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拳學習和應用中強調(diào)絲毫不用拙力, 著重運用內(nèi)勁。 內(nèi)勁者何? 即通過盤架子與推手練成之活力。 力與勁不可截然劃分,但有區(qū)別。 概括言之, 力方而勁圓,力滯而勁暢, 力遲而勁速,力散而勁聚, 力浮而勁沉,力鈍而勁銳; 直力顯而橫力隱,虛力剛而實力柔。 通過太極武術(shù)練就之力為勁。 太極用勁,靈捷無形,手到勁發(fā), 未中之先無勁,既中之后無勁, 只在中敵之剎那發(fā)勁,疾如閃電, 一一發(fā)便收,效氣凝神,毫不費力。 正確用勁為太極技擊關(guān)鍵。 現(xiàn)將太極拳主要內(nèi)勁分述如下: 1、沾粘勁: 為最必須之基本內(nèi)勁,主守,即不丟之勁。沾粘即粘貼之意,把敵粘住之勁。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浮我隨,敵沉我松。初練推手時,臂部知覺不靈,有如木棍,須由老師引領,俗稱“喂勁”,如慈母之喂食,日久感覺漸趨靈敏,由手臂而肩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膚,均能粘住敵身,仿佛嬰孩之由接受喂食而能自動地精確進食一般。沾粘勁為入門初步,此勁未通,不足言任何其他之內(nèi)勁。 2、 聽勁: 此之云聽,并非用耳,乃指以皮膚之觸覺去感知敵勁。為此,非先掌握沾粘勁將敵緊緊吸住不可。能沾粘,才能聽;能聽,才能懂敵勁之變化。聽勁之關(guān)鍵在于松腰腿,斂氣凝神,做到松、柔、沉、靜、穩(wěn),否則即無從準確聽敵之勁。 3、懂勁: 王宗岳《太極拳論》云:“懂勁后,愈練愈精。”可見懂勁于技擊之極端重要。聽勁準確,才能懂勁。若不懂勁,易犯頂、偏、丟、抗等病;若似懂而非全懂,又易犯斷、結(jié)、俯、仰等病。真正懂勁后,能量敵之勁,由尺而寸而分而毫,于是而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讓,就去即升,隨敵變化,不著形相,無往不宜,與百家所稱“不必顧盼擬合,信手而應,縱橫前后,悉逢肯綮”之意相同。 4、走勁: 沾粘勁講究不丟,走勁則意在不頂,即走避敵力,不與相抗。(我感某一部位受力,該部位立即變虛。如遇偏重,則偏松之,遇雙重則偏沉之,務求瀉去敵力,不稍抵抗,使對方處處落空,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沓”即此。初時非遇大勁不走,是則尚有抵抗之意,非真正懂勁后之走勁。走勁之樞紐,與太極拳各種內(nèi)勁之樞紐一樣,全在腰腿穩(wěn)實、動轉(zhuǎn)靈活,故腰腿勁最關(guān)重要。
5、化勁: 不丟不頂,始能言化?;瘎胖许毬院飫牛瑱C樞在腰而不在手、肩,否則與外家拳之挑格無異。其要點在我順人背,須有往復褶疊和進退轉(zhuǎn)換,使敵無由知我勁路,從而達到使對方處于背勢的境地。不可化盡,化盡則我之沾粘勁易斷;又不可過早或過遲,早則無所化,遲則敵勁已著,化亦無益。運用化勁最恰當?shù)臅r機是敵勁將出而未全出、將至而未全至之際?;脛?,發(fā)之才有力。隨化隨發(fā),守即是攻,方得化之真諦,否則,徒化不發(fā),何由勝敵? 6、引勁: 此勁在化、拿之間。敵不動,我用虛招將其勁引出,敵已動,我以沾粘勁引其就我之范圍?!短珮O拳論》 云:“進之則愈長, 退之則愈促?!睌诚蛭夜恚乙L,則發(fā)之愈得勢。關(guān)鍵在于將敵勁化至將盡未盡,處于極度背勢。又引勁非僅手引,仍以腰腿為主,方為,得力。 7、拿勁: 拿在發(fā)先,拿準確,發(fā)勁才能中的。所謂拿勁,即使敵勁中斷而發(fā)“呆頓”。須動作輕靈,否則易為人覺而被化;-重在拿敵之腕、肘,肩等活節(jié)。自身須保持重心穩(wěn)定,與敵貼近才能實施拿勁,故有“拿人不過膝”之稱。此與外家拳技法之與敵脫離見長者適相反。雙手拿人,如秤之衡物,重則秤錘外移,輕則內(nèi)移,務使高低輕重相等,勿失其衡。拿勁之樞紐亦在腰腿,注意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斂氣凝神。藝高者拿敵,無論何處,一索即得,被拿者身不自主,隨其所欲,即所謂“入筍”。
