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鄲市博物館現(xiàn)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一批河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和河北省志愿者實踐基地。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前身為成立于1968年的“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邯鄲展覽館”。 邯鄲市博物館新館始建于2008年,建筑總面積30679平方米,展廳面積15000余平方米,館藏文物數(shù)萬件,其中新石器時代早期磁山文化遺址文物、先商文物、先秦兩漢趙國文物、邯鄲境內佛造像、各個時期磁州窯精品文物等最具特色。一樓中央大廳三面墻壁還鑲嵌有“磁山之光”、“胡服騎射”、“建安風骨”三幅鍛銅壁畫,面積為210平方米,集中反映了邯鄲歷史文化的三個重要時期,是目前國內室內鍛銅壁畫之最,榮獲2002年河北省文藝振興獎。大廳中央還置有一組以趙王陵出土的青銅馬為原型而創(chuàng)作的青銅馬群雕,氣勢恢弘,重點突出了光輝燦爛的趙文化精神。 新館遷建以來,邯鄲市博物館秉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服務邯鄲民眾”的理念,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深入研究發(fā)掘優(yōu)質文物資源,不斷豐富展陳內容,進一步增強博物館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想方設法讓文物“活”起來,盡心溝通創(chuàng)新服務橋梁,努力成為民眾真正的“兩堂一園”——“藝術的殿堂”、“學習的課堂”和“休閑的樂園”,努力提升廣大觀眾的體驗、參與感和獲得感。 了解成語故事,體驗皮影樂趣 背景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邯鄲文化資源豐富,當?shù)赜^眾尤其兒童有極強的學習需求,但是歷史久遠、枯燥難學,再加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少,使用范圍小,學習機會非常少。如何以一種活潑、有趣的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在輕松、愉悅和好玩的情境下,既能學習文化知識,又能提升動手和操作能力,還能培養(yǎng)提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意識呢?基于此,我們策劃實施了這項活動,并在觀眾的反饋和自身研究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展覽概述 “了解成語故事,體驗皮影樂趣”教育活動將傳統(tǒng)皮影戲與成語典故文化故事相結合,通過設置聽成語文化講座、看皮影故事表演、參與操作皮影、遷移應用皮影元素等環(huán)節(jié),在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了解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我們經(jīng)常聯(lián)合志愿者一同到偏遠的鄉(xiāng)村學校、社區(qū),開展該教育體驗活動,推動博物館教育的公平和文化普及。 策劃理念 本活動依據(jù)教學最優(yōu)化和學生主體理論,充分尊重兒童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也重視發(fā)揮教師的引導、示范作用,從而實現(xiàn)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兒童在學習傳統(tǒng)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人文底蘊的同時,也能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學會學習和樹立遷移應用的意識。 展覽內容 “了解成語故事,體驗皮影樂趣”教育活動以5-12歲兒童為主要受眾群體,通過講座、表演、體驗的形式,傳播文化知識,增強兒童人文底蘊,引導兒童學會學習。該活動在館內外均為公益行為,旨在宣傳“中國成語典故之都”——邯鄲的文化,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冀南皮影,在省內外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吸引了不少同仁前來考察學習。該教育活動從表演、講座到活動設計均為原創(chuàng),以靈活多樣的形式有效地滿足當?shù)貎和瘜W習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操作設備、工具相對簡單,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可復制性。 流程: 1、聽成語講座,了解成語知識:讓孩子講他們知道的成語故事,并引導孩子學習從不同角度把熟悉的成語歸類,鼓勵孩子嘗試用成語造句(選學內容:分析邯鄲成語多的原因)。 2、看皮影成語故事表演,觀看《完璧歸趙》皮影表演故事,思考皮影成像的原因。 3、動手體驗皮影操作,走進幕后了解皮影的操作和成像的原因,了解影子的知識基本原理。 4、選代表分享交流學習體驗的感受。 5、老師總結教育活動內容。 教育目標
學術成果與社會效益 立足“了解成語故事,體驗皮影樂趣”教育實踐,我們先后發(fā)表了《中小博物館手藝傳習實踐策略探究——以邯鄲市博物館皮影劇社為例》(被首屆“博物館手藝傳習研討會”收錄)、《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中小博物館服務能力提升策略探究》(發(fā)表在《中國博物館通訊》2019年12期)等多篇學術成果。 活動通過引導兒童參與聽成語文化講座、看皮影故事表演、體驗皮影操作、分享交流等環(huán)節(jié),在激發(fā)兒童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傳播了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升了兒童的動手操作能力,并在最后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知識遷移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同時,我們經(jīng)常聯(lián)合志愿者一同到偏遠的鄉(xiāng)村學校、社區(qū)開展該教育體驗活動,推動博物館教育的公平。此外,該教育活動還受到搜狐網(wǎng)、河北新聞網(wǎng)、邯鄲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的宣傳、報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信息及圖片來源:邯鄲市博物館 內容整理:中國兒童博物館教育研究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