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醫(yī)臍療的發(fā)展歷史 中醫(yī)外治的歷史悠久,而臍療作為一種中醫(yī)的外治法,亦源遠流長,早在《五十二病方》記載臍療。藥物敷臍療法是從古代藥熨、敷貼療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由于其安全有效,簡便易行,故備受歷代醫(yī)家的推崇。 臍曰神闕,位于任脈;《靈樞-營衛(wèi)篇》曰:'足厥陰肝脈……其別支循脊入骶屬督脈,上過毛中上行入臍中。'指出了臍與督脈的關系;《素問-骨空論》:'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言明了臍與沖脈的關系;《靈樞-經別》:'當十四椎,出屬帶脈。'闡述了臍與帶脈的關系;《難經-六十六難》:'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認為臍為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氣舍,為經氣之匯海,五臟六腑之本?!鹅`樞-經筋》:'手少陰之筋……下系于臍。'《會元針灸學》:'神闕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臍為神之舍。'《靈樞-腸胃》:'小腸后附脊,左環(huán)迥疊積,其注于迥腸者,外附于臍上。'心與小腸相表里為絡屬關系,故臍與心臟、小腸相通;《靈樞-營氣》:'上行至肝……其支別者,上頜,循顛,下項中,循脊如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臍屬任脈,任脈會足少陽于陰交;督脈貫臍中央,督脈會足少陽于大椎,即臍與肝、膽相關;《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下挾臍。'《難經-二十七難》:'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脾與胃表里絡屬,脾胃為后天之本,而臍為后天之氣舍,即臍與脾、胃相關聯(lián);《靈樞-營氣》:'故氣從太陰出……入臍中,上循腹里,如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臍之深部直接與大腸連接,《幼科大全論臍》'臍之竅屬大腸。'又肺脈屬肺,絡大腸,故臍與肺大腸直接相連;《靈樞-經別》曰:'足太陽之正……屬于膀胱,散之腎,……足少陰之正,至中別走太陽,而合上止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而帶脈過臍,故腎和膀胱可通過帶脈通臍;《難經-六十六難》:'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故名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難經-三十一難》:'中焦者……其治在臍旁;下焦者……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故臍與三焦相通。這些都說明了臍與臟腑、經絡的聯(lián)系,并為后世敷臍療法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在臍部用藥物治療疾病最早見于晉代葛弘《肘后備急方》,書中提出'灸臍上十四壯,名太倉,可治卒得霍亂腹痛',此階段為臍療的萌芽時期。 到了唐代,臍療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臺秘要》等著作已有很多關于敷臍療法的記載。如:《千金要方》:'治虛寒腹痛、上吐、下瀉,以吳茱萸納臍,帛布封之。'《千金翼方》記載:'治霍亂吐瀉,筋脈攣急……此病朝發(fā)夕死,以急救暖臍散填臍。' 此外,孫思邈還用東壁土敷臍,用蒼耳子燒灰敷臍,用露蜂房燒灰敷臍以治療臍中流水,用杏仁搗如泥與豬髓攪和均勻后敷臍以治臍紅腫。王燾的《外臺秘要》也有數多臍療方法的記錄,如用鹽和苦酒涂臍治療二便不通等。 宋元時期,臍療得到豐富,常應用于治療急癥,可見其推廣程度和人民的認可程度,如《太平圣惠方》治卒中,'附子研末置臍上,再灸之,可活人。'《三因方》治中暑,'蘸熱湯敷臍上'?!度f病回春》治療小兒泄瀉不止,以'五倍子、陳醋稀熬成膏,貼臍上'。還有《圣濟總錄》中記有'腹中寒冷,泄瀉久不愈,暖臍膏貼臍,則病已'、'治膀胱積滯,風毒氣脹,小便不通,取蔥津―蛤蜊殼許,入膩粉調如液,封臍內,以裹肚系定,熱手熨,須臾即通'?!赌详柣钊藭酚檬[白烘熱敷臍治陰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縮、六脈欲絕者。 