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注:本文圖片均來自臺北故宮官網(wǎng) 我一向最關(guān)注臺北故宮的書畫展覽,一方面這里的藏品舉世無雙,另一方面臺北故宮的學者在策劃展覽上在學術(shù)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跟浙江博物館是黃賓虹先生作品最重要的收藏地一樣,臺北故宮是收藏張大千作品最多也最精的地方。展覽從張大千留存的3萬余件作品中,精心挑選了173件文物。 臺北故宮通過八個部分,全面展示張大千從敦煌臨摹開始,到摹古創(chuàng)新,最后在臺灣終老的傳奇人生。 
 (一)大千師友 先看看他的兩位老師——曾熙和李瑞清的書法吧~ 《楷書石門銘》曾熙 《楷書五言聯(lián)》李瑞清 在張大千一生中,對其影響最深的老師當屬曾熙、李瑞清。這兩位老師帶他走上當時的名流社會,同時還叫他的藝術(shù)走上正統(tǒng)的道路。啟蒙老師的作用可見一斑啦。 張大千談到兩位恩師對他的影響時,曾經(jīng)說到:“對老師來說,哪里敢說是影響,簡直是受益甚多呀!” 《張大千行書五言聯(lián)》 張大千的書法在兩位老師的基礎(chǔ)上可謂多了用筆以及章法上的變化。 李瑞清《無量壽》軸 摩耶精舍舊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作于1919年,李瑞清的題款記述大千極喜愛自己的畫,經(jīng)常從廢紙中找來裝裱,故為《臨龍門造像記》并配佛像贈之。 曾熙/民國 眉壽無疆 軸 110.4x80.4cm 1927年曾熙作此畫為大千母親祝壽。大千事奉母親至為孝順,對于老師曾熙也是極為尊敬,故此梅畫雖然逸筆草草,對大千確是具有不同意義,此畫后來就與摩耶精舍一同捐給臺北故宮博物院。 師友之外,家學自然是張大千成為藝術(shù)大家的另一重要原因。 張大千母親也會畫畫,以下就是她的畫作: 民國 曾友貞《耄耋圖》摩耶精舍舊藏 軸 70.6x37.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千母親罕見傳世作品。1982年,李葉霜持《耄耋圖》圖片請大千鑒識,大千當下淚水奪眶而出,馬上托人四處打聽下落。來年好友沈葦窗才在香港尋獲此畫,無奈大千剛過世,便依其心愿掛置于摩耶精舍中。 民國 張大千 萱花 鏡框 60x45cm 臺北歷史博物館寄存 張大千自幼隨母親習畫,大千常常自畫萱花、白貍貓,借以思念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此畫作于1965年,為其沒骨花卉的另一種表現(xiàn)。 家人中對張大千影響最大的是當時的上海大畫家張善孖,正是因著他的原因,張大千的藝術(shù)道路起點完全不同。 張善孖 《草澤巨虎》 軸 137.4x6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二)大千摹古 ——曾經(jīng)讓當時少帥張學良吃了不少虧,不曾想竟然因禍得福了 當時張學良喜歡石濤的畫,收了不少,不曾想買的畫經(jīng)過專家一看居然是假話,后來知道是張大千的仿作。而張大千聽到張學良誤買了自己臨摹之畫這件事后非常緊張,他想不到自己的臨摹竟能瞞過聲名蓋世的張學良。正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一份考究的請柬送到了他的面前,張學良邀請他參加大型宴會。張大千思慮再三,決定硬著頭皮前往赴約。他原以為張學良會借機向他發(fā)難,想不到張學良對他十分客氣,宴會快結(jié)束時,張學良熱情地向應(yīng)邀的名流和黨、政、軍要人介紹說:“諸位,這位就是仿石濤畫的專家,鼎鼎大名的張大千先生。在我收藏的古畫中,就有不少是他的杰作?!睆埓笄Т舜胃把绶堑珱]有受到責難,反而名聲大揚。張大千對張學良如此寬大的胸襟深為嘆服,從此,兩人聯(lián)誼交往,情愈深厚。 民國 《張大千仿沈周蜀葵圖》 軸 134x37cm 
