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中,肯定常能看到這類文物——銅鏡。 在逛博物館時,由于很多展品在歷經(jīng)歲月的氧化后,鏡面看起來都十分模糊:鏡子看起來那么模糊,真的能觀容顏嗎?哪個時期的銅鏡價值最高? 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其實銅鏡本身就是凝固的歷史,銅鏡背面的花紋就是一幅幅精致的歷史畫卷。今天,四維時代通過炫酷的3D動畫,與大家一起來探究隱藏在古銅鏡里的“秘密”,細細鑒賞古代銅鏡的千年巧工。 點擊下方,四維時代與高淳博物館 用數(shù)字化形式講述中國神話故事 一起來鑒賞3D動畫——“唐真子飛霜銅紋鏡” 01 冷知識1:古代銅鏡的“渣渣”像素, 真的能照清人臉嗎? 前段時間,有網(wǎng)友分享了在盧浮宮看到的一把3000年前的銅鏡,發(fā)現(xiàn)五官完全變形,只能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至于藏于盧浮宮的銅鏡,長這樣。 ▲ 藏于盧浮宮的銅鏡 想必到這里很多人都會聯(lián)想到古裝電視劇。古裝美人在鏡前梳妝打扮,模模糊糊的銅鏡里只能大致看個輪廓,至于妝容發(fā)飾如何,基本全靠瞎蒙。由此大部分人都認定,古代的銅鏡是模糊不清的。 為了滿足廣大觀眾的好奇心,前不久湖北鄂博(鄂州市博物館)的老師就做了一個實驗:通過古代制作鏡子的金屬成分配比制作了一面新鏡子,打磨出來發(fā)現(xiàn):銅鏡和現(xiàn)在用的鏡子清晰度差不多,都能很清楚地照到鏡中人的五官。 古代人到底有多愛照鏡子?從古畫和古詩就能看出來。公元前2000年,東晉顧愷之的名畫《女史箴圖》中,就有一段為貴族女性在鏡架前梳妝的場景,畫中鏡子為圓形,有高高的支架作為底座。畫中還能清晰看到女性的臉。 ▲東晉《女史箴圖》:貴族女性在鏡架前梳妝的場景 古人愛照鏡子,還能追溯得更長遠些。據(jù)聞即使是在溫飽剛得到滿足的新石器時代,原始人也會花費心血在一面鏡子上打磨。 在照鏡子這件事上,還是戰(zhàn)國人更幸福一些。戰(zhàn)國時期是銅鏡文化發(fā)展的高峰,此時人們能照圓鏡也能照方鏡,鏡子紋樣更多樣繁復。這面來自戰(zhàn)國時期的鑲嵌玻璃珠山字紋銅鏡,就“實錘”了一切:通過不斷放大3D文物,你不僅能鑒賞到鏡背的六山紋裝飾,還能鑒賞到山字紋中間鑲嵌的18顆藍、白色同心圓玻璃珠。 點擊下圖,解鎖戰(zhàn)國的鑲嵌玻璃珠山字紋銅鏡 ![]() ▲ 戰(zhàn)國鑲嵌玻璃珠山字紋銅鏡3D文物展示 | 洛陽博物館 02 冷知識2:哪個時期的銅鏡質(zhì)量最高? 99%的人都不知道 自銅鏡誕生4000多年以來,工藝水平最優(yōu)秀的是戰(zhàn)國、兩漢、隋唐時期的青銅鏡。 隋唐是銅鏡發(fā)展史的又一高峰。這一時期,銅鏡的材質(zhì)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在銅的合金中加大了錫、鉛等金屬成份,做出的鏡子銀光閃閃,非常亮眼,既美觀又實用。這就意味著,這個時候開始,古人終于可以照上比較清楚的鏡子了。 唐代銅鏡哪家強?答案當然是海獸葡萄紋鏡。在唐初期,銅鏡的紋飾以海獸為主。在這里還要科普一個冷知識:古代說的“海獸”,其實是古代的獅子,古人稱“狻猊(suān ní)”。據(jù)聞西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后,獅子等動物相繼引進中國內(nèi)陸,供貴族享樂。 ▲ 唐 海獸銅紋鏡 在古代,葡萄蔓延的枝條和豐碩的果實象征著富貴常青,多為吉祥的寓意。因此“海獸葡萄鏡”又被常被作為禮品贈送,無論質(zhì)量與數(shù)量都居首位。雖然海獸葡萄鏡在唐代數(shù)量較多,使用廣泛,也不是所有人家都有。只有一定地位的大戶人家或者官宦人家才能使用。 真正的海獸葡萄紋鏡,今天就讓大家一飽眼福。下方這位最閃亮的“明星展品”——唐代海獸葡萄鏡,大家它猜猜幾歲?雖然已時隔千年,但通過三維數(shù)字化技術,我們還能鑒賞到它背面的花紋繁縟。除了飾有外來物種葡萄、海獸,其中還穿插著鳥雀、蜂蝶、花草等圖案,十分精美華麗。 點擊下圖,解鎖來自唐代的海獸葡萄紋鏡 ![]() ▲ 唐代海獸葡萄紋鏡3D文物展示 | 洛陽博物館 03 冷知識3:漢代鏡子竟然要“打假”? 