明清時代,敷臍療法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涉及到的治療領域也進一步擴大,可以說是到了成熟時期,已用于治療很多疑難雜癥或奇癥。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有'治大腹水腫,以赤根搗爛,入元寸(麝香)貼臍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則腫消'、'五倍子研末,津調填臍中,以治療自汗、盜汗,用黑牽牛為末,水調敷臍上治療小兒夜啼'等。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用麝香、樟腦、萵苣子及葉搗為膏敷臍治療縮陽癥?!额惤泩D翼》用甘遂、黑白丑研末熱敷臍上治濕氣腫脹?!侗静菥V目》用赤根搗爛,入元寸貼臍心,以帛束之,治大腹水腫。《醫(yī)宗必讀》提出用獨活、梔子、青鹽搗末填臍并固封治療小便不通。此外,《景岳全書》、《古今醫(yī)統(tǒng)》、《簡易普濟良方》等均有臍療的內容記載,使后世臍療更趨成熟。清代醫(yī)家趙學敏在《串雅內編》和《串雅外編》兩書中均記載有不少民間藥物貼臍的驗方,其中有'治水腫病,小便不通,以甘遂末涂臍上,甘草梢煎湯液服之'。此外還有治療腰痛以生姜、水膠共煎成膏,用厚紙攤貼臍眼,治療痢疾用綠豆、胡椒、麝香、膠棗共搗爛貼臍上等。所載方簡單且效驗,迄今仍被臨床所沿用。清官御醫(yī)吳謙在《醫(yī)宗金鑒》中說:'陰陽熨臍蔥白麝,冷熱互熨水自行。'本法是用蔥白搗爛,加入麝香少許,敷臍上,并以冷熱刺激,治小便癃閉、點滴難出之證??梢姰敃r藥物貼臍法的應用,不僅流行民間,而且宮廷太醫(yī)也吸收應用了。至晚清,清代外治大師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提到:'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縛臍上為第一捷法。'又說'對上下焦之病,也可應用敷臍而上下相應',提出敷臍法可治'風寒、霍亂、痢疾、瘧疾、黃疸、食積、嘔吐等……此法無論何病,無論何方,皆可照用',《理瀹駢文》是其論述外治法的專著,書中記載貼臍、填臍、納臍、涂臍、敷臍、摻臍、灸臍等法的驗方達300種之多。治療病種遍及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科。而且對貼臍療法的作用機制、藥物選擇、用法用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項以及辨證施治方面,都從理論上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使臍療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同時指出'外治必如內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陰陽,識臟腑也',其對臍療的發(fā)展和應用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到了近現(xiàn)代,臍療越來越受到現(xiàn)代醫(yī)家的重視,無論是在臨床應用還是在理論研究上都有了新的發(fā)展和認識,是臍療的提高時期。現(xiàn)在,敷臍療法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涉及呼吸、消化、心血管、泌尿、神經、內分泌等多個系統(tǒng),可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等各科疾病,并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抗衰老、抗腫瘤、抗過敏、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養(yǎng)生保健。 2、臍療的作用機理 (1)中醫(yī)機理 肚臍,位于腹部正中凹陷處,是新生兒臍帶脫落后遺留下來的一個生命根蒂組織,屬中醫(yī)經絡系統(tǒng)中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取'如門之闕,神通先天。'之意,名為'神闕'?!督浹目疾臁贩Q'神'是心靈生命力,'闕'是君主居城之門,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神厥穴是任脈的要穴,任脈乃主一身之陰,有充養(yǎng)和總調陰經脈氣的功能,對諸陰經有主導統(tǒng)率作用,神厥穴通過任脈與五臟六腑及十二經相通。使藥物不斷刺激局部腧穴,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使人體可以達到'陰平陽秘'的穩(wěn)態(tài)。