8、發(fā)勁: 為太極技擊中攻敵之內(nèi)勁,種類甚多,如藏勁、長勁、鉆勁、寸勁、分勁、冷勁、斷勁、抖跳勁等是。技擊勝敵,非徒恃守,化敵之勁,難能手手化凈,若不能發(fā),則終必為敵所乘,此言掌握發(fā)勁之極端重要。功之深者,“ 出手見紅”,意為出手使敵立仆,以免勞神費力。發(fā)勁須制敵之“根”。人之全身,足為根,身為枝,頭為葉; 人之上部,肩為根,肘為枝,手為葉; 人之下部,腿為根,膝為枝,足為葉。拿人發(fā)人,先制其根,是“擒賊先擒王”的戰(zhàn)略,取勝的關(guān)鍵。發(fā)勁必須審明機勢方向、時間,三者不可缺一。機勢,即我順人背、對方重心偏離之頃。方向,即無論上下左右正隅,均須隨敵背向發(fā)勁。時間,即對方舊勁已完、新勁未生之際,最為確當。三者俱全,發(fā)人如彈丸,無往不利。“發(fā)勁如放箭”,曲中求直,直達肢端。此時發(fā)者自覺并未用勁,而受者愈覺其力猛;反之,我愈覺用勁,受者反不覺其猛。其原因即同一發(fā)勁,前者暢達而后者有停滯。因此,發(fā)勁時須斂氣凝神,坐腰松胯,如槍彈之出膛,氣貼脊背,而貫之于肢體,目注對方,勿存疑慮之心,意欲發(fā)之于遠。如此發(fā)勁,方得太極發(fā)勁之妙諦。
9、借勁: 為上剩之發(fā)勁,其特點為不煩引拿,只含少許化勁,隨到隨發(fā),不假思索,乘人之勢,借人之力,疾如閃電,敵來亦去,不來亦去,且敵力愈大,其受挫亦愈重?!盃縿铀膬蓳芮Ы铩敝瓌t,于借勁中體現(xiàn)最顯。功之深者,敵任何部位之勁均可借,我任何部位之勁均可發(fā)。借勁之發(fā)人務須腰腿一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以意氣發(fā)之。借勁之時機尤為重要,須在敵勁將出而未全出,或?qū)⒌蕉慈降囊粍x那。過早則敵勁未出,無由假借;過遲則敵勁已著,借又何及?
10、開勁: 為化開、開展之勁,以誘敵深入;開達適當時機即發(fā)勁,否則已勁斷而失其用。適當時機指我順人背之際。運用開勁是欲取姑予、以退為進的戰(zhàn)略。運勁重在腰腿,輔以手臂。若僅用手臂勁,是為硬開,呆而且鈍,非太極之技法。
11、合勁: 與開勁相反,敵來則開,敵去即合。開為陽,合為陰,一明一陽之為道,是哲理于拳理之妙用。開勁方而合勁圓,有緊湊之意。須用腰腿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氣粘脊背,如是方能將周身之氣,凝聚一處,發(fā)敵之焦點,而收無堅不摧之效。氣合則凝,勁合則剛,合勁之用在此。
12、提勁: 提上拔高之勁,即用沾粘勁拔敵之根,使失重心。提之方法全在腰腿,非用手提,手提則重且笨,易被人覺。樁步須穩(wěn),丹田氣松,上步進身,用腰腿勁向上沾握,于方向、距離、身法、步法,處處與對方湊合,方能奏效。提之得勢,加以后引,則無論何勁,皆可發(fā)擊?!耙M落空合即出”,其意即此。
13、沉勁: 為極猛之發(fā)勁,如拍球然,為使球騰起,必先下拍,拍之愈急,騰之愈高,用以擊敵,可使之騰空躍出。沉勁與重不同,其勁活而似松非松、似緊非緊。初學者對于沉、重、輕、浮最須辯清。雙重為病,蓋因填實而致氣閉力呆;雙沉不為病,以其活潑能變。雙浮為病,因其飄渺;雙輕不為病,因其自然輕靈。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則為病,蓋因前者有著落,勁不出方圓,后者以其偏,故失去著落,勁亦失其方圓。半沉半浮失于不及,偏浮偏沉則又失于太過。半重偏重病在滯而不進,半輕偏輕病在靈而不圓,半沉向沉病在虛而不實,半浮偏浮病在芒而不圓。雙輕不進于浮,是為輕靈;雙沉不進于重,是為高虛:此二者為最佳。果能深體此意,則沉勁之妙用始得。
14、掤勁: 掤勁在推手中甚為重要,無論左旋右轉(zhuǎn)、前進后退,此勁均不可丟。此勁有如打足氣之輪胎,渾元一氣,不可太癟,亦不可太足,癟則無掤勁,太足則己之重心易失過。需用腰腿勁,前臂旋轉(zhuǎn)滾動,使敵力轉(zhuǎn)向斜方而不能攻入,此為防守。若欲發(fā)敵,須先往后向出而重心偏,再借其勁而掤之。掤之地點,以人活節(jié)或拗處為佳,蓋使不易滑脫,掤至適當時機,亟須發(fā)勁進擊,否則徒勞往返,雖掤何益?
