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你只要特別喜歡某種東西,那種東西就是你的誘惑和陷阱。 投資者喜歡高收益率。 這很符合人性。 所以通過高收益率,就可以給你設置種種的陷阱。 比如,有兩種投資方案。 第一種:投資五年,第一年收益100%,第二年虧損60%,第三年收益100%,第四年,虧損60%,第五年,又收益100%。 第二種:投資五年,每年都收益15%。 讓你選,你會選哪個? 有人做過實驗,80%以上的人,會選第一種方案。 原因是:第一種方案,五年之中,有三年正收益100%,只有兩年虧損了60%,而第二種方案,五年之中,每年只收益了15%,明顯是第一種方案收益更高嘛。 拜托,先別急著下結論——你敲敲計算器,就知道正確的答案是什么了。 第一種方案,看起來收益率很高,實際上五年的投資總收益只有28%。 第二種方案,看起來收益率不高,實際上五年的投資總收益高達100%。 第一種方案,就是給你設置了一個“高收益錯覺”的陷阱:你不是喜歡收益翻倍嗎?那就給你一個五年三次翻倍的記錄,完全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三次翻倍”上去了。 講這些有什么意思呢? 所有的規(guī)律總結出來,動動腦子,都能為我所用。 比如騰騰爸,經常跟朋友們搞公眾號互推。 為了吸引朋友們的關注,我就公開了我這幾年的投資收益。 真實收益率如下: 2014-2015年,250%; 2016年,50%; 2017年,66%; 2018年,-7%; 2019年,61.34%; 2020年,25.85%。 昨天有朋友給我提建議:騰騰爸你太實在了,這樣如實的公開,只能吸引過來一批懂行的人,不懂行的人一看你2018年居然還是虧損的,2020年居然還沒有跑過創(chuàng)業(yè)板,就不會再關注你了。 我想了想,感覺他講的很有道理,于是,又換了一組公開的收益率數(shù)據(jù): 2014-2015年,250%; 2016-2018年,131.57%; 2019-2020年,103.05%。 實際上,數(shù)據(jù)還是那一組數(shù)據(jù),但觀感馬上大大地不同了。 因為這樣一整合,我巧妙地隱藏了2017年的虧損和2020年的平庸。 整體收益率沒變,但表達方式一變,逼格提高了至少兩三個檔次。 通過高收益錯覺,給觀眾設置高收益陷阱,在金融界比比皆是。 最常見的,是基金公司。 同一家基金公司,先后發(fā)行了A、B兩只基金產品。 讓兩只產品都收益30%,不如讓一只產品收益100%,一只產品虧損30%。 怎么操作呢? 選只投資的標的,先讓A產品的資金低位買進去,然后再讓B產品的資金跑過來抬轎。 一拉一抬,A大賺了100%,B虧損了30%。 然后,基金公司大吹特吹收益翻倍的A,借機又發(fā)生了產品C和D,然后清盤掉產品B。 通過犧牲產品B,培養(yǎng)了明星產品A,帶起了產品C和D的銷售。 基金公司的整體規(guī)模,獲得了大幅的增長。 記住,基金公司是靠收管理服務費來發(fā)財?shù)摹?br> 同樣的收費比率,管理規(guī)模大了,收費就多。 公募私募,都有這樣玩的。 如果你是賣方,想寫個文案、發(fā)行個產品把自己包裝推送出去,你就學學騰騰爸。 如果你是買方,想買個基金、理財產品什么的,你就要警惕我上邊講到基金公司的套路。 同樣一家基金公司,先后發(fā)行了幾個產品,結果只有一兩個有很好看的正收益,其他都業(yè)績平平,甚至虧得一塌糊涂,那么你就要警惕這家基金公司是否在搞鬼。 碰到這樣的公司,我建議它哪個產品你都不要買。 最近基金銷售很好,寫下這點東西,送給有需要的朋友。 全文完。 作者簡介: 我是騰騰爸,暢銷書《投資大白話》與《生活中的投資學》作者。 擅長用最簡單直白的語言,闡述最深刻復雜的道理。 擅長做市場判斷、估值判斷和企業(yè)分析。 擅長撒潑、打滾、灌水、吹牛、聊天——喜歡從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中思考人生和投資中的大事。 并且喜歡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思考與操作,讓時間和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投資成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