具體而言,其機理有: a、局部藥物吸收作用:臍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是腹壁的最后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作用最弱;而且臍下脂肪組織缺如,皮膚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部皮膚除局部微循環(huán)外,臍下腹膜還分布有豐富的靜脈網,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另外,臍部是一凹陷隱窩,乃天然藥穴,最適宜置藥,藥物敷貼后形成自然閉合狀態(tài),可較長時間存放,這些均有利于藥物穿透皮膚彌散,從而被人體吸收。敷臍后,藥物通過臍中皮膚的滲透和吸收,經脈的循行,輸布全身,直達病所,從而發(fā)揮治療作用。 b、腧穴經絡傳遞作用:臍(神闕)與經脈關系非常密切,尤其是與奇經八脈的任脈、督脈、沖脈和帶脈直接關聯(lián)。根據中醫(yī)理論,神闕穴隸屬任脈,任脈與沖脈相交會,與督脈相表里。任脈、督脈、沖脈'一源三歧',三脈經氣相通。同時,任脈與督脈周循全身,分別總督陽脈與陰脈,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任脈為'陰脈之海',能'總督諸陰',對全身陰經有總攬、總任的作用,其脈氣與手足各陰經相交會。因任脈聯(lián)系了所有陰經,故臍可通過任脈與全身的陰脈相連通。督脈為'陽脈之海',能'總督諸陽',它的脈氣多與手足三陽經相交會。督脈又與陽維脈交會于風府、啞門。故臍又可通過督脈與諸陽經相聯(lián)系。沖脈上至頭,下至足,貫穿全身,為'十二經之海'、'五臟六腑之海',能調節(jié)十二經氣血,其脈氣在頭部灌注諸陽,在下肢參入三陰。故臍可通過沖脈與十二經脈相通。帶脈橫行腰腹之間,能'約束諸經',足部的陰陽經脈都受帶脈的約束。又由于帶脈出自督脈,行于腰腹,腰腹部是沖、任、督三脈氣所發(fā)之處。故臍可通過帶脈與足三陰經、足三陽經以及沖督相聯(lián)系。 c、系統(tǒng)調節(jié)作用:臍中部位具有豐富的神經末梢、神經叢和神經束。藥物敷貼于臍部,不斷刺激臍部皮膚,使局部皮膚上的各種神經末梢進入活動狀態(tài),通過神經反射和傳導作用,藉以激發(fā)神經-內分泌-體液調節(jié)功能,改善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狀態(tài),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和防御能力,提高免疫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臍部組織學結構 人在胎齡3個月時,臍帶就形成了。臍帶是胎兒與母體聯(lián)結的紐帶,是胎兒生命的橋梁,它一端聯(lián)結于胎兒的臍輪,另一端連接于胎盤。臍帶由兩根臍動脈和一條臍靜脈以及包裹于它們表面的膠凍狀組織組成。各種營養(yǎng)物質和氧通過臍帶源源不斷地進入胎兒體內,同時胎兒代謝的廢物又通過臍帶運輸出去,這就是胎盤循環(huán)。其中臍靜脈流動的是從母體而來的富含氧氣和養(yǎng)分的動脈血,通過臍靜脈,胎兒從母親獲得氧氣及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物質。臍動脈是從胎兒流向母親的靜脈血,將胎兒的代謝廢物傳至胎盤通過母體而排出體外。胎盤循環(huán)保證了胎兒的正常生長發(fā)育。臍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處,皮質層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和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下腹膜還有豐富的靜脈網,淺部和腹壁淺靜脈、胸腹壁靜脈相吻合,深部和腹壁上下靜脈相連,腹下動脈分支也通過臍部。這些組織結構有益于藥物吸收轉輸,即使臍療藥物為大分子物質臍部也其它部位容易吸收轉輸。藥物敷臍后,其有效成分通過臍部皮膚的角質層進入細胞間質, 藥物通過臍中皮膚的滲透和吸收,經脈的循行,輸布全身,直達病所,從而發(fā)揮治療作用。現(xiàn)代有學者研究認為:敷臍療法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衰老、抗腫瘤、抗過敏、調節(jié)植物神經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 3、臍療的方法和功能 自古以來,臍不可針刺,但可以外敷藥物和艾灸,目前用得最多的也是這兩種方法。