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藍(lán)字 關(guān)注我們 圖文丨管蘇清 宜春銅鼓月形灣,深藏山坳的一個小山村,地處湘贛邊界,在羅霄山脈中極不起眼。1927年9月8日,一位自稱張姓的年輕人,被民團作為嫌疑分子抓住,正押往銅鼓縣城。那時候國民黨白色恐怖籠罩天下,無數(shù)的共產(chǎn)黨人還有嫌疑分子被槍斃。 敵不知這年輕人的真實身份,他叫毛澤東。途中,毛澤東急中生智,從衣袋里拿出幾塊銀圓,對團防隊員說:“老總,我是一個小生意人,這里有點小意思,給兄弟打點酒喝?!蹦菆F防隊員見到銀圓眼放光,趕緊用眼示意他往山上跑。毛澤東放下銀圓,拔腿如風(fēng)而去。 見人已入樹林,團丁大喊:“站住,往哪里跑?”并和其他團丁追了上去。毛澤東見山澗一個拐彎處有一條小水溝,便跳進(jìn)溝中,用茅草、灌木蓋住自己。幾個團丁草草搜了一會兒,見沒人,便下山向長官交差去了。斯諾后來于延安采訪毛澤東,寫《西行漫記》時有生動的敘述。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沒有黑暗的時刻,中國革命史出了驚險插曲,毛澤東亦出了口長氣。其實當(dāng)時他肩負(fù)重任,正按照黨中央的決定,在湘贛邊領(lǐng)導(dǎo)秋收起義,而且秋收起義就在9月9日舉行。1938年出版的《毛澤東自傳》中有言:毛澤東見敵人走遠(yuǎn)了,才從水溝里爬了出來。他沒有到過銅鼓,不知道去縣城的路,只得慢慢走下山。遇到一個打柴的農(nóng)民,毛澤東向他問路,那農(nóng)民說“這就是銅鼓的地界了,叫月形灣”。 這就是毛澤東“腳踏兩省地、四元定乾坤”的佳話,也是毛澤東唯一一次“生死逃亡”。脫險后毛澤東以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份,正式宣布駐銅鼓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立即舉行秋收起義。 部隊從銅鼓出發(fā)攻克瀏陽白沙、東門后,由于敵強我弱,力量懸殊,加上一團在平江長壽街失利,右路失去配合,起義遇到挫折。毛澤東果斷地率領(lǐng)部隊避開敵主力,于9月15日回師銅鼓,等候一團前來會師。 每天在油燈下工作到深夜,在等候一團趕來的三天時間,毛澤東思想馳騁,“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quán),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思想在此基本形成。揮毫豪寫下《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nóng)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飶]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jìn)。地主重重壓迫,農(nóng)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1928年4月28日,朱德與毛澤東帶領(lǐng)兩支起義部隊,在羅霄山脈中部的井岡山會師,從此改寫了中國革命的格局。 宜春自古是福地,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堂邑侯陳嬰奉命來此筑城立治,因“城側(cè)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故名宜春。唐代韓愈寫下了“莫以宜春遠(yuǎn),江山多勝游”的詩句;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發(fā)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的感嘆。宜春博物館藏品豐富,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曾出土三件國之重器,其中一件就是徐偃王爐盤,造型碩大,精美之極,盤中央有銘文“雁君之孫、徐令尹、者指荊、擇其古金、自作爐盤”。其意為:徐偃王之孫當(dāng)時任地方行政長官,選擇最好的銅料制作成這件王室用的爐盤。它可用于冬天取暖或煎烤食物。對此盤我情有獨鐘,自認(rèn)為是最美的青銅器之一,真是不虛此行! 到宜春不去溫湯鎮(zhèn)小住幾日,會留下遺憾。小鎮(zhèn)處處涌溫泉,源流四季不絕,不含硫磺氣,水質(zhì)無色無味,口感甜純,富含硒,偏硅酸,對人體有益的微量礦元素,可與法國著名的埃克斯礦泉相媲美。逛逛古井泉街,攀爬明月山,愜意無限。人如走累了,泡個溫泉,元氣恢復(fù)快,腳底生風(fēng),第二天又可登山觀景去。 下次有空,一家人同游此福地,豈不美哉!想想后半生,最幸福的時光莫過于: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慢煮生活,歲月深深。 責(zé)任編輯:財寶哥 文字撰寫:管蘇清 圖片來源:網(wǎng) 絡(luò) 期刊總數(shù):727期 精彩回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