 張大千 《猿》 軸 151x65cm 本幅作于1935年,自言仿北宋畫猿名家易元吉作品,又因曾見十八世紀揚州畫家華喦有類似之圖,而錄華氏題畫之詩于其上。 
 張大千 巫山云雨圖 軸 151x65cm 
 董源/五代 江堤晚景 國寶 軸 179.5x116.5cm 大風堂遺贈 本幅青綠設(shè)色,山石以披麻皴畫成,或為十四世紀作品。 張大千于1938年在北京初見此畫,后于1946年初獲藏;終其一生,未嘗割愛。欣喜之余,遍求當時名公如溥儒、謝稚柳、龐萊臣、吳湖帆與葉公綽等人題識。曾臨寫圖中老樹不下三十余次,存世至少有三幅全圖臨本。大千畫里如魚鱗般的水紋筆法,乃自此幅化來,影響大千甚巨。 
 張大千 畫華陽仙館 軸 148x71.4cm 本幅作于1949年。遠景左側(cè)所出現(xiàn)的遠山漁舟,與畫中水紋,俱可于董源《江堤晚景》中尋。 
 《張大千仿巨然夏山圖》148x71.5cm 
 倪瓚/元 《松林亭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大千《畫松林亭子》軸 1962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大千一生“摹古”,從五代到明清的名家作品幾乎都有涉及。他的水平這么高也是可以想見的了。 (三)大千與敦煌 敦煌成就了張大千,張大千靠著西進“敦煌”成為了一段時間內(nèi)東方繪畫的旗幟。 張大千臨摹壁畫的原則是要一點不差地描繪,絕對不能參滲入自己的思想,這是他一再告知門生們的工作信條。臨摹的每幅壁畫,他都要題記色彩尺寸,全部求真。當然這種機械化的復(fù)制到底是藝術(shù)的進步還是倒退現(xiàn)在還在爭論。不過從臺北故宮的介紹網(wǎng)頁上來看,的確是精美無比。 
 
 《摹敦煌莫高窟第二五七窟北魏須摩提女請佛因緣》 卷 62x591.7cm 大千于1943年摹其后半段,雖未完成,已能準確掌握原作的造型和風采。他又嘗試復(fù)原各種紅、赭色系,搭配青、綠、白等色,再現(xiàn)原作鮮明、生動的氣氛。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初唐藻井》 軸 64.6x65.1cm 
 張大千 《摹敦煌莫高窟盛唐藻井》 軸 68x67cm 
 《摹敦煌西千佛洞第十一窟釋迦說法圖》 張大千/張心德 軸 119.7x96.9cm 張大千臨摹壁畫的原則是要一點不差地描繪,絕對不能參滲入自己的思想,這是他一再告知門生們的工作信條。臨摹的每幅壁畫,他都要題記色彩尺寸,全部求真。當然這種機械化的復(fù)制到底是藝術(shù)的進步還是倒退現(xiàn)在還在爭論。不過從臺北故宮的藏畫上來看,的確是精美無比。 (四)大千自運 
 《柳蔭獨釣》 45x37.8cm 
 
 
 張大千《大千狂涂冊》其中三 冊頁 23.8x35.8cm 臺北歷史博物館寄存 
 張大千 《以寫我憂》之一 冊頁 42.1x59.8cm 臺北歷史博物館寄存 
 張大千 《畫八德園景》 軸 173.3x94cm 因為造八德園,張大千在搬石頭的時候,不小心使眼睛的微血管破裂,隨后又患了糖尿病,他的一只眼睛就壞了,從那之后,他開始戴著一邊是黑色的眼鏡創(chuàng)作,只是作品不再像之前那么精工細作。1957年,張大千赴巴黎舉行個展,在那里,他見到了畢加索,并受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的影響,作品風格大變,發(fā)展出了潑墨、潑彩等技法,不知道是國畫之幸還是怎么樣了?。。?/span> 
 張大千 《山高水長》 軸 張群捐贈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大千巨作 張大千的巨幅作品在國畫家中也是有名的存在了,是不是小畫彰顯不了他的大心臟呢? 
