】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 香氣濃烈,味苦微辛辣。以飽滿、色綠、香氣濃者為佳。 生用,或用甘草湯制過用。 【藥性】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jīng)。 【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應(yīng)用】 1.寒滯肝脈,厥陰頭痛,經(jīng)行腹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腫痛:主入肝經(jīng),既散肝經(jīng)之寒邪,又疏肝氣之郁滯,為治肝寒氣滯諸痛之主藥。 2.脘腹脹痛,嘔吐吞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善于散寒止痛,還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嘔,兼能制酸止痛 3.脾腎陽虛,五更泄瀉: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之常用藥 4. 以本品為末醋調(diào)敷足心(涌泉穴),可治口瘡,現(xiàn)代臨床并用以治療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熱燥烈,易耗氣動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陰虛 有熱者忌用。孕婦慎用。 【小茴香】 《新修本草》 傘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實。 氣微香,味辛辣。以粒大飽滿、色黃綠、香氣濃者為佳。 生用或鹽水炙用。 【藥性】辛,溫。歸肝、腎、脾、胃經(jīng)。 【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胃。 【應(yīng)用】 1.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脹痛,痛經(jīng),少腹冷痛 2.脾胃虛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吐瀉:辛溫,能溫中散寒止痛,并善理脾胃之氣而開胃、止嘔?!侗静輩R言》稱其為“溫中快氣之藥也”?!?/span>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慎用。 【八角茴香】 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實。又名大茴香、八角。 生用或鹽水炒用。 性味辛溫,歸肝、腎、脾、胃經(jīng)。 功能溫陽散寒,理氣止痛。適用于寒疝腹痛,腎虛腰痛,胃寒嘔吐,脘腹冷痛。 煎服,3~6g。 【丁 香】 《雷公炮炙論》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習(xí)稱公丁香。 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以個大、色棕褐、香氣濃、油多者為佳。 生用。 【藥性】辛,溫。歸脾、胃、腎經(jīng)。 【功效】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應(yīng)用】 1.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辛溫芳香,暖脾胃而行氣滯,尤善降逆,故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之功,為治胃寒嘔吐呃逆之要藥。正如《本草正》謂其“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span> 2.心腹冷痛 3.腎虛陽痿,宮冷 【用法用量】煎服,1~3g,或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不宜與郁金同用。 【母丁香】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又名雞舌香。 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與公丁香相似,但氣味較淡,功力較遜。 【高良姜】 《名醫(yī)別錄》 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莖。 氣芳香,味辛辣。以色棕紅、味辛辣者為佳。 生用。 【藥性】辛,熱。歸脾、胃經(jīng)。 【功效】溫中止嘔,散寒止痛。 【應(yīng)用】 1.胃寒脘腹冷痛:《本草匯言》云:“高良姜,祛寒濕、溫脾胃之藥也?!北酒窞橹挝负涓估渫粗S盟帲颗c炮姜相須為用 2.胃寒嘔吐,噯氣吞酸 【用法用量】煎服,3~6g。 【紅豆蔻】 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干燥成熟果實。 性味辛溫,歸脾、肺經(jīng),功能散寒燥濕,醒脾消食。 適用于脘腹冷痛,食積腹脹,嘔吐泄瀉,飲酒過多。 煎服,3~6g。 【花 椒】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蕓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 氣芳香,味麻且辣。青椒以色灰綠、無梗、無椒目者為佳;花椒以色紫紅、無梗、無椒目者為佳。 生用或炒用。 【藥性】辛,溫。歸脾、胃、腎經(jīng)。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應(yīng)用】 1.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辛散溫燥,入脾胃經(jīng),長于溫中燥濕,散寒止痛,止嘔止瀉 2.蟲積腹痛 3.濕疹,陰癢 4.與茯苓配伍,可用于腎虛痰喘、腰痛足冷等癥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椒目】 蕓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種子。 性味苦寒。歸肺、腎、膀胱經(jīng)。 功能利水消腫,降氣平喘。適用于水腫脹滿、痰飲咳喘等。 煎服,3~10g。 【胡 椒】 《新修本草》 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實。 氣芳香,味辛辣。以個大、飽滿、香辣氣味濃者為佳。 生用,用時粉碎成細(xì)粉。 【藥性】辛,熱。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下氣,消痰。 【應(yīng)用】 1.胃寒嘔吐,腹痛泄瀉,食欲不振 2.癲癇痰多 3. 作調(diào)味品,有開胃進(jìn)食的作用。 【用法用量】每次0.6~1.5g,研粉吞服。外用適量。 【蓽 茇】 《新修本草》 胡椒科植物蓽茇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香氣特異,味辛辣。以肥大、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生用。 【藥性】辛,熱。歸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下氣止痛。 【應(yīng)用】 1.中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2.寒凝氣滯,胸痹心痛,頭痛,牙痛:以本品配胡椒研末,填塞齲齒孔中,可治齲齒疼痛。 【用法用量】煎服,1~3g。外用適量,研末塞齲齒孔中。 【蓽澄茄】 《雷公炮炙論》 樟科植物山雞椒的干燥成熟果實。 氣芳香,味稍辣而微苦。以粒大、油性足、香氣濃者為佳。 生用。 【藥性】辛,溫。歸脾、胃、腎、膀胱經(jīng)。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應(yīng)用】 1.胃寒嘔逆,脘腹冷痛:李時珍稱其“暖脾胃,止嘔吐噦逆。” 2.寒疝腹痛 3.寒濕郁滯,小便渾濁 【用法用量】煎服,1~3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