藥物敷臍療法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可大致分為以下七種:溫通陽氣、回陽固脫,如食鹽敷臍再加上艾灸,可用于中風、暈厥、虛脫等證;健脾和胃、升清降濁,使脾胃氣機協(xié)調,用于脾胃不和諸證;通調三焦、利濕消腫,激發(fā)三焦氣化功能,促使氣機通暢,經絡隧道疏通,用于腹水、水腫、小便不利等證;行氣和血、舒經活絡,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可用于痹證、諸痛證、手足麻木等;調和沖任、溫補下元,臨床上常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及男子陽痿、早泄等;斂汗安神、澀精止帶,可用治自汗、盜汗、夢遺、驚悸、失眠等證;強壯保健、養(yǎng)生延年,可補脾腎,益精氣,用于虛勞諸證、神經衰弱以及預防保健。 4、臍療在雜病中應用 臍療在雜病中應用甚廣,下面介紹我常用的幾種有效方法: (1)尿頻:丁香、吳茱萸、肉桂、五倍子等份研末,研細末,取適量,敷臍。 (2)汗出:五倍子(炒黑)10g、郁金10g、冰片10g,研細末,取適量,敷臍。 (3)頑固性呃逆:白胡椒40g、芒硝10g、朱砂0.5g,研細末,取適量,敷臍。 (4)便秘:大黃30g、芒硝20g、炒萊菔子15g、蘆薈30g, 研細末,取適量,敷臍。 (5)腹脹痛:白胡椒5研末治腹脹痛。 (6)頑固性咳嗽:麻黃、白芍、半夏、桔梗、杏仁、百部各10g,桂枝、炙甘草各6g,干姜、細辛、五味子各3g,研細末,取適量,敷臍。 (7)過敏性鼻炎:白芷、蒼耳子、細辛、辛夷、荊芥各等份,研細末,取適量,敷臍。 5、臍療在腫瘤中應用 應用臍療治療腫瘤及其并發(fā)癥,取得良好療效,同時使用方便易學,現(xiàn)介紹如下: (1)腹盆腔腫瘤及腫瘤外壓腸管引起的腸梗阻 肉桂末90g(單包)、麝香1g(單包)、川烏90g、草烏90g、海浮石120g、海藻120g、壁虎90g、山慈姑90g、蜈蚣30g、貓爪草90g、夏枯草120g等。非腹腔可加青皮90g、乳香90g。肉桂研細末,過篩,留極細末與麝香混勻備用;其余藥煎2次,去渣,留汁濃縮成稠膏,如蜂蜜狀(藥汁可用微波爐去水分),藥冷卻后加肉桂、麝香,混勻,備用。每次取少許,涂在大塊橡皮膏上,敷在腫瘤體表部位或臍部,每次4-24小時,每日1次。應用此方可明顯抑制腫瘤、減少胃腸分泌物,促進腸蠕動。 (2)腫瘤化療引起的腹瀉 治療方法:艾灸臍部神闕穴,一般半小時后起效。 (3)癌性腹水 治療方法:川椒目、生黃芪、龍葵、桂枝各10g,細辛3g,共研細末,取適量,敷于臍部神闕穴,用艾灸神闕穴藥物,第1次2小時,而后每次可以1小時,5天為一療程。 (4)癌性疼痛 治療方法:蜈蚣2條,白屈菜、徐長卿、元胡各15克,麝香3克。以上諸藥粉碎后研末,過篩,黃酒調勻成膏,敷于臍部,外以傷濕止痛膏封閉固定,24小時一換,7天為一療程。 (5)腫瘤引起的便秘 治療方法:生大黃、芒硝、枳實、炙甘草各等份,粉碎研末,每次取3克藥末,敷于臍部,外覆膠布固定,每日一次,每次24小時。 (6)腫瘤引起的厭食癥 治療方法:丁香、砂仁、厚樸各10克;肉桂、雞內金各20克,諸藥粉碎研細后過篩拌勻備用。每次取藥末適量敷于臍部,24小時更換一次。 (7)非腫瘤引起的不全腸梗阻 治療方法:用肉桂、川椒目、吳茱萸、枳殼、厚樸、清半夏各10克,冰片3克。上藥粉碎成細末,過篩后混勻,每次取3克藥末置臍上,再用傷濕止痛膏外封固定,24小時一換。此法治療術后、或腸動力差引起的不全腸梗阻,效果很好。 (8)化療引起的嘔吐 治療方法:丁香、厚樸、郁金、蘇梗、枳實等份,研細末,取適量敷臍,每日一次,每次24小時。該方治療化療引起的嘔吐、食欲減退、厭油膩等癥。 (9)放化療后骨髓抑制 治療方法:當歸10g、血竭4.5g、附片10g、干姜10g、冰片3g,研細末,取適量敷臍,每日一次,每次24小時;或灸關元、足三里、氣海,每次2小時以上,2天后白細胞就能恢復正常。艾灸腎俞、脾俞、關元、膈俞、血海穴,每次2小時以上,可以升紅細胞;艾灸腎俞、肝俞、脾俞、中脘、足三里,每次2小時以上,可以升血小板。 (10)腫瘤引起的喘憋甚 治療方法:灸關元、氣海、神闕即可,效如桴鼓。 (11)。腫瘤晚期出現(xiàn)昏迷 灸法完全可勝任,往往半小時后可蘇醒。 (12)放化療后疲勞 在血色素正常情況下,可灸百會、大椎、關元、神闕等穴,每次1小時,一般1次即能緩解。 (13)腦水腫 原發(fā)性腫瘤和腦轉移癌會引起腦水腫,腦水腫治療較困難,用艾灸神闕穴、關元穴、百會穴1月后就會明顯減輕。 (14)心包積液 小細胞肺癌、淋巴瘤最容易心包轉移,用艾灸虛里、神闕、關元等穴既可減少心包積液。 (15)發(fā)熱 無論上呼吸道感染、白細胞地下還是腫瘤引起的發(fā)熱,皆可灸百會、大椎、神闕以退熱。 線上問答內容僅為參考,如有醫(yī)療需求,請務必到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就診
|
|
|
來自: 沙澧閑人個人館 > 《臍療,外敷,膏藥》