古人也有維權(quán)意識 到了漢代,大量的銅鏡流通到中亞、東亞和東南亞等地。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國銅鏡的紋飾也開始有了異域風情。 隨著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以及東漢時期班超等人在西域地區(qū)的經(jīng)營,大量的漢朝物產(chǎn)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中亞、西亞等地。因為“漢鏡”太受歡迎,漢朝境外就有模仿其鏡紋飾制作的山寨版“仿漢鏡”。之前還有學者在中亞地區(qū)24個地點都發(fā)現(xiàn)了“山寨”鏡子,數(shù)量竟達46件之高。 為了“打假”,銅鏡鑄造商還會使用大量“商標”的鏡銘,看來在競爭氛圍濃烈的鏡坊市場上,聰明的古代商人也開始有了強烈的“打假”意識。 ![]() ▲ 漢代“長宜子孫”連弧紋銅鏡 除外,人們還發(fā)現(xiàn)漢代銅鏡一個最大的特點:漢代朝廷喜歡用銅鏡宣傳國家概念,且含有大量銘文,這對研究漢朝歷史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如今出土的漢代鏡子中,很多銘文都鐫刻有“中國”二字。 由于漢代神仙思想的流行,“東王公西王母”等道教神話人物一直是這個時候的高頻題材。這又是什么“神仙”鏡子?指的就是下面這一位嘉賓吧! 東王公王母車馬畫像銅鏡 ![]() ▲東漢東王公王母車馬畫像銅鏡 3D文物展示 | 洛陽博物館 04 冷知識4:每天幫人磨鏡子 竟然是古代最Fashion的職業(yè)... 由于銅容易與空氣發(fā)生反應,銅鏡容易生銹,因此需要常磨才能照影。在古代,銅鏡要經(jīng)常“護理”,每星期都要打磨一次。 古人是如何提亮銅鏡的?聰明的古人們經(jīng)過不斷探索,用道家丹藥鑄造出一種“磨鏡藥”:用濕粘布蘸取該藥,不停地擦拭鏡面,使鏡面逐漸變得光滑。在明代劉基所著《多能鄙事》中,對使用的材料還有具體記載:“制作磨鏡藥需要白礬、水銀、白鐵、鹿角灰”。 但是上面所需的材料又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找到,于是就形成了一個新的職業(yè)——磨鏡工。在《聊齋志異·神女》記錄中,就曾出現(xiàn)幫忙“磨鏡”的小姐姐。 ![]() 磨鏡工招攬生意的方法,類似今日南方的磨剪客,將兩塊鐵片扣在一起,叮當作響。而這兩塊鐵片的名稱也很有意思,叫“驚閨”,驚擾閨閣之意。在唐傳奇小說里,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銅鏡養(yǎng)護為職業(yè)的磨鏡人。 “摩擦摩擦,在這光滑的鏡子上摩擦!”在古代,深閨大宅中的美女們只要聽到外面“磨刀…磨剪…磨鏡咯~~”的叫喊時,就可以拿著小鏡子出來讓磨鏡人打磨了。 ![]()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清代《磨鏡圖》 05 冷知識5:博物館銅鏡為什么只展示背面? 為何博物館展出的古代銅鏡,都是背面朝外?由于博物館的鏡子多不愿以“正臉示人”,有網(wǎng)友揣測是因為古鏡照人會對人有不利的影響,但事實并非如此。 上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銅,經(jīng)過歲月的打磨,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就是平平的一塊帶有銅綠的金屬片,沒有太大價值。所以真正的原因也很簡單,古銅鏡正面的展示價值一般不高。 ![]() 同時,古銅鏡的核心技藝和價值體現(xiàn)在其背面,因為古鏡的背面都有繁雜的花紋和裝飾,涉及到鑄造工藝、圖案、歷史情況等等,我們不僅可以從鑄造工藝上推測當時的生產(chǎn)科技水平、了解古人對材料的運用,還能根據(jù)上面的圖案推測當時的社會情況和人們的生活場景,了解歷史的真正面目。 直到今天,人們已經(jīng)不再使用銅鏡,更多是采用采光更好的玻璃鏡。不過在歷朝歷代的墓葬以及名家的收藏中,都能見到銅鏡的影子,這些銅鏡歷經(jīng)歲月流傳了下來,可以說能為人們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