15、捋勁: 是在不失掤勁基礎上將敵勁后引及作橫向運動,使敵重心前仆,跌向我身之后方。敵用擠勁攻我時,或敵防我發(fā)勁而致后跌、預使重心前傾時,我均可乘其勢而引之捋之,則敵之攻勢或計謀仍歸于無用。捋之初,我之腰腿應略上升,捋至胸前,人背我順之時,乃轉(zhuǎn)動腰部而捋發(fā)之,順應敵勁方向,略施旁提之力,方能手到功成。
16、擠勁: 以前臂擠擊人身,有壓迫之意,用補掤勁之不足,將敵擠住,使失運化余地。擠勁可用于敵捋我之時,須故意使彼捋足,然后我變擠擠之,擠勁才足。擠法之關(guān)鍵在于腿部前弓和腰部發(fā)勁,兩者須同時進行,姿勢須圓滿,勿生棱角。
17、按勁: 單手或雙手下按,并向己身后方牽引,是為按勁。其動作為一由前往后之立圓,手足相應,順步順勢,使對方有雙足離地之感,此時即向橫斜方引勁。我須頂懸身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坐腰松胯,收住尾閭,用腰腿之勁。按勁之施不可太速,太速則易被敵借勁;忌上身前仆,前仆則易被敵捋出。按勁中亦分長勁、截勁、沉勁等,要在學者熟練后而隨機應用之。
18、采勁: 兩手一勁前推、一勁后拉,或一上一下用勁,如采花摘果之態(tài),是推手中擒拿法之基礎。多施于敵之腕、肘部及敵重心前仆時。先下沉使對方有反抗之意,隨即吃準力點,猛然采下,發(fā)勁干凈利落。采人只采一邊,方可使敵重心偏于一方;如采兩邊,則反被敵借勁而不失重心。采勁須用腰腿勁,加以意氣,是為至要。
19、挒勁: 用于我勢背之時,與捋勁成相反方向。敵使我勢背后仰,我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挒勁使己勢轉(zhuǎn)順,敵勢轉(zhuǎn)背而后仰。其法以一手按敵臂,另手以手背反挒敵之領際,即可使之后仰傾跌。施挒勁時與敵距離須貼近,并須重用腰腿勁,方能奏效。我連消帶打旋轉(zhuǎn)挒出,敵亦隨之旋轉(zhuǎn)跌出。用時尤須防我之內(nèi)門,以免敵之乘隙而入。
20、肘勁: 以肘擊敵之勁,其勢甚猛,用于與敵貼近,用手不得勢之際,直攻敵心窩部。發(fā)此勁時最應與膝相合,用腰腿之勁加以意氣,己身要正直,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閭收住,陰陽上下,虛實分清。若舍此要領,用之不得其法,則反被敵借勢,切須慎之。
21、靠勁: 以軀體之某一部,用抖勁發(fā)放稱靠勁。用于我之一臂被封,另臂不及援救之時,即順理順章地用靠法。用靠比用肘時與敵貼更近,故有“七寸靠”之名??糠ǔ缈客猓?、腹、背、胯、臀均可用靠法,應注意身法、步法,即肩與胯合,順步須插入敵之襠內(nèi),成丁字形,方能得勢;用肩靠人時,另手須護于施靠側(cè)手臂肘彎處,以相策應,而防不測。
22、長勁: 為柔慢、伸長之勁,周身各部均可用之。于引拿之后,將已勁漸漸伸長,發(fā)于敵身焦點上,倘其后化至不能再化,勢必騰出,如遇敵勁阻撓,則我之勁須繞曲漸進,勿丟勿頂,如用線穿一九曲珠,須隨其彎曲,以功勁穿之。此勁常與下述之截勁相補充。先截后長,則敵先倒退后騰出;先長后截,則對方先騰出后倒退。這是因為,我先后所發(fā)之勁均蓄于敵身,先入后出,后入先出,猶如旋緊之彈簧,非至完全松弛不已。
23、截勁: 此為剛勁;與長勁一樣,周身各部可發(fā)此勁。其運用之法,即在引人落空、將知而不能變化之際,我以此勁對其中心發(fā)之,發(fā)出時有弧線形、直線形兩種,隨勢應用,亦以腰腿勁加意氣發(fā)之。此勁勢速而促,故被擊之人跌勢亦猛。
24、鉆勁: 又名入勁,發(fā)時如鉆之入木,旋轉(zhuǎn)而出,其勁勇猛,可破敵之內(nèi)功,傷其臟腑。多用指或拳發(fā)之,于觸及敵皮膚時發(fā)出,須含胸拔背、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全以意氣發(fā)出。形意拳中崩拳之發(fā)勁,與此頗相似。
25、凌空勁: 此勁系精神作用,藝高者口中一哈,對方即雙足離地而后退;但被發(fā)者必先明沾粘等勁,故聞哈聲即生感覺而后退。日本武術(shù)中之“氣合術(shù)”多采用此法,臨敵時大喝一聲,對敵手起鎮(zhèn)懾作用。在太極技擊中,哼哈二氣之運用,有幫助蓄勁、吐勁之功用。若脫離精神、物質(zhì)而言凌空擊人,則事屬玄虛,不合科學。 本篇所述,基于楊式太極。他派太極,技法各具特點,但原理基本相同,學者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故不贅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