 張大千《墨荷四聯(lián)屏》軸 359.6 x 148.6cmx 4 臺北歷史博物館寄存 此聯(lián)屏于1945年在成都昭覺寺作。時大千剛受敦煌洗禮,激起創(chuàng)造偉大藝術(shù)之心,遂以五尺身高伏地作丈二巨幅。自題“以大滌子寫此”,指學石濤用淡墨畫花瓣,濃墨勾瓣尖。 
 張大千 《瑞士瓦浪湖》 卷 30.6x129.2cm 臺北歷史博物館寄存 不僅如此,張大千還創(chuàng)作了《墨荷四聯(lián)屏》、《瑞士瓦浪湖》、《集黃山谷辛稼軒聯(lián)》等巨幅佳作。這次展覽沒有見到張大千的《廬山圖》。手機里我們一同觀看哈。 
 (六)大千自畫像 張大千是近代最喜歡替自己寫像的畫家,據(jù)張大千研究學者傅申估計,其畢生所創(chuàng)作的自畫像不下百幅。此次展覽共展出十件,其中《我與我的小猴兒》畫的是張大千與他最鐘愛的黑猿,《五十九歲自畫像》中的張大千是一個正在展卷閱讀的古代高士,《乞食圖》又將自己裝扮成托缽化緣的乞丐,《鍾馗》中張大千把自己化身為宗教神祇。 
 張大千《大千狂涂冊》其中三 冊頁 23.8x35.8cm 臺北歷史博物館寄存 
 張大千 《乞食圖》 軸 135.9x69.1cm 蔣復(fù)璁捐贈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自畫像最為奇特,《大千居士自寫乞食圖》中,張大千右手拖著一根竹筇(俗稱討飯棍),左手托著一只破缽(又稱要飯碗),作求乞狀。 自古以來,誰會將自己畫成乞丐?張大千在此之前也從未這樣畫過。1972年,剛從巴西遷居美國的張大千,又開始修建自己的新園子“環(huán)蓽庵”,花錢大手大腳的他又沒錢了,沒辦法,只能多辦畫展。因此他才創(chuàng)作了這件作品,把自己的賣畫生涯比作“乞食生涯”。 
 張大千 《鐘馗》 軸 93.5x4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大千以鐘馗作自畫像畫得最多,《鍾馗》是張大千在1947年端午節(jié)為好友陳定山創(chuàng)作的。畫中人作鐘馗扮相,頭戴烏紗帽,雙手握劍,滿臉的絡(luò)腮胡,分明就是大千本人的側(cè)寫。 
 張大千 《五十九歲自畫像》軸 133.5x4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七)大千與臺灣 張大千在美國“環(huán)蓽庵”住了不到六年,因年老思念家鄉(xiāng),加上好友相邀,便決定定居臺灣。1977年,他開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面,建造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站 “摩耶精舍”。摩耶一詞來自佛教典故,相傳,摩耶是釋迦牟尼的母親,據(jù)說有三千大千世界在腹中,正因此張大千把自己的住所取名“摩耶精舍”。 因為是自己最后的家,張大千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進行設(shè)計,庭院里每一塊石頭的擺放、每一棵樹的栽種、每一株花的位置,都是自己決定的。 園林建好后,張大千常常在這里創(chuàng)作,每每創(chuàng)作完成,喜歡熱鬧的他總會喊一些朋友過來,聊天、喝茶、作畫,然后再品嘗大千親自研究圈定的菜肴?!短K花攬勝》《阿里山曉望》描繪的是臺灣的迷人風光。此外,張大千對臺灣的菠蘿紙也特別喜愛,例如《致張繼正夫人菠蘿紙函》中,他提及菠蘿紙勝過宣紙,謝稚柳在試用后也認為可比乾隆內(nèi)府紙。據(jù)張豐吉回憶,大千曾向他訂制了五六批紙,共約數(shù)千張。菠蘿紙較宣紙更潔白堅韌,墨韻層次豐富,且不易發(fā)黃,深受臺灣藝文界喜愛。 
 國民黨黨史委員會捐贈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張大千 《阿里山曉云》37.5x45cm 臺北歷史博物館藏 (八)大千自用印 作為書畫大家,大千一生擁有大量自用印,展覽最后一部分展示的就是大千攜至臺灣的自用印。這些印章均由徐雯波女士捐贈,其中有幾方為大千親自操刀,畫面極富新意,其余印章多數(shù)出自當代著名篆刻家之手。早期用印中,趙叔儒兩位高徒方介堪與陳巨來所刻最多,大千經(jīng)常委托他們刻制相同印文的印章。離開大陸之后,大千開始使用臺靜農(nóng)、王壯為、曾紹杰等篆刻家的印。 
 方介堪“張爰私印”牙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方介堪是中國美術(shù)學院書法專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朱文印工整秀雅,是許多后來人刻章的模范。 
 張大千“一切惟心造”石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陳巨來“大千居士”牙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方印章是大千十分喜歡的一方,也是其書畫中最為常見的印章。陳巨來的刻章水平在當時也是一方翹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